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3年,大唐王朝高宗咸亨四年夏,大唐最南面的疆域交趾縣,正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整個世界悶熱而潮濕。

王福疇帶著滴著水的斗笠,披著一襲沉重的蓑衣,踏著泥濘的道路一步一步向前走著。他的目的地是交趾縣縣衙,作為朝廷新派來的縣令,他感到自己的前途正如眼前的環境一樣,朦朧而毫無生機。

雖然是新上任,但王福疇可一丁點高興的心情也沒有。在這之前,他是正七品的雍州司功參軍,管理整個州的戶籍、賦稅、倉庫交納等事,而且雍州是唐朝的大州,在長安附近,皇帝非常看重。

為什麼王福疇一下子從天子腳下遠貶到了交趾這瘴癘之地呢?

這一切,還得從他那天才兒子王勃說起。

王勃,何許人也?

相信上高中時用過人教版語文教材的人都知道他,曾經要求背誦的詩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王勃的大作,詩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更是我們掛在嘴邊的名句。

如果你還沒印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總該知道,《滕王閣序》這篇死長死長的文章要求全文背誦,這麼痛苦的記憶如果你也忘了,那隻能說明你就是一頭百分百沒心沒肺的臭學渣!

王勃幹了啥坑爹的事,使得他的老父親一大把年紀,還要顛沛流離,羈旅他鄉?他不是天才少年嗎?他不是「初唐四傑」之首的牛逼詩人嗎?

對,他的確是。

但正是他的這些稱號,使得他從一個寶貝兒子變成了一個熊孩子,凈幹些坑爹的事了。

公元656年,剛滿六歲,正上幼兒園大班的少年王勃就已經可以寫出文筆流暢文章了,一時還被贊為「神童」。九歲時,他竟然可以喪心病狂的讀顏師古註解的《漢書》,並有板有眼地還寫了十卷《指瑕》來挑刺,囂張程度可以甩韓寒十幾條南京路。

簡直,豈有此理。

不僅如此,他還有兩個哥哥,也都是才藻相類,牛逼哄哄,隔壁老杜杜易簡見人就說:你看人家隔壁老王家那仨孩子,多出息,個個都神童,棟樑之才,這就是老王家的三棵樹啊!

其實,說到這裡,挺煩的,王勃這兄弟仨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啊,對於普通的你們來說,我深有理解,因為我從小也是聽著「別人家孩子」的故事長大的。

天才少年,一年變一個樣。

十歲時,王勃這逼孩子就已經飽覽六經了,而且他還不踏實,喜歡瞎折騰,放著好好的學不上,十二歲的時候,他說「世界那麼大,我要去走走」,便從老家山西絳州龍門來到了首都長安,跟當時很有名的主任醫生曹元學起了醫學。兩年時間,又飽覽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針灸、把脈、煉丹、算命等也有所領悟。

簡直不可理喻,當我們還在穿開襠褲,隨地大小便不臉紅的時候,人家王勃已經會給老奶奶把脈、扎針灸了,差距就是那麼大。

王勃「京漂」了一年以後,十三歲時就回老家了。

這次回到家,他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要當官。也許是他在京城給老奶奶扎針扎多了,隨便扎一個都是朝廷退休老幹部,刺激到了他。

當時,要想進入仕途,最正經的方式是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但對於剛13歲的天才小毛孩王勃來說,考公務員他還看不上,他決定要毛遂自薦。

於是,他就寫了一篇1500字的駢文《上絳州上官司馬書》,洋洋灑灑,滿滿兩頁A4紙,引經據典,名人名言,信手拈來,華麗到不像話,但可惜最後沒收到什麼音信。

出名要趁早,這都已經14歲了,王勃急了。

一不做,二不休。這次王勃膽變肥了,直接給當時的宰相劉祥道寫了一封信,信裡面一邊說自己想當官想瘋了,一邊闡述了自己的政治意見。劉祥道一看,這王勃不得了,小小年紀覺悟很高,是個人才,就推薦給了朝廷的其他官員。

之後,王勃緊緊抱住了朝廷的幾根「大腿」,通過他們,他寫了好多頌詞,拍皇上馬屁。這個時候,高宗皇帝雖然還沒見過王勃,但也有所耳聞。

公元666年,16歲的王勃通過了國家的公務員選拔考試,但因為年紀小,就分配他一個散官範疇的朝散郎的官職,品級為從七品。擱到現在,應該是非領導職務的副調研員,享受副處級待遇。

不僅如此,他的頌詞還被皇上看到了,得知是還未成年的王勃所寫時,高宗皇上驚嘆不已,驚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啊!」

王勃一時間成了眾人皆知的名人。

成了名人的王勃,有官階無實職,整天在京城裡瞎溜達。這時,主考官找到王勃,說你這紅也紅了,官也當了,整天瞎溜達也不是事,願不願意到王爺府上做主管修國史的修撰,是一份肥差,也是閑差。

王勃一聽,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再說是王爺府,以後可能有更好的機會,於是就來了。

這個王爺就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沛王李賢。

來到王府以後,王勃的文采一下子征服了小王爺李賢,深得他的歡心。但好事不長,兩年後,王勃就因為一篇文章闖下了大禍。

公元668年,這一年京城裡在貴族圈裡流行玩鬥雞,沛王李賢和後來成為皇帝的英王李顯也加入了鬥雞的行列,而且倆人還約好了,放學以後,小操場不見不散,來一場面對面的鬥雞大賽。

王勃手欠,大筆一揮,作死地寫了一篇挑釁性極強的文章《檄英王雞文》,文中引經據典,妙語連珠,幽默味十足,讀起來非常爽。本來也就一樂過去了,但壞就壞在這篇文章不知怎麼的就跑到了皇帝的手裡去了。

皇帝看後,大怒。這不是挑撥王子之間的關係嗎?你王勃作為王府修撰不去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王子們之間的和諧,反而寫這種玩意破壞手足之情!該當何罪!

最終,王勃被逐出王府,貶出了長安城。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這年,王勃已經18歲了。經歷了幾年京城裡政治生活,王勃又想起了「世界那麼大」這句格言,他還是覺得自己得去看看,於是,他就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目的地——巴蜀。

在巴蜀,他遇到了「初唐四傑」的老二楊炯,倆人相見恨晚,惺惺相惜,整天喝酒唱K玩女人,縱情山水,倒也快活。期間,還寫了很多漂亮的詩文。

有一天,王勃登山遠眺,不由得想起了諸葛丞相來,一番感慨,悲從中來,我王勃何以如此,竟混成這個鬼樣子。

怎麼辦?——回長安。

三年過去了,長安還是那個長安,但王勃早已不是曾經的王勃。

雖然王勃滿腔熱血地回來了,但通過正常渠道重新獲得皇帝的賞識,已經不太可能。

這時,王勃聽好朋友虢州司法凌季友說,虢州盛產草藥,而自己又擅長醫術,關鍵是虢州參軍的職位還空著,王勃一想,這樣也好,就去虢州填了參軍這個坑。

在這個職位上,王勃做的也挺開心,雖然職位較之前低了很多,但天高皇帝遠,天子管不著,快活自在,還可以研究自己喜歡的醫藥。

不得不說,王勃走了狗屎運,禍水又找上了他。

這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事,跑到王勃這裡,哭爹喊娘喊救命。王勃心軟,便將他藏了起來,但回頭一想,這不行,窩藏罪犯可是大罪,於是,一刀便殺死了曹達。

這邊剛殺死,那邊官府就知道了,王勃順利地鑽進了別人的套子裏。

殺人償命,等待王勃的是刀刃鋒利的屠刀。

然而,命運就是如此。這一次,好運終於降臨在王勃的頭上,正巧遇到天下大赦,王勃沒死成。說來曹達這事也蹊蹺,據《新、舊唐書》記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為他平時恃才傲物習慣了,到處胡咧咧,其他官員煩他,所以就設計了這麼個陰謀。

王勃是沒死成,這下可就坑了爹了。

作為王勃親爹的王福疇不得不接受朝廷的貶謫,從雍州貶到了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這也就是今天文章開頭的事。

王勃這人,平時浪歸浪,但歸根結底,骨子裡還是傳統的儒家思想。

親爹王福疇因為自己犯事,受到牽連。王勃覺得自己太不孝了,在《上百里昌言疏》中,他悔恨無比:「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

而且,以前得罪過皇帝,後來又得罪了地方官,前途可謂已經黯淡無光了。

王勃的心死了。

公元675年,大唐上元二年,王勃背起行囊,準備遠赴交趾看望自己的老父親。這一路,他走得很辛苦。

九九重陽節,王勃途徑洪州(今南昌),參與都督閻伯嶼的宴會,不知好歹地搶了都督女婿孟學士的風頭,一氣呵成了一篇《滕王閣序》,滿座皆驚,成就了傳世經典。

第二年夏天,交趾依然陰雨連綿。王勃風塵僕僕地來到父親潮濕的榻處,見到了生活窘迫的父親,又是禁不住悲傷欲絕。

歸途,雨多,南海風急船緊浪花高。

王勃,命薄,遇水驚悸而亡命難逃。

時年,27歲。


歷史上天才少年那麼多,即使是與王勃同時代的,留名的天才人物都不少,王勃兄弟7人幾乎都是少年成名。王勃怎麼可能因為一篇文章而被推為「初唐四傑」之一?

況且,「初唐四傑」,更多的是側重於詩歌的貢獻而命名。就像後來的「唐宋八大家」是側重散文,那李白杜甫這樣的,以詩聞名者,自然不可能位列其中。

關於王勃的傳奇經歷,及其家族成員的故事,之前寫過10多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找鄙人的拙作。今天,分享一點關於王勃的。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眾所周知,王勃是唐代的詩人、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他出生於書香之家,從小便酷愛讀書,自幼熟讀詩書,而且涉獵很廣。 王勃6歲能寫詩文。

9歲那年,王勃看到了一本書——顏師古的《漢書注》,王勃有了一個驚人的想法——

要知道,顏師古出身於琅琊顏氏,據傳是「宗聖」顏回的後代。他是北朝名儒顏之推的孫子(顏之推,就是寫《顏氏家訓》的那位),父親為顏思魯。顏師古的三弟顏勤禮,就是後來的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曾祖父。說這麼多名人關係,只是想說明一點,顏師古是少傳家業,博覽羣書,學問通博,擅長於文字訓詁、聲韻、校勘之學。 顏師古是公認的研究《漢書》的專家,對兩漢以來的經學史也十分熟悉。而且,他治學嚴謹,作《漢書注》的時候,參酌二十家注釋,去偽存真。在唐太宗時期,顏師古的《漢書注》是學術界公認的良心之作。

這樣的一本書,在9歲的王勃眼裡,簡直是漏洞百出、不堪卒讀。於是,他將其中的錯誤和疏漏找出,並為其一一更正,旁徵博引,竟然寫成了一本書《漢書注指瑕》。瑕,人盡皆知,就是「瑕疵之意」。看書名就知道,這書是專門挑人家的毛病的。 此書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畢竟,要給學術專家糾錯,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深厚的學識的,不是隨便一個人都做的來的。更何況,是一個9歲的熊孩子呢? 不過,您還別說,雖然有人對此書不屑一顧。但是,凡是看了王勃這書,無不啞然失色,繼而拍手稱讚。

直到幾十年之後的唐玄宗年間,張說看到了王勃這本《漢書注指瑕》,也是讚嘆不已。【說,做名字的時候,大多讀[yuè] 。】 要知道,張說不僅3次出任唐玄宗的宰相,而且文采出眾,是唐朝開元年間的一代文宗,前後執掌文壇30年。因為他被封燕國公,又與許國公蘇頲齊名,當時二人號稱「燕許大手筆」,是絕對的「文壇盟主」。

當張說看了王勃幾十年前寫的《漢書注指瑕》,這位文壇大佬也懵圈了。包括著名僧人、科學家一行也是如此,看了這本書,對其中的語句似懂非懂,不知所言為何物。可見王勃讀書之多、涉獵之廣。

公元664年,太常伯劉祥道巡行至關內。這時,像後來的很多名人如李白寫《上韓荊州書》、19歲的蘇轍寫《上樞密韓太尉書》一樣,年僅14歲的王勃,也寫了一篇《上劉右相書》,給了劉祥道。在這封書信中,王勃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劉祥道看到王勃的上書後,不禁拍案叫絕,讚歎如此少年,竟能提出這樣的治國之道。劉祥道是一個識才、愛才的人,回到京都長安,就把王勃舉薦給唐高宗。 唐高宗瞭解到王勃的能力後,就下旨召王勃入京。經過一系列考覈,王勃得了優等,被封他為朝散郎。

王勃在職期間,上書多次,寫下了大量治國理政之文;當然,也不乏歌功頌德的文章。16歲的時候,他已是蜚聲文壇。他以獨特的詩文作品,拉開了光輝燦爛的唐代文學序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