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中,體現了古代水運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快!

古代物流分為水運和陸運,在古代交通運輸不便利的情況下,水運比陸運要更具備優勢,不但運輸效率高、運輸成本也低得多,因為古代陸運大多隻能通過馬車、人工馱運等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尤其是大宗貨物、沉重貨物的運輸,單靠陸運很難辦得到。

為了發展水利,用於農耕灌溉、水路運輸,在從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發展人工運河了。世界最早的運河「胥河」就是出自中國春秋時期吳國的手筆,就連世界第一長運河「京杭大運河」,也是由吳國開始修建,經過後世的擴建,纔有瞭如今的規模。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中間由南到北,流經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河北省和天津市,全長2794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巴拿馬運河長20倍,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條最長的河流。

京杭大運河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與長城、坎兒井被後人成為古代三大工程,它不但發展了水利,進行南水北調,有利於農耕灌溉、排澇防洪。還打通了南北物流運輸,促進兩地經商貿易,加快了兩地發展,中央政府也可以進行更有效的管理。

蘇杭一帶地區得以高速發展,都要歸功於京杭大運河的開鑿,水路運輸的開通,讓商貿更加便利,蘇杭的產量可以輸送到全國各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為了修建大運河,勞民傷財,斷送了一個又一個朝代,埋葬了數以百萬計的勞動人民,可算得上是一部辛酸血淚史。

京杭大運河的辛酸血淚史,

勞民傷財還亡國?

京杭大運河的建造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經過數個朝代的共同努力,纔有瞭如今龐大的規模。但這些朝代的衰敗滅亡,卻都跟修建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第一位主角登場——春秋吳國

經手人:吳王夫差、伍子胥

時間:公元前486年

出發點:北伐齊國,輸送軍隊

建造規模:開鑿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南起揚州,北至淮安的末口,為後來的京杭大運河奠定了基礎。

影響:吳國建造運河,用於運輸軍隊,連年徵戰之下,國力衰竭,最後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最後三千越甲一舉吞吳。

評價:建造「邗溝」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均需運送,高效的物流運輸給吳國創造了爭霸天下的條件,但卻成了滅亡的導火線。吳國敗亡,卻非「邗溝」之過。

第二位主角登場——隋朝

經手人:隋煬帝楊廣

時間:公元605年

出發點:便於皇帝到江南遊玩

建造規模: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形成大運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陽瀆,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700多千米。由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組成,成為了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影響:因建造運河所徵543萬勞役死傷大半,全國人口銳減近十分之一,勞民傷財。加之修建東都洛陽、不顧國力三徵高麗,以致百姓怨聲載道,民聲鼎沸,最終軍中叛變,隋煬帝被叛軍縊殺。至此,隋亡。

評價:這可能是最負面的一次水利建設了,但隋朝時期的修建,才讓京杭大運河產生質的變化,解決了大部分地區糧食供應問題。後世人說如果隋煬帝不是為了一己私慾而修建運河,導致民不聊生,功績可與大禹治水比肩。

第三位主角——元朝

經手人: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郭守敬

時間:公元1283~1293年

出發點:優化糧食運輸線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建造規模: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改為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比隋朝大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

影響:解決了南糧北調的運輸問題,糧食從南方直達北京,而且溝通了中國部分主要水系,加強了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而且對元朝的維護國家統一和鞏固政權也起到一定作用。

評價:雖然運河的最終目的基本一致,但元朝建造的初衷就要比隋朝靠譜得多,但主張建造者並沒有考慮到,在元末時期元朝已經是積重難返、國力虛弱的狀態,加上修建運河大量的勞工被徵繳,修建時期貪污腐敗大肆橫行,造成了大量的勞工喫不飽飯,天災人禍肆虐,內憂外患,如此一來,元朝的壽命也就走到了終點。

從側面反映,元朝蒙古人適合打仗,並不適合治國,因為當時他們並沒有將蒙古以外的民族當成同胞。有壓榨就會有反抗,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無論是吳國、隋朝還是元朝,都是京杭大運河開鑿的歷史功臣,儘管他們在開鑿的初衷並不完全一致,但想要達成的效果,都是為了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而京杭大運河只是一個歷史縮影,有多少朝代為了物流建設前僕後繼,纔有了後世的繁榮。

物流發展,每個時代都在繼續

幾千年來,運河的開鑿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但水運的畢竟存在流向限制,只能應用到水利發達的地區,無法全面應用。所以在古代物流運輸還是以陸運為主,或者水陸相結合(通過水運將貨物送到重要的碼頭,然後再通過陸運送到目的地,頗有點類似電商物流,將貨物送到運轉中心,再進行分發配送)。但不管是陸運,還是水運,無論是直道、還是開鑿運河,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為了更好地發展物流運輸,做出的不懈努力。

雖然不管是修橋鋪路、修建運河,都耗費了數之不盡的人力物力,但還是得說,這是一件苦在一時,利在千秋的偉業。

物流發展,每個時代都在繼續,道路建設、標準化建設、供應鏈優化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的物流運輸體系,提質增效、降本增效是永恆的話題,不管是大運河的開鑿、長城直道的修建、國道高鐵的建設等等,圍繞的主題都是物流發展,為了更快速、更低耗地實現流轉。

隨著陸運、空運的發展,京杭大運河的作用逐漸傾向於水利灌溉等用途,但它對古代物流運輸做的貢獻,促進南北兩地發展做出的貢獻,還有為了修建大運河而付出了血汗的古代勞動人民,都會被蔭澤的後世子孫所銘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