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還是本來的味道比較健康也能細水長流百喫不厭。如果通過太多的調味品,掩蓋了菜本身的味道,喫的都是調味品的大集合,這樣的菜喫一次兩次可能就沒人喜歡了。再說,過多的鈉(穀氨酸鈉)的攝入,對高血壓,心臟病,水腫,腎衰竭患者病不利。


味精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裏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1]

味精是指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穀氨酸鈉結晶。我國自1965年以來已全部採用糖質或澱粉原料生產穀氨酸,然後經等電點結晶沉澱、離子交換或鋅鹽法精製等方法提取穀氨酸,再經脫色、脫鐵、蒸發、結晶等工序製成穀氨酸鈉結晶。

中文名

味精

外文名

Monosodium glutamate

本質

調味料的一種

成分

穀氨酸鈉

作用

增加食品的鮮味

功能特點 聽語音

味精又稱味素,是採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由糧食製成的一種現代調味品,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

穀氨酸鈉(C5H8NO4Na),又叫麩氨酸鈉。穀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穀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晶體,在232°C時解體熔化。穀氨酸鈉的水溶性很好,20℃時的溶解度為74克(即20℃時,在100毫升水中最多可以溶解74克穀氨酸鈉)。

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穀氨酸鈉生成焦穀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文獻報道,焦穀氨酸鈉對人體無害。還有如果在鹼性環境中,味精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穀氨酸二鈉的物質。所以要適當地使用和存放。

味精,又名「味之素」,學名「穀氨酸鈉」。成品為白色柱狀結晶體或結晶性粉末,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增鮮調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為穀氨酸和食鹽。

我們每天喫的食鹽用水沖淡400 倍,已感覺不出鹹味,普通蔗糖用水沖淡200 倍,也感覺不出甜味了,但穀氨酸鈉鹽,用於水稀釋3000倍,仍能感覺到鮮味,因而得名「味精」。

IUPAC英文名

Sodium (2S)-2-amino-5-hydroxy-5-oxo-pentanoate

CAS號

142-47-2

PubChem 85314

SMILES C(CC(=O)O)C(C(=O)O-)N.[Na+]

化學式

C5H8O4NNa·H2O

InChI=1/C5H9NO4. Na/c6-3(5(9)10)1-2-4(7)8;/h3H,1-2,6H2,(H,7,8)(H,9,10);/q;+1/p-1

摩爾質量

187.13g mol-1

外觀

白色結晶粉末,顆粒狀大小

熔點

232℃

溶解性

易溶於水,20℃時溶解度為71.7g/100ml,微溶於無水乙醇。

穀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穀氨酸的鈉鹽。是一種無嗅無色的晶體,在232℃時解體熔化。穀氨酸鈉的水溶性很好,在100毫升水中可以溶解72克穀氨酸鈉。

味精於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發現並申請專利。純的味精外觀為一種白色晶體狀粉末。當味精溶於水(或唾液)時,它會迅速電離為自由的鈉離子和穀氨酸鹽離子(穀氨酸鹽離子是穀氨酸的陰離子,穀氨酸則是一種天然氨基酸)。

鮮味

味精通過刺激舌頭味蕾上特定的味覺受體,比如說氨基酸受體T1R1/T1R3或穀氨酸受體,如:代謝性穀氨酸受體(mGluR4和mGluR1)以帶給人味覺感受。這種味覺被日本人定義為鮮味,但是這種日式的鮮味和中國人熟知的五味中的鮮味有明顯的區別。

標示與歸屬

味精作為最常用的調味品,既是調味品;又可以在食品包裝應用中作為食品添加劑直接標註;也可以標註其學名穀氨酸鈉;同時也可以同時標註味精(穀氨酸鈉)都是符合相關國家相關規定的。[2]

生理作用

味精具有強烈的鮮味(稀釋300倍仍具有鮮味),是含有一個分子結晶水的L-穀氨酸鈉。味精進人體內很快分解出穀氨酸,故穀氨酸鈉的生理作用和穀氨酸相同。穀氨酸是人體正常代謝物質,在人體代謝中有著重要的功能,如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參與腦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促進氧化過程,是腦組織代謝較活躍的成分,也是腦細胞能利用的氨基酸。國外曾報道穀氨酸可以快速提高智力低下兒童的智力,它是通過乙醯膽鹼的產生影響神經活動[2]。

規格 聽語音

味精的化學名稱為穀氨酸鈉。目前我國生產的味精從結晶形狀分有粉狀結晶或柱狀結晶;根據穀氨酸鈉含量不同分為60%、80%、90%、95%、99%等不同規格,其中以80%及99%二種規格最多[2]。

行業狀況 聽語音

味精行業在中國曾有一段黃金時期

中國味精生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並於1992年成為世界味精生產的第一大國。2002~2010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1.1%。中國味精的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13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目標中,味精行業的目標任務同比增幅最大,與2012年相比淘汰落後產能目標增加了14.2萬噸,增幅高達99.3%。

由於資金實力、環保能力等因素,中小企業總是最先被清洗。

對這些小企業來說,從事味精生產有幾道難以跨過的門檻

首先就是成本問題。一家小型味精生產企業產能一般在8000~10000噸,難以同梅花集團等業內龍頭幾十萬噸的產能相提並論。「2009年之前南方煤炭價格一噸在200~300元的時候還有一些小廠在生產,等煤漲到一噸800~1000元的時候就沒有工廠做了。」該負責人表示。

其次,政府在環保上設置的門檻較高。味精行業本身高能耗、高糧耗又高污染,是食品工業中廢水的排放大戶,也是中國發酵工業的最大污染源。2007年以來,國家收緊環保標準,先後出臺多項規定,對小企業來說,要想達標投入太大。

發現 聽語音

發現簡史

儘管味精廣泛存在於日常食品中,但穀氨酸以及其它胺基酸對於增強食物鮮味的作用,在20世紀早期,才被人們科學地認識到。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了一種,昆布(海帶)湯蒸發後留下的棕色晶體,即穀氨酸。這些晶體,嘗起來有一種難以描述但很不錯的味道。這種味道,池田在許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蹤跡,尤其是在海帶中。池田教授將這種味道稱為「鮮味」。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穀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池田教授將穀氨酸鈉稱為「味之素」。這種風靡整個日本的「味之素」,很快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風靡全世界,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味精,學名穀氨酸鈉。其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裏德豪森)博士從麵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穀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穀氨酸(因為麵筋是從小麥裏提取出來的)。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穀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穀氨酸是同樣的物質,而且都是有鮮味的。

第二階段: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通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個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設備。

第三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後我國味精廠都採用以糧食為原料(玉米澱粉、大米、小麥澱粉、甘薯澱粉)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穀氨酸鈉,為市場上增加了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用了它以後使菜餚更加鮮美可口。

我國發明歷史

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以做好向歐美行銷的準備。1926~1927年吳蘊初還將「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產技術等,向英、美、法等化學工業發達國家申請專利,並獲批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繼續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按照北洋政府的專利法,吳蘊初的味精專利可以享有5年的專利保護。1926年,吳蘊初宣佈,放棄味精的國內的專利,希望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此後,國內各地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味精品牌,國貨味精市場極大繁榮,日本的「味之素」除了在日本關東軍佔領的我國東北地區外,在中國的其他地區再也難見蹤影。

1925年,因有了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相助,日貨更受抵制,本來無力與味精競爭的味之素更趨頹萎,連南洋的華僑也棄日貨味之素,改用了國貨味精,進入了「天廚」。佛手牌味精不但打入了南洋各國市場,而且很快就成了該市場的緊俏商品。

來源 聽語音

穀氨酸是一種普遍的氨基酸:人體自產穀氨酸,它主要以絡合狀態存在於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如蘑菇、海帶、西紅柿、堅果、豆類、肉類,以及大多數奶製品。部分食物中的穀氨酸以「自由」形態存在;並且只有這種自由形態的穀氨酸鹽能夠增強食物的鮮味。西紅柿、發酵的大豆製品、酵母提取物、某些尖乳酪,以及發酵或水解蛋白質產品(如醬油或豆醬)所能帶來的調味作用中,部分歸功於穀氨酸的存在。

亞洲菜向來用天然海草,比如海帶的清湯,提高湯中的鮮味。諸如味之素等味精製造商,使用經過挑選的穀氨酸微球菌菌株,在培養基中生產穀氨酸。這些細菌通過其所能分泌穀氨酸的能力進行篩選。之後穀氨酸從液體培養基中被分離出來,提純,製成其鈉鹽,穀氨酸鈉。

營養分析 聽語音

營養成分

營養素含量 (每100克)熱量(大卡) 268.00碳水化合物(克) 26.50脂肪(克) 0.20蛋白質(克) 40.10纖維素(克) 0.00維生素A(微克) 0.00維生素C(毫克) 0.00維生素E(毫克) 0.00胡蘿蔔素(微克) 0.00硫胺素(毫克) 0.08核黃素(毫克) 0.00煙酸(毫克)0.30膽固醇(毫克) 0.00鎂(毫克) 7.00鈣(毫克) 100.00鐵(毫克) 1.20鋅(毫克) 0.31銅(毫克) 0.12錳(毫克) 0.67鉀(毫克) 4.00磷(毫克) 4.00鈉(毫克) 8160.00 (因味精為穀氨酸鈉所以鈉含量最高)硒(微克) 0.98

1.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

共3張

味精

2.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1]

【俗名】味素。(C5H8NO4Na)

【性味】性平,味酸。

【功效】滋補,開胃,助消化。

【宜食】適宜神經衰弱、大腦發育不全、精神分裂症患者食用;適宜肝昏迷恢復期、嚴重肝機能不全者食用;適宜胃潰瘍及胃液缺乏者食用;適宜智力不足及腦出血後遺的記憶障礙者食用;適宜癲癇小發作及精神運動性發作者食用;適宜胃納欠佳,食慾不振者食用;適宜在菜或湯將熟時加入食用。

【忌食】加入味精後忌高熱久煮。2007年10月7日CCTV-新聞頻道《每週質量報告》,營養專家吳曉松說:味精主要成份都是穀氨酸鈉,澄清「味精對人體健康絕對沒有任何損害」。

【按語】味精的化學名稱穀氨酸鈉,又叫麩氨酸鈉。穀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

在強鹼溶液中,穀氨酸鈉能生成穀氨酸二鈉,鮮味就沒有了。如果將水溶液加熱到120℃,能使部分穀氨酸鈉失水而生成焦穀氨酸鈉,就更沒有鮮味了。

據研究;味精可以增進人們的食慾,提高人體對其他各種食物的吸收能力,對人體有一定的滋補作用。因為味精裏含有大量的穀氨酸,是人體所需要的一種氨基酸,96%能被人體吸收,形成人體組織中的蛋白質。它還能與血氨結合,形成對機體無害的谷氨醯胺,解除組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氨的毒性作用。又能參與腦蛋白質代謝和糖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活動起良好的作用。

正因如此,有報道用以防止肝昏迷,每服味精3克,1日3次;防治癲癇小發作,成人每日2克,小兒每歲每日服1克,1日3次分服;大腦發育不全,每歲每日服 l~1.5克,1日3次分服。味精是一種廣泛應用的調味品,其攝人體內後可分解成穀氨酸、酪氨酸,對人體健康有益。

選擇與使用 聽語音

選擇方法

味精的主要成份是穀氨酸鈉,按穀氨酸鈉的含量分為若干種規格,其中99%的是結晶呈針狀或粒狀,其餘幾種是用不同量的精鹽和味精混制而成的粉狀體或混鹽結晶體。味精的質量標準:具有正常味精的色澤、滋味,不得有異味及夾雜物。味精的摻假可從外觀上進行初步判斷,因味精有固定的結晶形態,摻入粉末或其他形態的鹽類即可看出;對於白色粉末狀的味精可取等量味精和食鹽用等量等溫熱水同時溶解來判斷,二者完全溶解速度不同,味精要快些,而澱粉遇熱水會發生糊化現象,從中可判斷出加入大量食鹽或澱粉的摻假品。如果消費者在鑒別時發生質疑,可到當地質檢機構進一步化驗確定。

一、優質味精顆粒形狀一致,色潔白有光澤,顆粒間呈散粒狀態,稀釋至 1:100的比例口嘗仍感到有鮮味。

二、劣質味精顆粒形狀不統一,大小不一致,顏色發烏髮黃,甚至顆粒成團結塊,稀釋至1:100的比例後,只能感到苦味、鹹味或甜味而 無鮮味。

三、常見的味精摻假物主要有食鹽、澱粉、小蘇打、石膏、硫酸鎂、硫酸鈉或其它無機鹽類。

使用方法

1.對用高湯烹製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強的菜餚,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在含鹼性原料的菜餚中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遇鹼會化合成穀氨酸二鈉,產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苦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應超過0.5克。

5.做菜使用味精,應在菜快炒好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穀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沒有鮮味。

6.注意投放溫度,味精在120℃的高溫時會變成焦穀氨酸鈉,會失去鮮味和營養,因而炸制食品,急火快炒時不宜使用,投放味精的適宜溫度是70~80℃,此時鮮味最濃。

7.注意投放時間,最好在湯菜出鍋前投放,不要提前,也不要與原料同時投入或烹調中途加入,醃菜時不要使用味精。

8.注意適量,就科學家研究表示使用味精過量,容易導致肥胖。

9.3個月內的嬰兒食物中不宜使用味精。 

  10,過多食用味精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區別 聽語音

無論是什麼調味精,都是含有味精的。所以雞精其實也是味精的一種,只不過是添加了其他化學成分而已。

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雞精中含有40%以下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

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

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

4、雞精中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後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味精和雞精,都是調味品,兩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則是,都不要過量食用,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因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健康。

危害 聽語音

美國FDA、美國醫學協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等權威部門的評審表示:味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沒有一定的限制,無需擔心其安全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長翟鳳英表示,他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國成年居民味精消費與超重有一定的關係。味精日均消費量超過1克的人羣超重和肥胖的比例為37%,而低於1克的為28%。每天攝入味精累計超過2.2克,超重風險顯著增加。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中國1萬名成人的飲食習慣進行了5.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與每天攝入味精量少於0.5克的人相比,攝入超過5克的人,5.5年後超重或肥胖的幾率比前者要高30%。這個可能和味精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關。

1、嬰幼兒大量食用味精後,會使血液中的鋅轉變成穀氨酸鋅從尿中過量地排出體外,從而導致急性鋅缺乏。缺鋅會導致弱智、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況。

  2、哺乳期的母親如果食用過量味精,大量的穀氨酸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從而導致嬰兒缺鋅。

  3、過多食用味精後,人體血液中的穀氨酸含量就會升高,會妨礙鈣和鎂的吸收,從而造成短期的頭痛、心跳、噁心等癥狀,且對生殖系統也有不良影響。

  4、味精食用過多,會使人產生對味精的依賴性,再喫不含味精的菜就會覺得沒有味道,還會妨礙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味精的主要成份是穀氨酸鈉。穀氨酸是人體必須的二十種天然氨基酸之一,其單體的主要的來源一是蛋白質在腸道被蛋白酶分解後吸收,二是人體自身就可以合成。而味精的鮮味其實來自與穀氨酸單體和舌頭上穀氨酸味覺受體的結合。

所以簡單說,人體本身就分解蛋白/從頭合成大量的穀氨酸用於自身建設。味精的作用僅限於調味,就是欺騙舌頭的味蕾而已。至今尚未有同行評議的論文顯示,長期大量服用味精會給人體帶來傷害。。。請各位同學放心服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