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李白以詩名不朽於世,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後世,他的名字總是閃耀千古,熠熠生輝。正因爲有這樣的才華,李白也有資本睥睨天下,放蕩不羈,寫下了一篇篇狂詩。比如年輕時被李邕輕視的時候,他憤然寫下“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又比如在得到唐玄宗徵召時,他對長期看不起自己的妻子拋下這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李白留下的一千多篇詩歌中,除了極少數低沉的時候,他總是給我們自信、樂觀、狂傲的印象。民間更是流傳他不事權貴的故事,讓楊貴妃磨墨,讓高力士脫靴,也許不是真實的,但足見他的灑脫和傲氣。

然而,就是這樣的李白,在這首《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中,他卻明顯流露出不一樣的情緒: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羣。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這首詩前面大篇幅說的是西漢功臣張良的故事:秦始皇殘暴不仁,留侯張良才進入人間。感激黃石公培養了張良,而張良在滄海僱傭力士刺殺秦始皇的美名傳遍六國。張良的智勇雙全,連蕭何、陳平都不能相比。楚漢相爭時,風雲變色,是他在鴻門宴的計策保全了劉邦的性命,這才讓勝利的天平開始倒向漢軍。他的聲名大噪,也讓黃石公同樣名揚天下。

詩歌的後半部分,纔回到當時的形勢之中,並且暗示了這首詩的用意:安史之亂攪亂了大唐,也讓天象混亂。高適公鎮守淮海,談笑間評定了永王之亂這場妖風。皇上採取您的計謀,很快將會平復天下,您也功勳卓著。我並沒有冤屈的感覺,只怕會玉石俱焚。此時唯有灑一行淚,也許它們代表我想說的一切。

這首詩中,李白一改往昔的豪情,突然對於兩個人稱讚不已。其中張良是古人,而且建立了不世之功,可以理解。那麼高適又是什麼人,比李白吹捧得如此之高。而且李白又是誇,又是哭,這是爲什麼呢?我們看這首《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之前有個序言:

餘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餘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原來,李白當時正是在坐牢,在獄中讀《留侯傳》時,聽聞一個叫做張孟熊的秀才要向高適獻上平滅安史之亂的計策。李白便感嘆高適如同張良一樣,寫詩贈送給他。其實說白了,就是求高適救自己出獄。

李白和高適的關係,曾經非常密切。我們知道,李白成名很早,盛名滿天下,朋友也很多,其中就有詩聖杜甫是他的小跟班,陪他遊歷了一年多時間。其實,他們之間還有一個叫做高適的詩人,我們熟悉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就是出自他的《別董大》。

然而,高適和杜甫一樣,對李白仰慕得要死要活。他本人是安東都護高侃的孫子,爲人豪放。我估計三人的旅行費用,既不是身爲偶像的李白來掏,也不是一貧如洗的杜甫支付,完全是高適贊助的。

然而,這三人四處遊歷,喝酒作詩,留下了無數佳話。多年後的安史之亂,卻改變了三人的命運軌跡。高適突然之間,由默默無聞的詩人,變成了鎮守一方的地方大員,他被任命爲淮安節度使,是盛唐年間最爲位高權重的詩人,《舊唐書》直接稱:

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然而李白卻因爲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僚,而李璘卻不聽中央號令,企圖攻下金陵,割據一方。高適就是平定永王叛亂的重要力量,據說也是他的部隊將李白投入了大牢。李白因此,託人向他求情。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給帶信人張秀才的,其實誰都看得出,這就是送給高適的讚歌。

這首古詩,坦白的來說,藝術性並不高。然而,對於高適卻是極度褒揚,甚至與漢初三傑的張良相比。但是,高適卻對此置之不理,並沒有出手營救李白。還是在宣慰大使崔渙及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幫助下,李白才得以出獄,流放夜郎。

當然,高適並非薄情寡義的小人。他的好友王昌齡被人害死,他千方百計爲之復仇。杜甫窮困潦倒,如果不是他的慷慨相助,早餓死好幾回了。高適的袖手旁觀,說白了還是明哲保身之道,至於說對不對,那得留給讀者評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