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南美、亞洲篇)Comments>>花栗鼠習作 發表於 2012-11-30 06:04 | Tags 標籤:原創, 瀕危, 靈長動物

作者:紫鷸

在生物多樣性較高的熱帶森林,一些靈長動物是象徵當地生態系統的旗艦種,並且同時擔負著傳播植物種子、維持森林植物多樣性的重要作用。25種最瀕危的靈長動物名單中,我們已經介紹過非洲的物種,它們在反映演化歷史和生態條件動物區繫上,屬於舊熱帶界。在亞洲南部的東洋界,以及中美洲、加勒比諸島和南美洲所在的新熱帶界,也有14種瀕危的靈長動物入選。

在亞洲入選的9種中,有5種都分佈於越南,其中一種還活動在中越邊境區域(大家可以據此猜出是誰嗎?),另有3種分佈於印度尼西亞,還有1種分佈於斯里蘭卡。新熱帶界入選的5種,全部位於南美洲。嗯,就讓我們從南美洲開始吧。

南美洲:過於浪漫的原始森林遐想

新大陸的猴子屬於闊鼻小目(Platyrrhini),與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的猴子不同,它們的鼻孔開在側面,而且鼻孔間距較寬,其中有捲尾猴、蜘蛛猴、狨、禿猴等極具特色的類羣。新大陸早已不是充滿原始森林的處女地,事實上在歐洲人到達之前,許多熱帶森林就已經被原住民大面積改造過。如今的新大陸的動物,既要滿足外人獵奇的寵物貿易需求,又要面臨和當地人民發展中的矛盾。

棕蜘蛛猴

Ateles hybridus

蜘蛛猴在樹上活動的時候,看起來比別的猴子多了一條腿,在修長的四肢外,它靈活的長尾巴也可以抓握樹枝:尾巴尖上一側皮膚裸露,上面有褶皺增加摩擦力。因此蜘蛛猴非常適應樹冠上的生活,幾乎從來不下地,主要以樹上的果實為生。它們羣居,是非常聰敏的動物。可是蜘蛛猴繁殖很慢,大約每隔3年才產生一個後代。分佈在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棕蜘蛛猴是在野外最難見到的蜘蛛猴之一,它的兩個亞種都很瀕危。人類活動對森林的破壞使它們的棲息地被分割成了許多小塊,而剩餘的小塊面積不足以維持種羣保持穩定。同時它也是受歡迎的寵物和獵物,被大量捕殺。一些種羣已經在局部滅絕。

褐頭蛛猴(指名亞種)

Ateles fusciceps fusciceps

這種蜘蛛猴在南美大陸西邊的厄瓜多,赤道附近安第斯山西北麓的森林中,最高海拔可分佈到1700米。它同樣面臨著生境破碎,森林消失以及人類的獵殺的威脅。

卡氏捲尾猴

Cebus kaapori

捲尾猴也主要在森林樹冠的中下層以及灌木層裏活動,它們喫昆蟲和果實。卡氏捲尾猴分佈在巴西靠近大西洋的亞馬遜河下游地區,這裡的森林被大量砍伐,是整個巴西亞馬遜流域人口密度最高、森林喪失最多的區域。與棕蜘蛛猴命運類似,它也被當地人看作寵物和獵物,因此加劇了它的消失,在短短三代的時間裡就減少了80%。

安第斯伶猴

Callicebus oenanthe

這種長尾巴、毛絨絨的小猴子生活在祕魯安第斯山東側的五月河(Rio Mayo)河谷,它的食譜裏一半以上是昆蟲,這在主要以果實為食的伶猴屬裏顯得很獨特。安第斯伶猴能夠適應多種不同的生境,然而它並沒有保護區,砍伐森林、修路、放牧、農業的影響還是讓它的生境減少了60%。同時它是當地人的野味,由於嬌小可愛也是很受歡迎的寵物,因此在各種因素的脅迫下,安第斯伶猴的數量急劇下降。

褐吼猴(指名亞種)

Alouatta guariba guariba

顧名思義,吼猴的特徵是它們巨大的吼聲,黃昏時分,從遠處的密林中傳來如殺豬宰羊、獅虎咆哮一般的怒吼,聞之使人震顫。那大約是公猴在宣示自己的領地和他佔有的一羣妻妾。吼猴是美洲唯一以葉子為食的一個類羣,褐吼猴是吼猴屬裏尤其適應了喫葉子的物種,它們不僅可以喫嫩葉,還有特化的臼齒用以咀嚼較老的葉子。這個物種的亞種分類還存在爭議,可是在巴西東南部一小塊森林裡的這一羣,只剩下了大概不足250隻。它本來可以適應多種生境,可兩千米開外的吼聲讓它容易成為獵人的目標,捕殺導致殘餘的褐吼猴指名亞種滅絕的危險比森林採伐更大。雪上加霜,這一羣褐吼猴還被流行病纏上,因此前景非常不樂觀。

亞洲:被古老傳統忽視的荒野

這裡的土地有深厚的人類活動傳統,有現代發展帶來的尖銳矛盾,卻仍然有許多我們不曾瞭解的屬於野生動物的世界。在印度尼西亞,靈長動物生活在孤立的一個個島嶼上的熱帶雨林中,它們面臨著與南美洲類似的人類幹擾卻更加脆弱;在越南,靈長動物生活在孤立的一片片像島嶼一樣的山林中,受到傳統的誤區、發展的壓力帶來的更嚴重的傷害而岌岌可危。

小眼鏡猴

Tarsius pumilus

這又是一個人類知之甚少的物種,它分佈在蘇拉威西島上雲霧繚繞的亞高山森林中。2000年,人們在捕鼠夾上發現了一隻死去的小眼鏡猴,才知道這早被認為已滅絕的物種還存在,此前它留給大家的只有1916年和1930年的標本記錄。2008年,研究人員觀察到這個物種的活體,這是近80年來的僅有的一次。3隻小眼鏡猴被捕獲、戴上無線電項圈後又放歸野外。小眼鏡猴夜行、羣居,以節肢動物為食。科學家不能確定這個神祕的物種還剩多少個體,可是人類人口增長已經影響到了高海拔的地區,那裡的森林也支離破碎。蘇拉威西島的這個地區處於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宗教紛爭中,武裝衝突和難民遷移隨時可能毀滅這個岌岌可危的物種。

【圖來自desighswan.com】爪哇懶猴

Nycticebus javanicus

懶猴,又叫蜂猴,是一類樹棲、夜行並且慢吞吞的動物,屬於原猴亞目,與馬達加斯加的狐猴是遠親。它的前肢上有一種特殊腺體,懶猴會舔這個腺體,它的分泌物混合唾液後會產生毒素,因此被它咬了會中毒,這種現象在哺乳動物裏非常罕見。生活在爪哇島中西部的懶猴2006年才被認做一個獨立的物種,它們以樹汁、樹膠和花序為食,通過藤蔓在樹冠之間活動。爪哇島上的森林砍伐讓它只在高海拔地區能繼續生存。而爪哇懶猴是寵物貿易的受害者,被砍倒的樹上還來不及逃離的懶猴就會被捕獲,然後拔去牙齒以防咬人,再賣到寵物市場。因此,即使在市場上沒收到爪哇懶猴,也無法將其放歸野外。爪哇懶猴繁殖得很慢,而市場上發現的懶猴數量,已經讓野外種羣恢復變得希望渺茫。

豚尾葉猴

Nasalis concolor

在亞洲,主要以樹葉為食的猴子常被稱作「葉猴」,然而豚尾葉猴其實與婆羅洲著名的長鼻猴(N. larvatus)的親緣關係更近,只是它沒有那個大鼻子,而是像仰鼻猴那樣鼻孔朝天。顧名思義,它還有個豬一樣的尾巴。豚尾葉猴只分布在靠近蘇門答臘島西岸的明打威羣島上的低地雨林和濕地森林中,在不同的島嶼上還有不同的亞種。它是當地人的獵物和寵物,再加上木材出口和棕櫚油的種植園的開發造成的森林砍伐讓它迅速減少。

西紫臉葉猴

Semnopithecus vetulus nestor

西紫臉葉猴是紫臉葉猴的在斯里蘭卡西部的一個亞種,紫臉葉猴的分類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許多文獻將紫臉葉猴歸在烏葉猴屬(Trachypithecus)而非長尾葉猴屬(Semnopithecus)。不過斯里蘭卡西部這個亞種生活的地方,人類這個物種的種羣密度非常高。這造成了西紫臉葉猴「被城市化」,原本喫葉子的猴子從樹上下來,開始在人類的花園覓食,食譜也轉變成了果子和作物,由於越來越不懼怕人類,它們不時會被捉住賣掉,或是因偷竊而被人類處決。它們還不得不面對電線、狗的威脅。而它們僅存的森林家園,只剩下了兩個水庫之間一片21平方千米的地方。

德氏烏葉猴

Trachypithecus delacouri

它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的山區,白天在山林中進食,夜間在溶洞中居住。這是大部分烏葉猴屬物種都具有的習性。德氏烏葉猴是越南北部的特有種,僅存的281到317隻德氏烏葉猴已經被分割成17個分散的小種羣,其中大部分種羣不足20個個體,近親繁殖嚴重,只有最大的種羣擁有68到70個個體,尚有恢復的可能。除了森林砍伐、採石導致的生境破碎和消失外,烏葉猴也被大量獵殺,肉被食用,而當地傳統將它的骨頭等組織入葯,因此造成了烏葉猴大量減少。如今在越南不斷發展的旅遊業,也可能是對當地野生動物將來的一大威脅。

金頭葉猴

Trachypithec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金頭葉猴只分布在越南下龍灣中的吉婆島上,也是住在喀斯特溶洞中。它的分類地位還不明確,有研究者認為它與中國廣西的白頭葉猴(T. p. leucocephalus)屬於同一物種的不同亞種,而也有學者認為它們與在中國西南和越南北部分佈的黑葉猴(T. francoisi)應該歸為一個物種。混亂的分類讓IUCN的製圖者也出現了困惑,因此我們看到的這張分佈圖上淡紫色的金頭葉猴分佈區域裏明顯包括了廣西的白頭葉猴,這是一個錯誤。金頭葉猴在吉婆島的遭遇與德氏烏葉猴的境況類似,生境破碎,種羣太小,而捕獵入葯、野味販賣、人口增長以及旅遊業的影響還是讓保護顯得十分乏力。

灰腿白臀葉猴

Pygathrix cinerea

白臀葉猴屬不同於烏葉猴屬,它們住在鬱閉的山地原生常綠闊葉林中,分佈海拔範圍在900-1400米。灰腿白臀葉猴分佈在越南中部的5個省區,由於伐木、農業開發對森林的破壞,它的棲息地也分散成了碎塊。當然,最大的威脅仍然是來自人類的獵殺和抓捕。對於當地人來說,灰腿白臀葉猴同樣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保護區的設立更方便了他們尋找獵物出沒的區域。而灰腿白臀葉猴面對危險的應對方式是不動隱蔽而不是逃走,造成了它們非常容易被人捕殺。活捉的灰腿白臀葉猴會被賣成寵物,在灰腿白臀葉猴活動的樹上常可以發現捕捉它們的陷阱。目前這個物種在野外還剩下600到700隻。人工繁育從市場上沒收到野生動物救助中心的灰腿白臀葉猴的項目已經開始實施,或許可以挽救這個物種。

越南仰鼻猴

Rhinopithecus avunculus

按照慣例該叫它越南金絲猴,可是除了川金絲猴外(R. roxellanae),這個屬的其它物種都是黑絲比較多……所以還是叫仰鼻猴吧。越南仰鼻猴曾被認為已經滅絕,1989年由重新在越南北部的喀斯特山區被發現,它們生活在深山中的原生林裏。現有的越南仰鼻猴分佈在5個完全隔離的種羣裏,每個種羣的數量20到70不等,所有種羣共有200到250隻。造成它們現在的危險境況的因素仍然是人為的獵殺和生境的破壞,越南仰鼻猴也被認為有藥用價值,而它生活的地區人口增多,因此自然資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東部黑冠長臂猿

Nomascus nasutus

長臂猿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動物,我們或許都曾聽說過它的故事,如今卻很難再在野外看到它的身影,它們是中國最瀕危的一類靈長動物。東部黑冠長臂猿分佈在中越邊界,位於中國廣西的靖西縣和緊鄰的越南北部山區。它們在濕潤的熱帶季風影響的山地森林裡生活,雜食,主要食物是果子。人們一度認為它已經滅絕,但2002年的重新發現讓它開始受到關注和保護,目前數量已從26隻恢復到大約110隻,中國境內按2005的估計大約有10隻。因為當地居民種植、放牧、採伐薪炭的活動,東部黑冠長臂猿的棲息地被破壞,並且還有偷獵存在,造成了它種羣過小,接近滅絕。

後記

寫到這裡,連同上一篇文章一起,終於介紹完了2012-2014年名單上的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其實世界上同樣岌岌可危的靈長類動物不止25種,國際靈長動物學會總結這25種只是為了讓有代表性的物種喚起大家的關注。 從上一版本名單中移除的9個物種,並不是它們情況都有改善。只有馬達加斯加的大竹狐猴(Prolemur simus)一種被研究證實種羣有所擴大,而其它的物種的情況仍未好轉,有的還在惡化。

另外,在坎昆召開的大會討論中,還有16種同樣非常瀕危的靈長類物種被列入本次候選名單,其中包括中國海南島霸王嶺的海南長臂猿(Nomascus hainanus),曾被認為只剩下兩個家庭,去年9月才發現了一個新羣,目前總數有26隻左右;還包括2010年纔在緬甸北部發現的緬甸仰鼻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中國高黎貢山可能也有它的分佈,我們對它瞭解到情況不多,但在發現時這個物種就已經在獵人的槍口下極度瀕危。

因此,我們保護的,不僅是這些物種本身,而是需要我們更多去了解和保護它們所在的生態系統,從而讓全球生態系統能適宜容納更多物種共存,畢竟這也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

參考資料

[1]Russell A. Mittermeier, Christoph Schwitzer, Anthony B. Rylands, Lucy A. Taylor, Federica Chiozza, Elizabeth A. Williamson and Janette Wallis (eds.). 2012. Primates in Peril: The World』s 25 Most Endangered Primates 2012–2014. IUCN/SSC Primate Specialist Group (PSG), International Primatological Society (IP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 and Bristol Conservation and Science Foundation, Bristol, UK. 40pp.

[2]瀕危的靈長類動物 ---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名單發布

[3]PRIMATES AT RISK: PHOTOS

註:分佈圖來自參考資料[1];未標明物種圖片來自arkive.org。

本文首發於果殼網(guokr.com)「自然控主題站」《25種最瀕危的靈長動物(南美、亞洲篇)》

來源:科學松鼠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