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國第戎一路向東,不用太長時間,便會入境瑞士。因爲瑞士是中立國,不屬於歐盟成員國,所以駕車通過時不能像之前德國進入法國那樣沒有任何感覺和檢查,這裏需要下車出示有效的護照和申根簽證。

瑞士有“歐洲屋脊”之稱,歐洲最大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在瑞士佔了60%的面積。所以即便瑞士的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可從東向西伸展的阿爾卑斯山,卻把瑞士劃分成了山脈以南夏季乾旱、冬季溫暖溼潤的地中海氣候,和山脈以北由溫和溼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冬寒夏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的多種氣候。

我們一路行駛的,便是阿爾卑斯山脈腳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連綿的綠地如茵、林木蔥蘢、牛羊成羣,紅瓦屋頂的房子在潤澤舒緩的大地上星星點點地散開,生動而立體。看了這些,便會明白,爲什麼油畫誕生在歐洲,而山水畫誕生在我國,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的藝術形態。

通常有高大山脈的地方,水資源也豐富。雪山的融水是衆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歐洲三個主要的河流:萊茵河、羅納河(法國主要河流)和因河(多瑙河的支流)都發源於在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

我們一路向東,瑞士之行的第一站是位於被稱爲“維納斯雙眼”之間的因特拉肯小鎮。因特拉肯(Interlaken)的名字在拉丁語的意思是“兩湖之間”,而它確確實實是在圖恩湖(Lake Thun)與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之間。這兩個美麗的湖泊在天空中看,就猶如一雙清澈的眼睛,純淨而醉人。

因特拉肯其實非常小,開車二十分鐘,走路一個小時也能繞完一圈,但它卻是去往被譽爲“阿爾卑斯山的皇后”——少女峯的必經之地。海拔4158米的少女峯雖不是歐洲的最高峯,卻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峯之一,橫亙18公里,歐洲人覺得她宛如一位披着白髮的少女,恬靜地仰臥在白雲之間。

在因特拉肯有一片名爲荷黑馬特(Hohematte)的寬廣綠地,禁止興建任何建物,目的就是可以讓人們在這裏盡情地欣賞少女峯的身影。

少女峯(Jungfrau)名字直譯過來是“處女峯”的意思,這源於當地的兩個版本故事。一個是因爲雪山峯常被雲層籠罩,好像害羞的少女不願見人。這就好像我們喜馬拉雅山脈東端的最高峯——南迦巴瓦峯一樣,又被稱作“羞女峯”,總是躲着雲層中,一年也難見幾次真容。不過我們的南迦巴瓦峯海拔可是7782米,比少女峯要高了太多。

名字的另一個版本故事,是旁邊的艾格峯(Eiger)看上了這位“少女”,但中間的僧侶峯(Monch)則一直阻擋着他們會面。

“歐洲屋脊”下的小鎮,安靜而古樸。綠樹叢間,14世紀的尖頂教堂讓時光彷彿穿梭到久遠之前。

有時候覺得上天給了瑞士太多的眷顧,即便它屬於多山地區,但平均海拔只有1350米,比我們西藏海拔相對低的林芝平均海拔還低1700米,所以植被更豐富,也更潤澤。而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峯海拔也只有4000多米,卻已是白雪皚皚。山腳下的溫度也很舒爽,沒有嚴寒酷熱,我們夏天時去的最高溫度在攝氏25度左右,據說冬天最冷的時候也只有零下一度至五度。

很多喜歡極限運動的年輕人會在這裏玩滑翔傘,遠眺着少女峯和小鎮兩側的圖恩湖與布里恩茨湖,降落到綠地廣場上。我的時間不夠去玩滑翔傘的,但看着這飛翔的場景,也覺得十分美妙。

小鎮不寬的街上,歐洲的孩子們騎着腳踏車,各地而來的遊客則更鐘愛於坐馬車,好像維多利亞時代女王的待遇。

小鎮中心的何維克街(Hoheweg)的後面好像一個街心花園,不過在瑞士的每個地方,感覺都是個大花園,瑞士也確實有着“世界公園”的美譽。

即便如今這裏有大批遊客慕名而來,還有很多跟團的遊客在何維克街上購買手錶,熱熱鬧鬧,但人羣之外的因特拉肯依然像個遠離世俗的烏託邦,安然靜美。

即便不去雪山,不去湖邊,也不玩極限運動,就這麼靜靜地坐着,就感覺十分美好。

瑞士作爲鐘錶王國,在這個小廣場上也無不體現着鐘錶的魅力,隨便一個花壇組成的時鐘也有一個有趣的報時器。整點的時候,頂上小木屋子裏的三位“鐵匠”就會敲打着他們面前的小蘑菇,十分可愛。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