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竅不通」說起:肝開竅於目 心開竅於舌 掃描到手機 2013年12月25日05:57 來源:搜狐健康

  一竅不通,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過理》。說的是商朝的時候,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紂王的叔父比干是個正直善良的人。看著紂王犯下的諸多罪孽,他實在忍無可忍,於是跑去勸諫紂王,希望紂王改邪歸正,重整朝綱,勤政為民。極力勸諫紂王不要錯殺無辜,專寵妲己,聽信讒言,誤國誤民。妲己得知比干如此勸諫紂王,懷恨在心,尋找機會加害比干。有一天妲己得知比干又去勸諫紂王,就跑去對紂王說:「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後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干殺了!從此以後,大家就把這句話引申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塗!

  紂王在治國上的「一竅不通」,最終導致的是亡國害民。而人體如果有一竅不通達,則會損害身體健康。《內經·靈樞·脈度》曰:人有七竅。「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七竅」,即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目(二)、鼻、舌、耳(二)、口。五髒的精氣分別通達於七竅,所以五臟有病,往往能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具體說來:

  肝開竅於目

  是說肝的精氣通於目,肝臟的經絡又上聯目系,而目的視力,要靠肝血的濡養。《內經》說:「肝受血而能視」,肝和則能辨五色,肝功能正常則視物清楚明亮。如肝功能受損,也可以反映目的病變上。如肝陰不足,則兩目乾澀;肝血不足,則視物模糊和夜盲;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畏光流淚或目赤生翳;肝陽上亢,則頭昏目眩;肝風內動,則目斜視上吊。肝氣鬱結過久,則能導致口苦目眩。因此,目是肝臟病變外在表現的一個方面。

  肺開竅於鼻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於鼻,藏精於肺」。《靈樞·脈度篇》又指出:「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因為肺是呼吸的通道,為肺氣出入的門戶,鼻的通氣和嗅覺的功能,主要依賴於肺氣的作用,肺氣和,呼吸通利,嗅覺才能正常。鼻為肺竅,又是外邪侵犯肺臟的道路。若外邪由口鼻而入,臨牀常見外邪襲肺,肺氣不宣導致鼻塞流涕、嗅覺不靈等癥狀。肺熱壅盛則常見喘促、鼻翼煽動。可見肺與鼻竅是息息相關的,肺臟疾病可以從鼻反映出來,而治療鼻的病變時往往從肺入手。

  心開竅於舌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實際上,心氣足,不僅能保證舌辨五味,舌頭轉動靈活、說話流利順暢也有賴於心神的健旺。通常來說,舌色紅潤即表示心之氣血充足。心主血脈,舌上血管最為豐富而淺表,因而舌也能靈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狀態。心陽不足,則舌胖嫩或紫暗;心陰不足,則舌紅絳;心血虛,則舌暗淡;心火上炎,則舌紅爛、生瘡、疼痛;心血淤阻,則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異常,則會出現語言障礙,說不清話。

  脾開竅於口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脾主運化飲食水谷,而在對飲食水谷的受納與運化方面,口與脾的功能是統一協調的。所以脾的功能可以從口反映出來,脾氣健旺則知飢欲食。《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脾病則食慾不振,脾虛則口淡無味,脾熱往往口有甜味。「口脣者,脾之官也。」脣是口的組成部分,被認為是脾的外在表現之處,當脾氣健運,氣血充足時,口脣得養,則脣紅潤澤;若脾失健運,氣血虧虛,脣失所養,則脣色淡白,或萎黃無光。

  腎開竅於耳

  耳是人體的聽覺器官,其功能依賴腎精的充養,所以耳從屬於腎。清朝《醫林改錯》中雲「兩耳通腦,所聽之身聲歸於腦」。在中醫的概念裏,精生髓,髓聚於腦形成髓海,主持精神、思維活動的功能。精髓充盛,則聽覺靈敏。若腎精不足髓海失養,則兩耳失聰,致聽力減退,或出現耳鳴、耳聾之病。老年人聽力減退也是腎精自衰之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