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

吳起武功智謀無雙,他的存在對所有權力擁有者都是威脅。包括魏王和作為相國的公叔痤。

吳起在魏國凡戰76大勝64其餘均解為魏國拓地千里。到了魏國,魏國天下無敵,以五萬勝秦國舉國而來的五十萬大軍,奪秦國河西之地,秦不敢東出。

到了楚國平定百越、兼併陳蔡、擊退趙魏韓、征伐秦國。讓諸侯都懼怕楚國。也正是在楚國,吳起死於楚國貴族的反叛被亂箭穿身而死。

所以吳起的一生是轟轟烈烈的一生,是大功大業的一生。凡是功業,要想高人一等就要不同與人,伴隨吳起功業的總是不同於常人的變法。正所謂不破不立,破除就要觸動既得利益集團。所以吳起走到哪裡就要把功名樹立在哪裡,就要出淤泥而不染到哪裡,就要把人得罪到哪裡。

吳起的一生為功名所累,殺妻求將自毀生活。如果吳起對功名的執著沒有那麼咄咄逼人,必將成為一國的大族而只有勝利沒有驅逐和身死。

吳起的一生都敗於心計之上,在建功立業破除弊病上,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和心態。是啊一個連自己妻子都能不憐惜的人,一個連母親都不顧的人,只有功業之心的人,你指望他在乎誰。終究還是執念太深了。

所以走到哪裡別人首先會擔心吳起的改革之刀會不會砍在自己頭上。太特殊,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吳起用小國之力打敗大國齊國,然而魯國驅逐他。吳起為魏國拓地千里,然而魏王忌憚他公叔痤為代表的貴族驅趕他,吳起為楚國立功,然而楚國的損失利益的舊貴族聚眾要射殺他,即使躲在楚悼王屍體之下仍不得免。

木秀於林風必催之,所以中國纔有中庸之道。


公叔痤跟吳起在政治理念上有根本矛盾,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矛盾。

公叔痤代表戰國初年的主流政治家的思想,即強國稱霸。在很長的時間裡面,一統天下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強國稱霸對於戰國七雄來說其實都是具備條件的:整軍備戰,梳理稅收,鼓勵農耕,幾年時間就可以把軍力水平提升一個層次。但是問題在於,這種玩法不長久。有個明君,加上一兩個能臣,風光幾年十幾年,但是不能持續下去。這種演化方式,公叔痤應該很清楚。但是這些老派政治家會認為這是正常的,打了兩三百年一直是這樣,當然是正常的。

但是吳起的思想就很大不同了。吳起不僅僅是軍事家,武卒制度也不僅僅是軍事制度。吳起實施的武卒制是從經濟上和社會組織形式上進行變革,是比阡陌制更優越的一種社會生產方式,也是真正支撐魏國在戰國初期幾十年強大的根基。這樣的變革如果能夠持續貫徹並且升級(武卒制仍然有很大侷限性),魏國有很大可能在幾十年後吞掉幾個戰國的主要國家(能不能統一天下,變數還太多)。但是這種做法,在國內就觸犯舊貴族的利益,在國外則受到普遍敵視。所以吳起在魏在楚都被舊貴族不容;魏軍雖強,卻也長年在多國角力中四處滅火疲於奔命。

所以公叔痤跟吳起,私人方面可能不一定有多大衝突,但是政治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吳起這個人天生自帶被人驅趕的屬性!

從衛國魯國到魏國到楚國,他一直被驅趕,就連求學階段也被老師逐出師門。原因是,母親離世,吳起沒有回家守孝,這在儒家看來是大逆不道。也因為次,吳起轉投兵家。

吳起這個人被人詬病的地方挺多的。有人說他,殘忍,因為他為功殺妻;有人說他無情,因為他不守倫常;有人說他強勢,因為他貪戀功名。

但不管怎麼說他是真的有本領,他在魯則魯勝,在魏則魏霸,在楚則楚強。還有他一手創建的魏武卒,五萬之眾大敗五十萬秦軍,若不是趙韓兩國牽制,戰國初期,秦國就滅了。

在回到問題本身,為何公叔要驅趕吳起,無非如下幾點。

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在戰國似乎不太有用,因為那時候的士人沒有這個概念,只尋明主,何論故土。想想蘇秦,范雎就好了。可是吳起作為一個外國人,來到魏國,還得到大王重用,這個國家的士族大夫自然會有意見,也許是他們感受到威脅。

二,觀念不同。吳起應該是最早提出天下一統的將領,他行事打仗就是為了吞併四方。而那時候大多數政治家只是為了國家可以稱霸一方,四方臣服就好。吳起的魏武卒太過強勢,是的秦韓趙三國報團取暖,也是作證。

三,性格原因。吳起很強勢,在公叔之前,田文勉強可以震的住吳起。可是田文去後,公叔也是覺得吳起無人可怕,再加上新主繼位,確保國家穩定最好的方法,就是趕走吳起。

筆者對於吳起一直是抱著同情的態度,因為他這樣的英雄一生被人當做狗一般驅趕著,曾經為吳起寫過傳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頭條搜索,將軍吳起!

可悲的英雄吧!


扯太多好像沒有用,就是你覺得自己不足,但是你做了總監,你發現同事裡面有個人比你厲害,威望比你高,位子還比你低,老公孫就是這樣。


沒關係,有也是政敵關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