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2019年大年三十前一天上市成功,但猫眼娱乐(港股代码01896,以下简称猫眼)依然无法摘掉“最差新经济股”这顶帽子。

  读娱 | yiqiduyu

  文 | 第二阿累

  1

  营收同比增长47%

  经营亏损扩大111.2%、网票网致其损失约1个亿

  在上市前发布招股书后,由于猫眼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亏损额达到12.96、5.08及0.76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为1.44亿元,累计亏损高达20亿元,因此被媒体评为了最差新经济股。

  原以为Q4能有所扭转,然而从3月25日发布的上市后首个财报(2018年全年财报)来看,其还是摆脱不了亏损的命运。下面,就一一来看看猫眼的具体财报:

  猫眼2018年全年营收3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4%;具体到四大业务则是,在线娱乐票务业务营收22.8亿元人民币;娱乐内容服务所得收益10.69亿元人民币;娱乐电商服务所得收益人民币1.958元;广告服务及其他所得收益人民币2.104亿元。

  虽然营收持续增长,但利润却不涨反之亏损放大。相比2017年年内亏损人民币7600万元,2018年年内亏损为人民币1.384亿元;而经营亏损达到1.39亿元,较2017年的0.66亿元同比扩大了111.2%。毛利率也从2017年的68.4%,下滑到了2018年的62.7%。

  对于亏损放大,猫眼解释称原因主要包括票务系统成本增加、内容宣发成本增加以及在2017年9月完成微影收购事项后无形资产摊销增加所致。

  除此外,读娱君此前在2017年报道的

  《2年后原价转让网票网,甩掉包袱的光线其实是赚了》

  ,光线拟作价1.3亿人民币,向天津猫眼转让其持有的捷通无限68.55%的股权,捷通无限正是电影票务网站网票网的企业主体。

  包袱始终是包袱,因为其一直亏损不已,拿到手后的猫眼先是在2017年当年进行了近4700万元的商誉减值,而后在2018年又抛弃掉网票网,以76.6%的股权、2200万元的价格“退回了”原股东之一、时任网票网CEO的姜春阳。

  而这一来一回,与此前收购光线的1.3亿元相比,这笔交易前后让猫眼损失了大约1亿元。

  2

  超六成收入来自在线票务

  内容投入加大,现金流危机依然严峻

  相比起亏损,宣称要多元化发展的猫眼,虽然把业务扩大到四大业务,但“在线娱乐票务服务”的收入达到22.8亿元,在全年收入中占比超过6成。可以看出,猫眼还是完全依赖在线票务,也并未能摆脱“票务平台”的形象。

  这在行业触及到天花板、盈利能力较弱的当下,对于收入占据六成的猫眼是不利的——2018年监管部门明确规定,第三方售票手续费不高于2元(含票务系统),院线/影投不得参与分配。

  至于持续投入的第二大业务,“娱乐内容服务”收入占总收入28.2%,包括参与投资电影的分成以及宣发收入。然而根据媒体报道,猫眼所披露出品的31部影片中,亏损的项目达到了17部,超过五成。

  眼见在线票务的环境,猫眼能做的只能加大内容业务。这在财报会议上也得到了证实,高管称“整个市场已经从票价补贴驱动转换为内容驱动。”

  只不过,想要做到真正的内容驱动,是需要大量的资金的。目前,猫眼正拓展影视剧投资、制作、出品、分发等,再加上娱乐内容服务开支的持续增多,这势必会影响猫眼的现金流。

  要知道,截至2018年9月30日,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为14.33亿元,资金紧张致使猫眼迫切寻求外部融资。如今,即使上市了,但对于现金流仅有15.3亿的猫眼而言,大开支、大投入的情况也未必能饮鸩止渴。

  那么,在股市募集等之外,猫眼又如何应对现金流危机呢?——2019年2月1日,一位名为“李飞专职律师”的举报或许透露出了些许什么。该律师举报猫眼平台截留中小影院票房收入、进行违法“二次清算”。在律师看来,猫眼是平台,应让消费者和影院买卖双方自行发生交易,而不是把钱截留,进入猫眼的账户,“成为支撑猫眼发展的一笔现金资金池”。

  截止目前,据悉主管机关已对这则举报内容进行核实调查。一经发现举报属实,猫眼可能面临着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并被勒令进行整改。

  除了律师举报的现金流来源,猫眼也向银行进行了借贷,共六亿,以备不时之需。但这六亿也不是那么好拿,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利息,同时也增加了其偿付风险,一旦现金流短缺,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同时提出偿付需求,猫眼账面的资金是不足以应付的。

  整体而言,多元发展的猫眼,现金流危机依然充斥在其身。

  3

  两座大山重压

  内有渠道危机,外有同行虎视眈眈

  当下,猫眼还得面对两座大山的重压,一是自身的渠道危机,二是来自外部的虎视眈眈。

  众所周知,猫眼目前是在线票务最大的一家,占据市场份额超过60%。但未来,成也它,败或许也是它。

  猫眼的市场份额完全来自于渠道贡献的大流量,而这些流量又与其复杂的股东密不可分。从上市前招股书获悉,猫眼最大股东为光线传媒及其关联方,持股48.8%,此外微影时代、腾讯、美团分别持股20.62%、16.27%、8.56%;在董事会的6位非执行董事中,光线系3席,微影、美团、腾讯系各占一席。

  股东、股权的多寡也反应在了资源的投入。据悉,猫眼月活用户中来自美团的占比达53%,来自微信及QQ渠道的占比为41%,仅5.1%的月活用户来自猫眼APP——流量、用户,是互联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砝码,但猫眼却把这些交给外人,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据资料显示,猫眼与美团和腾讯分别在2016年、2017年签署了长达5年的战略合作,也就是说,合作年限分别截止到2022年和2023年,一旦合作到期,再出现续签问题,那将对猫眼造成致命的打击。

  同样,美团、腾讯、猫眼分散性的资源和流量,注定无法使得猫眼在生态上统一发力。这也是为何,猫眼电商、广告业务收入小的原因。

  如果说渠道危机是颗不定性炸弹,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因素来激发;那么来自外部,淘票票不遗余力争夺市场第一带来的压力,则是急需面对的。

  作为在线票务市场的另一大平台,淘票票比猫眼更简单,也更稳定。一是股权清晰,没猫眼那么复杂,不用承担更多的风险;二是背靠阿里大文娱和阿里,有多个入口和生态支持;三是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3月5日,阿里完成了对阿里影业的股权增持,向其注资12.5亿港元,阿里影业正式成为了阿里的子公司。

  面对一个有生态、流量、资金的对手的虎视眈眈,猫眼要面临的将是巨大的挑战。

  所以,接下来的内力、耐力、财力……等比拼,才是决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THE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