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牛津大學,恐怕是無數莘莘學子們夢寐以求的地方,那華麗麗的校友錄足以點亮全球各個領域的“金字塔尖”:6位英國國王、至少8個國家的12位國王(如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30位英國首相(如現任首相特蕾莎·梅、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布萊爾、卡梅倫)、除英國外的至少30位國際領導人(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加拿大前總理皮爾遜,澳大利亞前總理弗雷澤、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64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包括霍金、亞當·斯密、雪萊、王爾德等無數頂尖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這裏被譽爲“天才與首相的搖籃”確實實至名歸。

  位於英國泰晤士河谷地的牛津傳說是中古世紀時期牛羣涉水而過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Oxford ,Ox是牛的意思,ford是淺灘的意思)。牛津並非一所大學,而是由衆多大學學院和教會設立的永久私人學院,以及該城的住戶、商鋪、博物館、圖書館、劇院、市政廳等一起組合而成。各個學院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分落於城中,與街道並無明確分界,城市與大學融爲一體。

  方圓60公里的牛津大學城,至今仍保留着古風古貌,不同歷史年代、不同流派的建築相得益彰,但外表的顏色幾乎都爲蜜蜂黃,目前被列入文物保護的建築有600多座。衆多莊重、典雅的哥德式尖塔,讓牛津還擁有了一個雅號——“塔城”。

  牛津大學城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可在12世紀之前,英國是沒有大學的,求學者都是去法國和歐陸其它國家研究神學或宗教。1167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同法蘭西國王發生教派之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英王一氣之下,把寄讀於巴黎大學的英國學者全部召回,並禁止他們再去巴黎。另一說法是,法王一氣之下,把英國學者全部趕回英國。不管何種原因,這些學者從巴黎回到英國。因亨利二世把他的一個宮殿建在牛津,學者們爲取得國王的保護,便聚集於牛津,這便成了牛津大學城的前身。

  12世紀末,牛津大學已成規模, 13世紀中期後,各個學院陸續成立,開始了牛津大學的璀璨歲月。如今年輕的學生從世界各地而來,住在千年歷史的建築裏,過着21世紀的現代生活,讓這座有着1100多年曆史的古城成爲了一部活着的歷史書。

  基督教堂學院是牛津最具代表性的學院,擁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最老、最忙、最大的學院之一,在近代200年內產生了16位英國首相。電影《哈利·波特》裏,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那個出鏡率極高的食堂就是在這個學院的大禮堂(Great Hall)中拍攝的,那也是該學院師生們每天用餐的地方。

  走進這個牛津最大的中世紀禮堂,莊重的氛圍讓呼吸都要更安靜。三條長長的餐桌上整齊地擺放着盤子、杯子、餐巾紙和刀叉,餐具簡潔並不奢華,一盞盞昏黃的桌燈筆直的排成一列佔據長桌中線。工作人員還在仔細地佈置餐具,一定是在爲學生們今天的晚餐做準備。最裏面還橫着擺放着一條高桌,那是專供教授、資深教員和訪問學者就餐的,喫飯的座位是有嚴格等級劃分的。

  牆壁上掛滿了大小不一的肖像畫,那是基督教堂學院著名的成員,包括《愛麗思漫遊仙境》的作者,同時也是數學家的Lewis Carroll(路易斯·卡羅爾)。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英國多位首相和議員也都在這裏用過餐。

  基督教堂學院的後門正對着默頓街(Merton Street),大名鼎鼎的默頓學院(Merton College)就在這裏面,這裏走出過4位諾貝爾獲獎者。70年前,約翰·羅納德·瑞爾·託爾金教授就是在這裏用了12年的心血完成了《魔戒》。

  佈雷齊諾斯學院(Brasenose College),也稱青銅鼻學院。英國前首相戴維·卡梅倫就畢業於此。學院以門上的一對11世紀的青銅鼻環命名,據說該門環曾被林肯郡斯坦福德學院的學生偷走過,1890年青銅鼻學院爲重獲鼻門環而買下了整個斯坦福德學院,重新拿回了“鎮校寶”,懸掛在學院餐廳裏的學院創始人威廉·斯密士的肖像下面,緊挨着“發明”了瓶裝啤酒的亞歷山大·諾埃爾校長的畫像。

  經常被印在明信片上的雷德克利夫圓樓(Radcliff Camera),是牛津最著名的地標,現在是牛津大學醫學和科學圖書館以及學生們的自習室。電影《哈利·波特》第一部裏,小哈利穿着隱形衣去找有關魔法石的鏡頭就是在這裏拍攝的。

  圓樓的右側,一座被漂亮的鐵柵欄門隔絕於世的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是牛津最富裕的學院之一,更是唯一個只招收研究員(fellowship)的學院,也就是說這裏沒有學生,只有院士,被視爲世界最具學術權威的高級學府之一。

  牛津有104個圖書館,千塔林立的博德利圖書館是牛津,乃至英格蘭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僅次於英國圖書館的英國第二大圖書館。

  建於1378年的博德利圖書館擁有巨大的地下藏書庫,現藏書600萬冊,包括圖書館的鎮館寶古騰堡聖經、1215年的大憲章以及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等珍品。不過這個圖書館的藏書管理非常嚴格,只能現場閱覽,概不外借,連國王也不例外,國王查爾斯一世曾在1645年試圖從圖書館中借閱書籍就被遭到拒絕,所以如果國王想看這裏的書,也要親自駕臨,1605年和1610年英王就來過兩次。

  正在猶豫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向右望居然看到了古樸的嘆息橋。與劍橋的嘆息橋不同,這座橋下並沒有水,然而和劍橋的嘆息橋一樣的是,都源於因考試成績不佳的學生們在橋上嘆息所得名。

  牛津裏的大學雖然每年才考一次試,但經常一考就是好幾天,每週還要獨立研究並完成幾篇大論文,每個導師只帶兩到三名學生,稍有鬆懈就會被發現,所以牛津的學生絕沒有臨時抱佛腳的機會。

  黃昏將至,飄動的雲層籠罩着整座金色小城,忽明忽暗,陽光在米色古老建築的斑駁牆面上灑下一片金黃,靜謐而溫馨。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