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名篇,屬於《離思》詩五首中的一首。

那麼,其中的「曾經滄海」一句,究竟是他寫給崔鶯鶯的,還是寫給韋氏的,其實很難說清楚,大概只有元稹自己知道。

元稹這個人早慧,文采出眾,情感豐富,痴情但無長情,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他的情感經歷。

元稹的第一段戀情,愛戀的對象是崔鶯鶯。元稹在《鶯鶯傳》中詳細記述愛戀與分手的經過,雖然沒有明確承認,但一般的看法都認為,故事中的張生實際上就是元稹自己。

這段愛情沒有結果,元稹後來在長安遇到貴家女子韋叢,為了自己的前程,拋棄了鶯鶯。後來崔鶯鶯也嫁了人,二人之間還有過詩文往來,崔鶯鶯明確表示,不希望大家藕斷絲連。

元稹的夫人韋叢,出生於富貴之門,當時年輕的元稹還沒有發達,所以她算是下嫁。婚後跟著元稹飽嘗艱辛,對元稹極為敬愛,無怨無悔。韋叢二十七歲就離世,這期間一共為元稹生下五男一女。

元稹痛失愛妻,後來寫過許多詩文,痛悼亡人。比如《祭亡妻韋氏文》、《夢井》、《遣悲懷三首》等,深情哀痛。在一首《除夜》中,新年來到,元稹帶著韋叢留下的一群幼小的兒女,「閑處低聲哭,空堂背月眠。傷心小兒女,撩亂火堆邊」,讀來令人肝腸欲斷。

韋叢去世兩年之後,元稹娶了一個姓安的女子,陪伴他四年,為他生下一個兒子,最後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另外,元稹還娶過一位裴氏,字柔之,據說能寫詩文。

婚姻之外,元稹的情感生活十分豐富。

韋叢去世那一年,元稹出任監察御史,到東川任職,在那裡認識了蜀中名妓薛濤。

薛濤本身又是一位詩人,據說相貌平常,但很善於打扮。兩個人應該有過密切的往來,在分別十幾年後,元稹還寫詩寄給薛濤。據說,元稹在浙江時,曾經打算派人去蜀中把薛濤接到自己身邊來。

薛濤之外,元稹還和名妓劉采春有過來往,她也是一位詩人,比薛濤漂亮許多,而且會唱曲。

回到問題本身,元稹的那首名詩究竟是寫給誰的?

從崔鶯鶯、韋叢、安氏、裴氏、薛濤、劉采春等六個女子的身世來看,結合《離思》五首中的意境,首先可以排除安氏、裴氏二位。

崔鶯鶯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大,元稹對她始亂終棄,與她分手之後照樣深情地與別人相戀,這根本就不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個人認為,這些詩句最可能是寫給韋叢或者薛濤的。


感動過無數有情人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元稹祭奠過世的妻子韋叢的。

當年正值妙齡的韋叢通曉詩文,賢惠端莊,被自己時任太子少保的父親韋夏卿嫁給了24歲的落第公子。從大富之家的「謝公最小偏憐女」到清貧之家的操持主婦,雲泥之別的身份,並沒有讓這個可敬的婦人變得乖張,相反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懷照顧丈夫,對於貧瘠的生活處之淡然。在元稹思念過世妻子所著的《遣悲懷三首》里有明證:「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本是為了攀高枝結的親,哪想到會娶到如此可心的妻子,元稹大約是惜福的。可是好景不長,在元稹31歲,仕途變得敞亮的時候,年僅27的韋叢病逝。元稹的傷心應該也是真實的吧,不過同年,韋叢懷孕時,他遇到了薛濤

薛濤何許人?唐代四大女詩人之首,製作的「薛濤箋」流傳至今,與白居易、張籍、劉禹錫、杜牧均有唱酬往來,當然也包括元稹。「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更憶將雛日,同心蓮葉間。」這首《池上雙鳥》記錄著這段濃情蜜意的姐弟戀,但是地位低賤,對元稹的仕途毫無幫助的愛情,幾個月後便告失敗。後來韋叢去世,元稹又再取兩妻,還與另一位女詩人過從甚密,已41歲的薛濤決然放棄了這段感情,從此相忘於江湖。

元稹無疑是有才的,但更是多情的。在很多人眼中,男子風流不是罪,但是如果不是罪的話,似乎也不需要文飾自己,否則不是欲蓋彌彰?但是《西廂記》前身便是元稹的《鶯鶯傳》,被認為是元稹自己的故事,那個「始亂終棄」的張生便是元稹。張生如此解釋自己的行為「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大致意思為崔鶯鶯是個妖孽,自己德行不夠,無法剋制,不得不放棄。

這是一個怎樣的男人?瓊瑤劇里的男人將不專一的理由推為女子的誘惑,元稹則更勝一籌。所以「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的「君」大概指得是所有貌美的女子吧。


元稹寫的千古絕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寫給亡妻韋叢的,抒發了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其實還有下兩句「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花叢」暗指妻子韋叢。表達的意思就是:自從娶了韋叢後,也就沒心思看別的女人了,懶回顧,說的就是不理其它女人。暗指自己專情。寫給鶯鶯的是一部自傳體式的小說《鶯鶯傳》。書中的張生就是元稹,後來,王實甫據此為藍本,創作了《西廂記》。

撰文/秉燭讀春秋

是韋叢

元稹與崔鶯鶯,與薛濤之間的愛情,未見於史書,多為軼事典故。我們不能說不載於史書就說明這事不存在,但同樣也不能說存在。

之所以說是韋叢,主要是從詩的後兩句得出的結論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也就是說,當時的元稹已經過著一種接近於「修道」的生活,如果他和崔鶯鶯的愛情是真的,那麼,當時他尚未婚娶,正是義氣風發之時,何來修道之說。

所以,是婚後所作,而他對妻子韋叢的感恩之情,天下皆知,他的代表作《遣悲懷三首》更是把她對妻子的思念寫到骨血之中,讓人讀之斷腸。

愛妻離去,深懷不已,於是過著修道般的生活,於情於理都說得通。

剛才又在百度查了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809年,正是韋叢離去那一年。這是一組詩,共五首,第一,二,三寫得都是夫妻生活細節,這是第四首傷悼,第五首也是,該詩如下: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所謂白人,即指亡妻。

所謂度殘春,即只剩我孤獨一人


答:我以前兩位回答者的思路稍稍有點誤差,就是本人倒覺得凡懂點詩或詞和對聯的人。他(她)們卻是會一個字,一個詞,甚致一句詩給合的內容去咬嚼出它最準確的各種答案來。

所以就我本人而言,我只能憑這句詩的第一個字和第一句詩得出我的答案,那就是:元稹寫給韋叢。為什麼呢?因為第一個字和第二個是曾經,也就是說從前已經有個的事。

那連第一句詩和第二句緊接起來就無型中得出了本題的答案:是元稹寫給韋叢的。

不知準確與否?還望平台老師指點!

致謝邀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