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福布斯》雜誌公佈2019年香港富豪榜,李嘉誠21年蟬聯“香港首富”,李錦記集團主席李文達躍升至第三名。

  相比於身家縮水43億美元的香港首富李嘉誠,李錦記集團主席李文達則在一年的時間裏從香港富豪榜的第十一位躍居第三,身價也從89億美元增長到了171億美元。這個擁有養生、醬料、地產的百年家族企業,在富豪榜中顯示行業爲“蠔油及房地產”。

  李錦記現有醬料和健康兩個產品集團,第三代傳人李文達現任李錦記集團主席,在集團中扮演着顧問角色。

  根據公開資料,李文達次子李惠雄作爲第四代傳人之一,擔任醬料業務的董事會主席,負責對覆蓋100多個國家、以五個工廠爲支撐的龐大經銷網絡進行管理。三子李惠中任李錦記醬料集團主席,四子李惠森領導李錦記健康集團,長子李惠民任李錦記董事。

  這個從醬料發家,有着100多年曆史的李錦記,在2007年到2012年的6年時間裏,其銷售量位於全球第一。截止2018年,李氏家族在福布斯年度全球億萬富豪榜上以116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32位。

  對簿公堂,能奈我何

  李錦記最開始的故事流傳已久,1888年的某一天,創始人李錦裳無意間將一鍋蠔給熬幹了,只剩鍋底一層深褐色的湯汁,卻意外地香氣撲鼻。雖然李錦記耗油的發現純屬意外,但一場大火還是將李錦棠當時的小作坊毀於一旦。爲了重振旗鼓,他放棄廣州,舉家南遷澳門,並開始專門熬製蠔油作爲調味品售賣,因此有了“李錦記”這個招牌。

  家族企業,有一個永遠繞不開的話題——權力爭奪。順風順水了幾十年的李錦記,在李錦裳離開後,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1920年李錦裳辭世後,財產由三個兒子均等繼承。在老大無心經營的情況下,業務主要由老二李兆登和老三李兆南負責。

  由於熬製耗油既需要優質原料,還費時費力,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沒有吃耗油的習慣,這些註定了李錦記早期只能走高檔路線。這樣手工作坊式的生產一直維持到了20世紀70年代。

  1972年,李文達在父親李兆南的召喚下回到家族企業,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李文達有意推出大衆化產品,提高產品銷量。但這一想法與兩個叔父的傳統經營觀念發生衝突,此時,兩位叔父想要買下李兆南的股份,李文達極力支持父親進行反收購。

  最終李兆南在兒子的協助下以460萬港元收購了兩位叔父的股份,李文達也順勢成爲公司第三代掌門人,但公司業務進入了低迷停滯狀態。爲了緩解這一現狀,李文達叫回在國外的弟弟李文樂一起經營,並設立自動化產線將公司由作坊轉變爲企業。

  怎奈天有不測風雲,八年後,弟弟得了癌症,要求五五分家,而且還要變賣自己的股份。

  爲保住傳下來的家業,李文達不惜與弟弟兩次對峙公堂。最終,李文達以8000萬巨資收購弟弟股份,但企業也因此陷入財務困境。

  爲了擴大銷量,提高營業額,李文達推出大衆產品並擴大產品種類,還藉着熊貓熱赴美國推出平價版“熊貓牌”蠔油,公司銷售額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1980年至1990年初期,李錦記年營收成長15倍,跨過了1億美元大關。

  企業重回正軌,李文達擔心家變事件再發生,便號召成立了家族委員會,制定家族憲法。據瞭解,家族委員會每年有16天的家族會議,每次會議前3天是討論家族內部事務,包括優化家族憲法等,最後1天是交流彼此家庭生活的近況和孩子們的問題。此外,李氏家族每年還安排家族旅遊,第三代到第五代家族成員全部參加。

  家族委員會下設5個部門:醬料調味品和中草藥健康產品的業務單元、家族辦公室、家族慈善基金、家族投資、家族學習與發展中心。每個項目的負責人任期兩年,到期後由家族委員會決定下一任的人選,可以連任。

  在李文達眼中,“公司只是家族的一部分,我們更關注家族怎麼延續,家族利益至上。沒有家族內部的和諧,家族企業的長久發展就無從談起。

  有人的地方就有李錦記

  李兆南收購了兩個哥哥李兆榮、李兆登的股份,企業就成了自己的。爲了提升蠔油銷量,李兆南成立了推銷小組,親自奔赴北美挨家拜訪當地中餐館,打開了美洲華人市場。“出海”的路上,李兆南幾乎不計成本和風險,不僅大膽賒賬,而且還施行先交貨做代理、賣出後才收賬的策略,對海外分銷商幾乎是有求必應。

  在日本,李錦記甚至以賒賬的形式給瀕臨破產的大榮公司持續供貨1年。這一舉動不僅使大榮度過危機後與其合作了數十年,而且其他日本代理商也慕名而來,打破了李錦記在日本投入大筆資金卻不見起色的僵局

  改革開放後,李錦記傳到了李文達的手中,他抱着“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回到中國內地去”的信念,在廣東籌建萬噸級生產基地。當時,內地普遍消費不起蠔油、甚至沒聽說過蠔油這種調味品,但李文達堅持投下數億資金。

  事實證明李文達的堅持沒有錯,在重回內地的20年裏,李錦記始終保持着每年25%的增速,從未虧錢。在醬料市場獨佔鰲頭的李錦記,甚至還將醬料產品送上了天。2012年,李錦記的醬料產品入選航天員食譜, 先後隨“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一起飛天。

  李文達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李錦記”。

  與另一大調味品霸主“老乾媽”一樣,李錦記的股權也從不曾落於外人之手,既不引進戰略投資者,也不考慮上市。李文達直言,李錦記不差錢,不需要做這些,不想讓別人插手家族事業。

  意思就是,老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2009至2016年,李錦記在房地產項目上投資超過264億元,英國金絲雀碼頭金融城、倫敦芬喬奇街20號“對講機”大廈、中國香港維德廣場、上海企業天地3號樓,都成了李文達的囊中之物,他給自己的房地產項目起了個名字——無限極。香港的“無限極廣場”,上海的“無限極大廈”,都是李錦記的。

  2017年,李錦記又推出焙煎芝麻、芥末芝麻和千島風味的沙拉汁,用於涼拌、蘸醬、三明治、漢堡包等,這一年其營收約合615億元。

  但這都不是李文達的終極目標,他曾對“李錦記”勾勒了兩個夢想,一是把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傳遍全世界;二是弘揚中華養生文化。他自豪地說,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李錦記”已躋身世界著名的品牌,第一個夢想已基本實現。爲了追求第二個夢想,李錦記闖進祖輩從未涉足的中草藥保健品生產領域。

  夢想可貴,但取之有道

  90年代初,健康養生剛剛在國內興起,人們開始關注食用保健法。被李文達從美國叫回來的小兒子李惠森,看到中國保健品市場被韓國、日本甚至是被歐美的產品瓜分,或許是民族意識崛起,也或許是嗅到了市場潛力,他要在這個行業裏有所作爲。

  李惠森將這個想法告訴了父親李文達,並在父親的協助下翻開了李錦記新的一頁。此時李錦記的醬料已名譽海內外,李文達曾多次說過醬料是李錦記完成的第一個使命,而養生則是第二個使命。

  爲了將中國優秀的養生文化傳播到全世界,1992年李錦記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大學合資,成立了南方李錦記(無限極前身)。這是一家主要從事中草藥健康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的大型港資企業。

  無限極成立兩年後,就上市了第一款保健口服液——無限極增健口服液,進各大醫院和各大藥店銷售,但三個月後,其銷售額僅爲區區3萬元,對於1億元的生產成本來說,簡直就是九牛一毛。

  此時李惠森的老同學,全球三位直銷博士之一,東南亞地區唯一的直銷博士潘光宇建議李惠森走直銷路線,於是公司把所有產品召回決定執行此方案,一個年營收超百億的直銷帝國就此降臨。到2005年,無限極在廣東新會累計投資超過30億元人民幣後建成了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

  相比於已經敗落的權健,無限極才稱得上是真真的國內直銷老大。《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7年發佈的排名,無限極該年以249億元的銷售額,在91家直銷企業中排名第一,權健則以176億元排名第四。

  2018年美國直銷雜誌《直銷新聞》公佈年度“DSN年度全球直銷100強榜單”中國公司無限極名列第五位,以39.2億美元的營收居於國內公司首位。

  不公佈財報不上市的李錦記,很少有外人知道它的營業情況。但在媒體的報道中,2017年僅無限極一個項目就給這個家族創造了39億美金的利潤。

  作爲直銷老大,無限極也多次捲入糾紛,最近一次是在今年1月。陝西商洛市一位母親在網上發文稱,其五歲的女兒在兩年前感染幽門螺桿菌,曾被多家醫院確診爲心肌損害。但受到無限極“指導老師”誤導,中斷藥物治療給孩子吃無限極保健品。

  此外,無限極曾涉2起死亡糾紛案,但據法院判決書顯示僅有兩名銷售人員擔責。如今,西安市工商局已責成工商雁塔分局對無限極陝西分公司是否涉嫌虛假宣傳進行立案調查。

  在涉嫌糾紛的同時,無限極在發展過程中也伴隨着“傳銷”質疑。無限極規定了“六六模式”的拉人頭方式,也就是說即使產品賣不出去,只靠發展下線,就能拿到收入。網上有人計算,發展1296人,月提成收入就可達到22.68萬元。目前,無極限旗下僱員超過4700名,僅在內地就有30家分公司,超過7000家專賣店。

  夢想可貴,但取之有道。爲李錦記的蠔油買單,我們心甘情願,但若是爲變了味的夢想付款,只怕終將毀於一旦。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