繼圍棋敗給AI後,現在連「講野」都輸......

IBM周一在美國舉行的發表會上,展示了全球首個可與人類進行複雜辯論的人工智能(AI)辯論員「大辯論家」(Project Debater),並讓它現場跟兩名著名的人類辯論員進行首度公開辯論,結果一勝一敗打成平手,震驚四座。

AP圖片

據報道,「大辯論家」人工智能系統由IBM以色列團隊開發打造,它被安排與2016年以色列全國辯論比賽冠軍奧瓦迪亞(Noa Ovadia)和以色列國際辯論協會主席扎夫里(Dan Zafrir),分別就「政府應資助外太空探索」和「人類應使用遠端醫療」主題進行兩場辯論。

每一場辯論時間二十分鐘,正反雙方各做四分鐘開場白,然後用四分鐘反駁對方的論點,最後兩分鐘做總結,每場均由「大辯論家」先發言。在辯論過程中,同人類一樣事先不知道主題的「大辯論家」透過雲端技術就相關主題搜集報章、學術論文等資料,從數以十億計的句子中找尋論點,同時分析對手的演講以提出反駁,甚至是預測對手可能會提出的辯點,預先攻擊。

AP圖片

報道指出,「大辯論家」以女性聲音進行「談話」,每次運作時屏幕會顯示三個浮動藍色小圓形,語速節奏自然。但在實際辯論中,「大辯論家」有時後會出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況,有時還會以不自然的方式隨機提出一些軼事或引用句。有趣的是它會以身為電腦自嘲,如「我會血液沸騰(生氣)的!要是我有血的話」。

最後,包括記者和IBM職員在內的約40名現場觀眾裁定,「大辯論家」首場辯論的論點和結構表現十分理想,但用字及辯論技巧明顯落後,例如不斷重複「太空開發有利經濟」,沒有句式轉變,因此無法擊敗人類。

不過在第二場時,「大辯論家」辯論表現良好,不但縮小了與人類在表達技巧方面的差距,更有9名觀眾坦言在辯論後被它說服改變立場,終判定該場辯論「大辯論家」勝出。

網上圖片

綜合兩場辯論後,現場觀眾認為人工智能的表達能力雖然較大,但其以豐富的訊息量佔據上風,總體而言比人類更有說服力,這也反映出人工智能逐漸能應付更複雜和沒有固定規律的運算。

IBM研究總監克瑞希納(Arvind Krishna)指出,語言能力是人工智能未來需克服的最重要議題,雖然目前能辨認他人的演講,並把語言轉換成文字,但要真正理解和再撰寫演講詞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AP圖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