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

親愛的小夥伴們,晚上好,今天是《非暴力溝通》共讀的第六天。

非暴力溝通真的是一本可以幫助你有愛的好好說話的書,讓你擁有善意的語言,當你開始運用它,你的善心會自然而然地流露。

弱弱的問你兩個問題,非暴力溝通的前面兩個精髓,你還記得嗎?我們要如何才能準確把他表達出來呢?

你只需要記住這樣的表達連詞,把這些成為你的口頭禪,充滿愛意的表達將會自然流入。

這些詞就是:

「我看見---」說出你的觀察。

「這讓我覺得---「說出你的感受。

接下來就要來到第三個精髓了,緊接著說:「我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我需要----」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慶祝一下吧,你已經來到了非暴力溝通的第三階梯,說出具體的需要。這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在這裡,你可以收穫一個全新的世界。

昨天我們品讀了第三章《區分事實和評論》,它的意義就是在於要讓自己知道:

當我們使用了任何字眼去暗示別人是錯誤的,是有問題的時候,其實都是一種對我們自己以及他人內在生命的一種傷害。

不過你可能會問?什麼是需要?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提及的需要,是什麼需要?

我們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水和空氣,需要喫飽穿暖,來維持生命安全,所以如果累了你就會需要找個地方休息,渴了你會拚命去找水喝。

維持兩個人的人際關係,也會有需要。我們需要對方接納你,欣賞你,體貼你,尊重你,支持你等等,我們有好多需要來維持雙方情感的安全。

我想問你,渴了你會找水喝好讓自己解渴,可是當你有了強烈的內在需求,你有跟對方清晰的表達過嗎?

與不帶評論的觀察一樣,與說出具體的感受一樣,在說出自己的需求的時候,我們也會有類似的障礙,因為這不是我們人習以為常的習慣。

打開這本書的第53頁,我想為你講述講解這一段,標題叫作《難以承受的痛苦》。

其實傳統的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表達個人的需要,我們總是會踐行一個成語叫「忍辱負重」。

特別是很多的女性朋友,傳統文化告訴你要更多的學會自我犧牲,你要多付出,要暫時忽視個人的需要。

馬歇爾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說很多的女性朋友工作辛苦,回到家裡都要做飯洗碗,但是很多人都不敢說出她的需求「我累壞了,我晚上想休息」。

取而代之的都會開始不斷的說今天發生的事情「我一整天都沒有休息過,我把衣服都洗了,我還準備了午餐和晚餐,我做了這個做了哪個。」

用這種不太明確的語言來表露自己的心聲,但是你會發現別人並不理解你。

如果你不看重你自己的需要,那麼別人也可能不會看重你的全部,如果直接說出需要,就有可能獲得對方積極的反應。

馬歇爾繼續講了他母親的故事。

有一次他的媽媽也作為聽眾來參與她的培訓,講到一半,他忽然發現媽媽不開心的離開了,回來的時候臉色蒼白,然後向大家分享了她小時侯的記憶。

馬歇爾的媽媽小時侯家裡很窮,不敢向父母索取任何東西,因為只要有這種念想,哥哥姐姐就會教訓他「家裡這麼窮,怎麼還這麼貪心,你以為家裡只有一個人。」於是她總是不敢說她需要什麼。

有一次她的妹妹因為做了闌尾炎手術,所以家裡人給了妹妹一個錢包作為安慰。此時此刻,馬歇爾的媽媽多麼想要這樣一個漂亮的錢包。

但是她絲毫不敢講,為了要到這個錢包,只能同樣假裝肚子痛,媽媽只帶著她到處看醫生,醫生沒有辦法做出診斷,於是也把她的爛尾也切了,最後她如願以償獲得了一個同樣的錢包,這個代價真的有點大。

手術結束後,護士來到了病房來檢查她的體溫,讓她咬著一個溫度計,沒有辦法說話。

就在這個時候,她的媽媽竟然把錢包遞給護士看,護士很驚訝說「嗯?這是要給我的嗎?謝謝「拿著錢包就走了。

媽媽也傻了,但是媽媽也不知道要怎麼告訴那位護士,她不敢說」我不是這個意思,請把錢包還給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會是多麼痛苦。

這讓我聯想到了我小時侯,我小時侯並沒有近視,視力非常好,但是非常羨慕那些帶眼鏡的同學,覺戴著一個眼鏡真的很好看。

所以我開始千方百計的在家裡裝自己是近視眼,開始模仿那些近視的人眯著眼睛看電視,看書寫作業的時候假裝要湊的非常近,媽媽帶我去檢查,醫生說我並沒有近視。

回來的路上我哭了一路。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可笑,那個小時侯的我,我的需求是什麼?

或許不是那個眼鏡,是需要父母不要工作總是那麼忙,我需要被關注。這纔是這件事情的真相。

在這裡我要與你分享一個觀點,好的表達有很多的標準。

我認為,最好的標準就是要讓它竭盡所能的接近真相:事實的真相,感受的真相,需求的真相。

之前我們總是會喜歡那種帶著主觀偏見的評價讓對方一下子就激動,總是會喜歡用用暗示性的語言讓別人猜看不到我們真正的需求,真的很不可取。

有些人經常問我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有時候會控制不住的生氣想說他幾句?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這件事情的本質其實是你有一種需要,希望對方變好,不過這有一個大障礙,這個障礙就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從自己的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傾向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直接的去批評他,而不去告訴他你的需求是什麼,我們總是喜歡用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常常就會反擊辯解或者很不情願,根本沒有辦法收到效果。

如果孩子把衣服扔到了沙發上,而沒有掛在衣櫃裏,我們會說她是懶蟲。

你為什麼會生氣?你的需求就是在於讓他可以嘗試著把衣服自己整理好。這個是你的需求,你為什麼不直截了當的說呢?

馬歇爾博士在書上說:

「不幸的是,我發現極少有人善於表達它的需要,相反對於批評,侮辱之類的溝通倒是很在行,而這些溝通方式讓人與人迅速產生了隔閡。結果原本可以輕易解決的衝突也變的無法解決了。「

是啊,當我們開始了爭論,我們總是喜歡去在乎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我們應該表達各自的需要,因為是你們各自的需要還依舊存在,才發起了這樣一場溝通。如果沒有這個需要,或許你們根本就不會探討這個問題。

所以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去說出需要呢,說出你那些沒有被滿足的需要呢?

翻開這本書的第52頁,馬歇爾為我整理一些可以用來清晰的表達需要的辭彙。

一旦你能主動的開始談論需要,而不去指責對方,我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需要。

接下來我們與你分享的是,我們不僅要自己說出需要,也要引導別人說出她的需要。善於問對方這樣一個問題「你的需要是什麼?」

別人氣急敗壞的一直跟你絮絮叨叨,你只需要淡定下來,反問他「你剛剛說了那麼多,那你需要我做些什麼呢。」

讓我們總結一下吧,凡是有溝通,就是有需要,需要被滿足,危機便化解。

當你開始對一件事情憤怒的時候,記得慢下來,別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對別人的評價,轉而把關注點放在你的需求,問自己為什麼會憤怒,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你為什麼會對愛人最近一段時間總是很晚遲遲不歸而憤怒,不是因為他遲遲不歸這個行為,而是因為你有一個安全感的需求。為什麼不把這些告訴對方呢?

今天的領讀就到這裡,我想再為你重複這句話:

「凡是有溝通,就是有需要,需要被滿足,危機便化解。」

你願意和我們一起來培養表達需要的能力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