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還沒有結婚,有小孩的生活還離我有點距離,但是在許多許多年以前,我就跟自己立下以後絕對不能打小孩的誓言。

 

近來美國虎媽中國狼爸的新聞沸沸揚揚,社會大眾對於子女教養的方式與態度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討論與『表態』,臺灣許多家長反而跳出來支持『打』應該成為必要的教養元素,這對沒有小孩的我並沒有很意外,但是卻促使了我更仔細地想想,為什麼我會立誓以後不打小孩?有什麼理由讓我要記得一輩子,既使很多人說以後當了爸媽就知道有不得不打小孩的『無奈』?

 

我想先聊的是,有許多現在身為父母的人或是已經經歷了青少年階段的成年人,常提到現在回味起當年被打的滋味,對照現在的心境與現實中的社會角色,是充滿感激、甚至覺得如果沒有那些『鞭策』,今天可能就會走上另外一條路,這個觀點與感受,老實說,我的經驗中也有類似的感受,不像我有幾位人本教育基金會過去曾分享過自己被打的經驗是充滿恐懼、痛苦、成長陰影的不堪回首...但是,那樣子『被打』與『教養成功』的直接連結,我越想越有問題!

 

這樣子的連結與價值論述大部分來自『當前』生活、工作、社會角色取得相對穩定甚至良好狀況的族羣之口,並無法反應有另一大羣從小在家庭、學校中被打,卻仍始終沒有取得社會價值裡所謂『脫胎換骨』而翻身的人的感受與經驗,而且仔細推敲,我們充滿感激、回味的絕大部分其實是當初打我們的人在打罵背後『持續』悔人不倦、苦口婆心的關切與觀念導正,而並非『被打』這個動作、畫面、經驗本身!而且既使這個籠統的連結帶給我們對過去打我們的父母、師長持續的感念與感恩,卻也在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裡面拉出了距離,關係可能很密切、但互動狀態有了一層無形的隔閡,無法像夥伴關係裡平等而全然對話的隔閡!

我自己真實的經驗便是如此,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他們從不為我的成績打我(大家不要想說我從小品學兼優,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是老師頭痛的人物啊!),但是會為品行的問題痛打我,我至今會感謝他們一路以來對於品格要求的用心,但是那段被打的年代卻把我可以跟他們暢所欲言、表達情感與深層想法的能力與主動性給打掉了!而且影響是數十年了,既使到現在我已經自認為在人格的完整性達到可以面對絕大部分的現實人際關係與價值判斷,我還是沒辦法突破這個死穴!

 

而為了學業或工作上的『成績』『成就』、而非『學習態度』打小孩就更可議了!因為那展現的不過就是父母與師長的價值觀裡只接受單一的成功定義,而且選擇了強迫孩子繼續接收這個價值觀的立場,因此『我是為你好』其實是『為了自己好』,滿足了自己價值觀的實現,但卻犧牲了每一個孩子天賦被挖掘出的機會,也徹底地讓他們誤以為在這個世界上,所謂身而為人的自由意志與真實情感、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平等對待與同理溝通,都是生命中不需要的垃圾!


打小孩,已經不只是一種表達你錯我對的『手段』與『工具』,這個動作與促成這個動作背後的動機與價值觀,其實代表了父母與師長選擇的一種『立場』與『姿態』--一個你民我主、你子我父、你低我高的階級關係,孩子的順從、想要達成特定目標的行動之改變常常只因為屈服在苦痛的威脅之下,但卻沒有從認知與感受中理解為何而活?為何而戰?更不懂如何把心理面的想法與感受表達給父母師長知道、與他們討論,『拳頭底下出真理』,賠掉的是新世代對於真理追求的偏差、價值的紊亂、以及親子師生之間溝通的鴻溝!

 

不是不打小孩,就代表不管小孩,打,是最簡單的一種作為,卻也是最速食的管教方式,常常沒辦法達成想要教育的目標,卻換來關係的疏遠與結局的悲劇。我不禁想到黃勝堅醫師在聊親人生命垂危時(另一種形式的生命艱難時刻)、我們可以做什麼的話:『拼!很簡單!你(家屬)一句話我們(醫療團隊)就拼了!但是你要做決策,那是很困難的!那是你寧願自己在那邊難過,也不願自己的親人在那邊受苦,那是更高層次的孝順!』

 

同樣是人生的艱難時刻--孩子的重大疏失需要管教(不包括學業成績不好這件事!),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師長真的都是很用心想要導正的,但我也照樣造句地提醒自己與有同感的人『打!很簡單!你(家長、師長)一個念頭孩子就可以被打!但是你要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溝通導正他們的觀唸作為,那是很困難的!那是你寧願自己在那邊費盡心思與脣舌,也不願自己(或別人)的孩子在那邊留下陰影,那是更高層次的教養!』

 

謹記!提醒未來為人父母的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