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取部份内容,完整内容请参阅消费者报导杂志338期「请你跟我这样『洗』,吃『菜』最安心」
(http://www.consumers.org.tw/unit630.aspx)(2009-6)

正确清洗蔬果 

根据农药残留的方式,可将农药分为「接触性」和「系统性」两类。接触性农药是直接喷洒于作物表面,对环境影响也较大;而系统性农药则是经由植物导管进入植物里层,让害虫无法食用。一般消费者在家清洗蔬果时可洗除的农药,是属于接触性的,系统性的则已经进入植物内层,无法洗净。那么,该如何清洗蔬果才能比较安心呢?

一、简易步骤:
(1)用手或菜刀去除根茎部位。(2)以自来水局部冲洗根部以去除泥沙。(3)以自来水浸泡。(4)料理前以饮用水冲洗。
消基会建议,由于蔬菜的根部,及与根相连接的茎部最容易蓄积农药,因此建议消费者在清洗前,先将下面的根茎和凹陷的部分去除;清洗时先以清水局部冲洗蔬菜根部,将泥沙清除,避免微生物污染菜叶。

值得注意的是,洗菜使用家户配送的自来水效果会比河川水好,因为自来水中有0.5 ppm的余氯可以杀菌、具有氧化农药的作用。若想利用水中的余氯清洗蔬果,需要在水温约摄氏5度的低温下进行,因为一旦接近高温,余氯就会挥发,而无法达到效果。清洗后以自来水浸泡10到15分钟,再换水浸泡两到三遍,最后料理前再以饮用水冲洗,就可能避免食用到残留的农药。

二、还是不放心?「酸碱试纸」、「次氯酸钠」可派上用场
至于清洗和浸泡的时间,视蔬果的量和水中余氯的含量而有所变动,消费者可自行斟酌。由于蔬果含农药与否无法由肉眼辨识,若消费者想确认蔬果的清洗效果,也可至化工行购买测量PH酸碱值的「酸碱试纸」,放置于浸泡蔬果的水中测试。

首先,先测试自来水的酸碱值,将试纸上的颜色对照酸碱度色卡,便可得知酸碱值。接著再将试纸放入浸泡过蔬果的水中测试,依据颜色变化比较两者酸碱值的改变,在正负0.5的范围内相对安全。一旦酸碱值相差0.5以上,则代表浸泡蔬果时释出了0.5酸碱度的农药,在清洗时需更加小心谨慎。

目前先进国家已采用二氧化氯来清洗蔬果,效果很好而且不会产生不良的副产物。但是由于高纯度的二氧化氯属于专利产品,不易取得,价格也偏高,因此台湾使用的情形仍不普及。
不过,消费者仍然可自行前往化工行购买高纯度的「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钾」,将其溶于水中,调配出200 ppm(百万分之两百)以上的浓度。由于ppm是浓度单位,消费者可依据需要的量等比例调配,例如:若想调配一公升的次氯酸钠溶液,只需加入两百毫克(0.2公克)以上的次氯酸钠即可。调配完毕后,再将蔬果浸泡其中约20至30分钟,利用「次氯酸钠」与「次氯酸钾」的氧化作用,降低农药的毒性,也使农药更容易被自来水清洗掉。

三、请你‘不要’这样洗!
消基会提醒民众,以延长浸泡及烹煮时间的方式,来减少残留的农药并不适当,因为如此一来维他命便会遭到破坏;也不建议以合成的清洁剂来「洗净」残留农药,因为更会造成二度残留。

 
另外,日前市面上推出的「蔬果清洗臭氧机」,只能去除蔬果表面的农药,洗净力与水洗无异,且有些蔬果含有氮,与臭氧反应反而会形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致毒且致癌。
另一方面,臭氧性质活泼,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此外,臭氧机排放的量难以控制,多余的臭氧排放至空气中,如果和家具发生反应,可能会造成桌巾变色,甚至是电线腐蚀,消费者不可不慎。 


也有人清洗蔬果时会以盐水浸泡,消基会也不赞同,因为自来水中的氯原本可以去除部分的农药残留,若是在水中加进盐,水便会与盐作用,反而导致洗净力下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