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朝陽區建區60周年的重要節點,朝陽區的建區史,大部分都與改革開放的年輪相重疊。朝陽區的發展史,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縮影。

朝陽區位於北京市城區東部,轄區470平方公里,是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連接區,是北京商務中心區、奧林匹克功能區所在地,是首都「國際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繫的重要節點、對外服務業發達地區、現代體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六十年過去,朝陽區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呢?

經濟乘上高速發展列車,產業結構不斷升級

截至2017年,北京市朝陽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35.5億元,佔全市的20.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762.3億元,佔全市的23.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56.1億元,佔全市的15.2%。經濟數據一直呈現增長趨勢,在穩定全市經濟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除此之外,區內集中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117家,佔全市70%;外資金融機構達到324家,佔全市65%。朝陽區產業高端化特色明顯,第三產業成績斐然,比重達到全區的92.48%,商務服務、金融、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等四大重點產業蓬勃發展,為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不斷助力。

社會治理亮點多多,行政體系科學高效

「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改進社會治理模式」已成為維護我國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北京市朝陽區作為全國首批城市社會服務管理設點單位,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取得眾多亮點成就。亮點一:設立「居民議事廳」,總結出「好管家」「物業聯盟」經驗做法和「三社一體化」社區專業治理模式;亮點二:深入實施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累計解決難題416個,整理制度成果38項,探索出「七步工作法」等經驗;亮點三:建成「一刻鐘社區服務圈」221個、綠色智慧平安社區56個;亮點四:建立社會組織兩級樞紐體系,形成了黨政發動、政社互動、樞紐帶動、三社聯動的社會動員機制。

朝陽區的創新社會治理工作是尊重社會運行規律,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機制變革的過程,也是實現激活社會活力、提升治理效能、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的過程。

人民福祉逐漸增強,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北京市朝陽區各項社會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40年,是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明顯增強的40年,更是人民福祉不斷提高、獲得感不斷增強的40年。作為首都人口大區,北京市朝陽區近年來高度重視人口與區域發展的關係,實施人口經濟科學發展,隨著公共財政支出不斷增長,區域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資源穩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教育方面,朝陽區教育事業成效顯著,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教育整體水平已進入先進區行列,全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82年的8.3年提高到2010年的12.0年;文盲人口數量從1982年的10.5萬人降至2010年的3萬人;文化方面,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全國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國首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也在此落戶。目前有區級文化設施5個,地區級文化中心2個,街鄉級文化中心43個,社區(村)文化活動室覆蓋率100%。醫療衛生方面,朝陽區衛生資源數量增加,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當前全區共有衛生機構1516個,較1991年增加57.8%,人均期望壽命從1986年的73.5歲提升到82.57歲;環保方面,環衛水平逐步提高,朝著宜居城市目標邁進。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朝陽區垃圾無害化處理從無到有,環衛事業隨著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大不斷改善。2017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公共衛生間達標率為100%。這些成果展現了朝陽區人民生活水平在切實提升,社會事業正在繁榮發展。

建區60周年,北京朝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偉大變革,交出了誠意滿滿的成績單。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北京朝陽必能為譜寫新時代最強音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