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上篇我们谈到不要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http://youngdoor.pixnet.net/blog/post/34757671),这次我们来谈谈取回我们该承担的。


负责是很常听到的语词,我们也都知道负责很重要,也认为自己是个负责的人。然而,实际上,我们并非如我们自己以为的那么的负责,而常常「牵拖」而不自知。

句型通常是如此的:

    要不是谁…(如何如何),我的生命就不会这么悲惨了。

例如,

    要不是我当初瞎了眼娶给你,我现在一定早就飞黄腾达了。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不得不」、「只能」的句子,例如「我不得不洗碗」。别忘了,语言揭露我们的框架(http://youngdoor.pixnet.net/blog/post/33725423),所以,当我们说「不得不」或「只能」,好像我们没得选择,被迫如此。其实,当我们如此说的时候,就已将自己放入「受害者」的角色,觉得自己的困境是他人造成的,不是自己选择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升起嗔恨,因而内心嘀咕,嘴里抱怨。逐渐累积的的怨气,就会毁掉我们的关系。如果,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处在这样的状态,那么生活就会是很悲惨的。


其实所有的事都是我们的选择,即使是不舒服的事。人天生趋吉避凶,不喜欢不舒服的状态。所以,当人面临趋避冲突(http://wiki.mbalib.com/zh-tw/%E8%B6%8B%E9%81%BF%E5%86%B2%E7%AA%81)时,通常会选择有利的状态。当双避冲突产生时,就会选择不舒服较轻的状态,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我们再回头想想「洗碗」事件。我们可以问「如果不洗碗会发生什么事?」此时,可能的回答是「老人家(爸妈、太太)就会骂啊!」或是「就一直堆在那里,乱七八糟,看了很讨厌。」所以,相较起来,「洗碗」可以解除上述的不舒服,所以,我们选择了「洗碗」。


然而,有人说,理解这到底有什么好处?我理解了,但是我还是不舒服啊!是的。理解这是我们的选择,并不一定能让我们比较舒服,但是不清楚这是我们的选择,就常会陷入无奈、无能为力的状态,然后诸多抱怨却不愿承担起选择的责任。知悉这是我们的选择,承担起选择的责任,虽然无法消除掉所有的情绪,但是却让我们从「被动」转成「主动」的状态,也就是从「受害者」转成「主动选择者」的角色。当我们是主动选择时,就表示我们知道我们有所选择,只是在目前的状态下,我们选择了这个方式。随时间与空间的改变,我们就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例如孩子长大,要求他们分担洗碗工作),而非一直陷在情绪当中,浪费力气。


实务上,不愿负责的人,基本上只是想要抱怨,希望别人同意他是多么委屈;不认为自己有选择权,期待自己的生活会因为别人的改变而改变;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在其中所应负的责任(不管原因为何,也许因为积怨太深或其他理由),终究徒然无功。所以,个体愿意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治疗才可能改变。我们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练习:


做一件事时,是因为「我选择…」,而不是「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我只能…」

不做一件事时,是因为「我不愿意…」,而不是「我不能…」、「我无法…

 

所以,当我们将自己生命的选择权交给他人,由对方的行动来决定自己是否能够幸福,这就是不愿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而最终都会失望的。

没有人可以为我们的生命负责,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