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霹靂,“天民樓藏品”要上拍了!

我驚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民樓的藏品竟然要上拍? 陰功囉!(粵語:可惜、痛心的意思。)

前些天,電視、報紙紛紛報道香港發生一宗“倫敦金”騙案,其中受騙最多的苦主竟是我極爲尊敬的葛師科先生。

遇人不淑,本以爲這是女子纔會遇上的事,哪知垂垂老矣的葛先生,竟遭遇“倫敦金”騙局,被騙5.8億港元鉅款。那麼淳淳厚道的一個老人,竟然被賊人掂記上並得手了,在八十多歲耄耋之際,遭此橫劫,真是沒天理啊!

天民樓主人葛師科與馮瑋瑜在“知白守黑”北方黑釉瓷精品展及研討會合影

原來想春節後春拍前再次去香港拜訪葛先生的,因爲上次去葛先生家拜訪時,葛先生拿出一件永樂甜白釉高足碗給我欣賞,葛先生說碗上的模刻龍紋是他慢慢描摹出來的,我感嘆描摹出來那麼精美複雜的圖案要花多少功夫啊!葛先生還說碗裏暗刻“永樂年制”四個篆書款居然也是他發現的,連前一任藏家和拍賣行都沒注意到。我問葛先生是怎麼找到的? 葛先生不無得意地說:“不時拿燈欣賞,看着看着就發現了。”呵呵,真是妙事一莊,體現了收藏的樂趣。

我也藏有同樣一件永樂甜白釉高足碗,回去後我也拿電筒照呀照呀,就沒照出來款識來(永樂甜白釉有的有款識,也有沒款識的)。我本想拿過來兩件對比一下,交流請教。

哪知還沒成行,就出此變故,自然就不好在此時打攪老人家了。還想去電安慰一下,但怕提起這事刺激他老人家傷心,也確幫不上什麼忙,踟躕良久終沒有去電。畢竟5.8億港元的金額太大了,小女子能力有限,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我問了香港一位跟葛先生較熟的朋友,他說前兩天還跟葛先生通過電話,老先生還好,還談了藏品的事,情緒很正常。但願吉人天相,葛先生能順利邁過這一坎。

沒想到過不了多久,名聞收藏界的“天民樓藏瓷”竟有部分要見之於拍場了,唉,父子兩代近五十年的心血,眼看有些要散佚了。

初識葛師科先生在2016年4月20日深圳“知白守黑——北方黑釉瓷精品展及研討會”上,葛先生一見我就說:“你去年收了一件郎窯紅釉梅瓶。”從沒見過面的他第一句話就道出了我收藏的事,讓我驚訝不已。葛先生說:“微信朋友圈都在轉一篇《前世今生》的文章,你寫了收藏郎窯紅釉梅瓶的經過,我也看到了。”沒想到我們一老一少,聊起來竟非常投契。他盛意拳拳邀請我做客天民樓,這是我們交往的開始。

葛師科與馮瑋瑜在天民樓合影

葛先生平和謙遜,對中國古陶瓷鑽研頗深,不亞於一流的學者。在天民樓,葛先生拿出一隻洪武青花龍紋碗給我欣賞,詳細地向我介紹如何斷代的,因爲洪武時期御窯瓷器還沒署寫款識,而洪武的龍紋有幾種畫法,這隻碗青花髮色非常漂亮,與永樂青花不遑多讓,但龍紋畫法較獨特。有人認爲是永樂的,因爲青花的髮色像是永樂的,而葛先生藏有多件永樂青花瓷器,他經過比較認爲此碗應該是洪武的,但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他不輕易斷定一定是洪武的,直到山東魯荒王陵墓發掘出土了洪武的青花瓷器,他親自去到魯荒王陵墓上手對比,陵墓出土瓷器的與他藏品的龍紋果然一致,這就確定了此碗就是洪武的。因爲魯荒王死於洪武二十二年,所以他的陪葬品只能是洪武年間或之前的,絕不可能是以後的永樂朝的。葛先生的研究是如此嚴謹認真,沒有鐵證不輕易下決斷。他拿起洪武青花碗,不藏不掖告訴我洪武龍紋的特徵。

葛先生將他的研究心得娓娓道來,葛先生的研究,不尚空談,言必有證。他的研究與收藏互爲表裏,以學術研究鑄就的鑑藏眼光指導收藏,又以豐富的收藏給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而且他還親身到窯址考察,與發掘出土標準件對比藏品,考證嚴謹。他的治學態度,非常值得我們晚輩學習。

我當面建議葛先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您研究得十分專業和深入,有理論有實踐,有中肯獨到的見解,發前人未發之先聲,您的心得和看法,應該出一套書,讓我們後輩學習啊。”葛先生謙和地說:“年紀大了,精力也不夠了,這些理論只是自己研究的心得,就不去出書了。”

記得景德鎮市考古研究所江建新所長多次動情地對我說過:“我們考古所那時候多窮啊,連打印機、複印機都沒有,是天民樓兩父子過來景德鎮考察御窯廠遺址時,看到我們如此困難,就主動捐給我們的。我們出土瓷器第一次走出國門就是去香港展覽,那時多麼鬨動啊!這才引起國家的重視。但人們不知道,展覽能夠成功在香港主辦,天民樓父子倆又出錢又出力,做了多大的貢獻啊!可以說沒有天民樓的支持幫助,我們的影響力絕對沒有現在這麼大。”

天民樓爲景德鎮御窯廠考古研究所做的貢獻,我從沒聽葛先生跟我說過,他默默付出而不求聞達。

這樣一個謙謙君子,遭此厄難,真讓小女子感同身受,當晚我徘徊月下,嗟嘆良久,悵然神傷。

“天民樓”主人是葛士翹先生與葛師科先生父子倆,他們父子倆都曾先後擔任過香港資深收藏團體“敏求精舍”的主席。“天民樓”之名,源出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雲:“黔婁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取“葛天氏之民”中“天民”二字,以“天民樓藏瓷”暗寓“葛氏藏瓷”之意。這也充分表達了葛士翹先生與葛師科先生對“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之淳樸生活和高尚情操的認同和嚮往。

《自得堂藏陶》和《自得堂記》

廣東省博物館事業發展基金會在2015年編輯出版的《自得堂藏陶》裏,小女子拙作《自得堂記》的最後一句正正也是“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雲淡風輕。”可見我們年紀雖然相隔二代,卻有共同的理念,天民樓和自得堂,本是同道中人。

天民樓於1987年在香港藝術館首次展出“天民樓藏瓷”,系統的展示了其藏品,在當時轟動了整個陶瓷界。1992年在臺北鴻禧美術館舉辦“天民樓青花瓷特展”,1994年在佳士得上海分公司舉辦“天民樓基金會藏明清彩瓷特展”,1996年在上海博物館舉辦“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展覽,從此天民樓享譽海內外。特別是在1996年,上海博物館副館長、著名古陶瓷學者汪慶正先生曾爲天民樓上博展覽寫序言道:“這是世界範圍內,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單位,即使連同公有收藏單位計算,天民樓僅次於‘Topkapi’(土耳其託普卡比博物館)和‘Ardebi’(伊朗阿德比爾清真寺),屬全球第三位。”

一個私人藏家的藏品,公認可以排到全球第三位,連兩岸故宮都比不上,可知“天民樓”在收藏界的份量。

最初收藏中國古陶瓷的是葛士翹先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收藏,至八十年代其收藏已頗具規模。隨着藏品的不斷增加,葛士翹希望將自己多年的收藏辦一個展覽,出一本書。1982年,葛師科來香港探親,瞭解到父親的心願,再考慮到父親年邁已高,公司事務繁忙,同時自己也對文物藝術品感興趣,便欣然答應。葛師科在1982至1987年籌備展覽這五年時間裏,幾乎整日埋首家中,潛心研究家裏藏品,每天仔細地捧出一件件瓷器,小心翼翼地拍照、丈量尺寸,編寫目錄,多方查找資料編寫展品資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瓷器鑑賞水平日益精進。九十年代後,天民樓收藏由葛師科先生接管,在原有收藏基礎上,持續完善,並更加註重學術研究,成爲華人收藏家的一面旗幟。

在兩代葛先生的悉心管藏之下,天民樓逐漸成爲媲美專業博物館的殿堂級私人收藏,是當今海內外最爲重要的私人陶瓷收藏之一。

回顧過往,葛師科感慨地說:“父親的眼力和魄力是多年的文化積累和悉心研究練出來的。天民樓的成功,與其擁有的財富不無關係。其實財富在收藏過程中只是主要因素之一,而絕非唯一條件。收藏並非僅僅是簡單的購買,收藏更是一個過程,在香港擁有千萬資產的人可以說不計其數,但藏品達到相當規模的藏家,只有寥寥數人。”

比如於1981年從拍賣會上購入的一件明永樂時期的青花十六子碗,當時含佣金165萬港幣,這筆錢可以在當時香港的黃金地段買下3套高級海景公寓。這在當時可是大新聞,拍賣結束的第二天立即成爲全香港報紙的頭條,標題多是“天價購得一隻碗”,內容多是嘲諷的口吻。低調的葛士翹先生並未告知夫人,夫人看到這則報道時,還問道這是哪個傻瓜呀,花這麼多錢買只碗。卻不知此人近在眼前。

1992年1月,葛士翹最後的收藏是花八百多萬競投得一隻碗,分期二、三月付清款項,四月就過世了,他對瓷器的熱愛可謂至死方休。父親過世後,葛師科接棒“天民樓”,在父親收藏的基礎上,持續增加藏品,完善收藏體系,進行學術上的研究,把天民樓的收藏理念發揚光大。

天民樓的瓷器精品,大多是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買入,葛師科先生曾經說過:“我們爲什麼有今天的收藏,不是想要就有,要等機會”。那段時期,華光航運創辦人趙從衍、大古董商仇炎之和著名收藏家葉義等,都把心愛藏品釋出拍賣。其中,趙從衍因爲船運公司負債幾近破產,迫於無奈兩度把心愛古董瓷器割愛公開拍賣,讓船王度過難關。大藏家之間的買賣,除了時機,還包含了眼光與修養;時機很重要,“現在有些人很有錢,但沒有東西,沒我們當年好買”。

天民樓舊藏付之於拍場的第一批瓷器,首先在中國嘉德開拍,嘉德的新聞稿詳細說明了天民樓釋出這批舊藏的原因:

“距1987年的天民樓大展已經過去三十餘載,近些年葛師科先生一直在籌備新的天民樓大展,準備在香港藝術館重新開放時舉行。相對於1987年展覽的琳琅滿目,新時代的天民樓大展一定是歷久彌新,精益求精的。天民樓藏瓷中最爲世人稱道的部分——元青花和明代瓷器,將會是新展的核心。而本次拍賣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爲了進一步豐富和突出重點門類,天民樓所藏的部分清代作品,將會在本場拍賣中釋出。”

原來是爲了精益求精,聚焦元明瓷器精品,我吁了一口氣,也放下了爲葛先生擔憂的心。豪門之事,玄機重重,外人也弄不清,但願如此吧。

不管是什麼原因,結果必定是“從此蕭郎是路人”,這場離散對天民樓來說必定是一次刻骨銘心的艱難取捨,可對於新一代收藏家則是莫大的福音,這是一次可以入藏天民樓舊藏的絕佳機會,能夠有機會入藏這種世界頂級陶瓷收藏家的舊藏,對提升自己收藏體系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天民樓不也是在八十年代不斷購入一代大收藏家胡惠春先生、趙從衍先生等大藏家舊藏的過程中逐漸完善收藏體系,走向輝煌的嗎?

《嘉德四季》天民樓專場圖錄

承接這批天民樓舊藏瓷器拍賣是嘉德四季,我跟中國嘉德拍賣四季陶瓷工藝品部總經理劉暘是多年老朋友了,在拍賣前二個星期就急急忙忙地趕去嘉德看庫房,哪知天民樓那批貨還沒到,劉暘說:“天民樓要明後天纔到庫。”爲了先睹爲快,我就住到嘉德藝術中心對面的華僑大廈苦等,結果第二天仍然沒到,劉暘安排其它拍品給我看。我提前到嘉德看庫房目的很明確,就是爲了天民樓,我對劉暘說:“我還是等天民樓吧。”劉暘萬分抱歉地說:“天民樓要十三號纔到,實在不好意思。”離十三號還有幾天,真沒辦法等那麼長時間了,我意興闌珊,怏怏而回。

到了十五日,劉暘說天民樓拍品今天會運到北京了,幸虧沒在北京傻等。我回復說那就等預展再去北京吧。

以天民樓的號召力,明知預展一定是人山人海的,我雖然感冒發熱,還是抱着怏怏病體,戴着口罩,依期而至,劉暘專門安排給我一個房間單獨看,還要在一邊陪着我。我知道外面人頭涌涌,各方來客紛至,劉暘要不停地接待,所以就請他快去忙別的,我自己認真看就行了。

馮瑋瑜在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天民樓藏瓷”專場現場

這115件即將上拍的天民樓舊藏,多數是清代的,果然跟葛先生說要聚焦元明做精品展相吻合。上拍這批瓷器,雖然大多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入藏的,可惜這批瓷器品相大部分有點小瑕疵,完美的只有寥寥幾件。在我最感興趣的黃釉瓷器裏,只有一件“乾隆黃釉碗”是完美的,其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甚至是大的瑕疵。我將這一百多件慢慢地看了一遍,心中已經有數。第二天,我再去一次嘉德藝術中心的預展展廳,再看一次。這是我的習慣,對於自己準備參與競價的拍品,我會在不同的時段上手幾次,驗正上一次上手是否有漏眼的。

對於品相問題,劉暘是這樣說的:“這一次的天民樓藏瓷的徵集過程中,讓我個人感受最大的有兩點,第一是兩代葛先生的收藏選擇,他們首先在意的藏品本身的品質,比如是紅色的一定是髮色最好的,反而在品相中如有一點點的問題,他們也是可以接受的;並且一定是選擇少見品種中的質量最好的,紅釉中最紅的瓷器。但是現在國內收藏家會過於在意瓷器的品相,甚至是極度要求品相完美,這是我覺得兩代葛先生對於國內收藏家審美和收藏理念可能會產生的重要意義。”

我個人認爲,品相上的瑕疵並不能淹沒器物的藝術性本質,收藏家應該秉持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懷,多從藝術性、歷史性、代表性、稀缺性、工藝性等方面着眼,不宜一葉障目,不斤斤計較於某些小瑕疵。判斷一件藝術品的價值,也不僅僅是它一時的市場價格。思想的深度,決定收藏的高度。

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天民樓藏瓷”專場拍賣盛況

拍賣是在3月23日晚上嘉德藝術中心舉行,人潮洶涌,多到要憑競買號牌才能進入拍賣大廳(即沒有辦理競買手續的不得入場,一大幫看熱鬧的吃瓜羣衆就對不起了),這是我參加拍賣會多年來從沒見過的現象,即使這樣,拍賣大廳裏還是擠得水泄不通,還好,我一個纖纖女子,別人憐香惜玉般讓了個座位給我。

從第一件拍品起,已經多個號碼牌爭相競價,率先以46倍於起拍價的高價成交了,隨後競拍熱浪一波接一波,彼此不甘後人,競爭激烈,拍賣現場非常火爆,成交價全部超過估價,而且往往溢價多倍。在開拍前我圈了五件單色釉拍品,準備參與其中的競價,其中一件就是上文提及的乾隆黃釉碗,這隻碗我是不管什麼價格都必須拿下,因爲一來它符合我收藏主線黃釉御窯瓷器系列;二來它是這批天民樓舊藏僅有的幾件品相完美佳器之一;三來此碗於是1978年購自香港古董商福成行,1982年在臺灣歷史博物館《求知雅集珍藏中國古陶瓷展》,1987年著錄於《天民樓藏瓷(上冊)》圖142,是天民樓藏瓷體系裏的一件有展覽有出版的重要藏品;四來它完全符合我“流傳有序、名家舊藏、品相完美”的收藏原則;五來我的藏品系列裏早就有同樣的乾隆黃釉碗,多此一只可以配對。

《天民樓藏瓷》

當輪到這隻乾隆黃釉碗競拍時,我從第一口叫價就應價舉牌,也不管有沒有人爭,不管有多少人爭,不管價格合不合理,就只管舉牌,管它十萬、二十萬的,管它五十萬、一百萬,反正非舉到不可!就是這麼不講道理,結果得償所願,終於拿下了這件品相完美的乾隆御窯黃釉碗。天民樓兩代人畢生的心血與情懷,真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其它四件沒能競得,當然它們的成交價格也是遠超估價,有三件我是落槌價的上一口價,主持這場拍賣的金牌拍賣師徐軍大哥還專門瞅着我,看我還舉不舉牌繼續競價,我向他搖搖手示意放棄了。(獲得本場“白手套”榮譽的徐大哥還記着我競得一件,在拍賣完後第一時間就給我發微信“恭喜美女藏家”)這場天民樓只有115件,現場那麼多人競爭,算上電話委託和網絡競價,平均一百個人都爭不到一件,我能爭到一件已不負初心了,既然有那麼多人喜歡天民樓,又到了那麼高價的份上,那就讓給別人又何妨。現在是分享年代,多一個人收藏天民樓舊藏,就多一個人傳播天民樓的收藏理念,多一個人宣傳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這何嘗不是自得堂的初衷呢。

天民樓的轟動效應,吸引了大量的業內外人士,是近年來難得遇見的熱鬧場景,115件拍品悉數成交,總成交價達到5472萬,傲人的成交額讓人欣喜,而且帶動了嘉德四季的瓷器雜項門類,其瓷雜門類拍賣成交額超過了傳統拍賣大項書畫板塊,對於瓷器雜項來說,這是近年來了不起的成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件瓷器可以買一堆書畫,近年一張書畫可以買一堆瓷器。天民樓舊藏拍賣的熾熱,是否意味板塊輪替,熱點互換的開始呢? 到底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還是劃破長夜的隕星? 當拭目以待。

天民樓舊藏剛拍完未及一個小時,葛家的第三代小葛先生隨即在朋友圈發感言:

“嘉德四季天民樓專場今晚於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完美白手套收宮!首拍獲此佳績,感慨良多……

首先是感恩:感謝嘉德團隊各位夥伴們的努力付出!感謝海內外藏家與行家對天民樓藏瓷的認可!更感謝尊敬的長輩和朋友們一直以來對我們的友誼和支持。

天民樓自祖父葛士翹先生於上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瓷器收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體系;並在家族親友的支持下,由家父接手近30載,潛心研究並發揚光大。而我從小有幸能在父親的薰陶下耳濡目染,領略到收藏的樂趣,感受到父親對古陶瓷藝術的全心熱愛與投入,更感受到他參與中華文化傳播與發揚的熱忱。

此次割愛,縱有萬般無奈與不捨,但正如父親所言,收藏之物本皆是暫得,佳器若能在同好手中得到珍惜與傳承,亦是美事一莊。”

好一句“佳器若能在同好手中得到珍惜與傳承,亦是美事一莊。”葛先生三代人的襟胸,讓小女子萬分佩服!

今晚天民樓舊藏專場拍賣,激情四射,讓人難以忘懷,也許多年以後,當我回顧自己的收藏曆程時,今晚必是讓我在茲念茲、歷久常新的一個拍賣之夜。

雖然無數煙雲過眼,但能經手天民樓專場並取得巨大的成功,是職業生涯的無上榮耀,劉暘也發表拍後感言:“每次拍賣都像脫層皮,這次尤甚。現在終於可以靜下來總結總結,關於天民樓,有兩個感受,第一個是天民樓品牌的世大魅力,這是我們國內收藏家今後收藏之路上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第二個是我們最可愛的買家們,你們向外界證明你們的眼光、追求和實力。”

在這篇拍後感言裏,劉暘還專門截圖轉發了我拍後匆匆感言:“自得堂終於入藏到天民樓舊藏,開心!中國嘉德‘天民樓藏瓷’專場今晚經三個半小時精彩競價100%成交,總成交5472萬,溢價多倍成交,高潮迭起,買氣十足,爲2019年拍賣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這隻天民樓舊藏乾隆御窯黃釉碗,對我來說是一個收藏道路上的紀念,能夠入藏一件天民樓舊藏,是我的萬分榮光,也以此向天民樓兩位前輩致以最深的敬意!自得堂以天民樓爲榜樣,一脈相承,薪火相傳。

大道之行,任重道遠。

(本文有關天民樓及葛氏父子資料有參考雅昌藝術網、中國嘉德官網及其它網絡資料。)

備註:自得堂近年展覽圖錄、馮瑋瑜新書及語音課程即將出版發行,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馮瑋瑜”微博和“瑋瑜文化”公衆號。

馮瑋瑜簡介:

著名收藏家、文化學者、收藏理財燃燈人、廣州市當代藝術研究院理事長、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融熙文化和瑋瑜文化創始人、雅昌藝術網等多家媒體專欄作家,著有暢銷書《藏富密碼》、《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收藏》。英國廣播公司(BBC)和江蘇衛視聯合打造《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紀錄片主角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