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利劇院正在上演話劇《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被譽爲歐洲四大名著之一,是莎士比亞最聞名的劇作,也是他四大悲劇中最早、最繁複而且篇幅最長的一部。該劇三幕一景中哈姆雷特有一段獨白,無論原文或譯作均膾炙人口。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爲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同時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沉重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後的結局,則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個人犧牲也是作品發展的最終結局。在某種程度上,悲劇不是不幸,而是某種意義上的美。

在莎士比亞筆下,其實是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當你公平地對待每一個角色,會發現他們不過是被各自慾望與命運推着前行的普通人,他們身上的故事,可能在無數世代的其他人身上發生。

今日節選《漫談西方文學》一書中關於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三個片斷的分析文章,進一步分析這部作品中所展現的藝術特色,希望我們從中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莎士比亞寫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故事》(The Tragical Histor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1601)根據13世紀初丹麥歷史家Saxo Grammaticus的記載,敘述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替父親報仇,殺死他的篡奪王位的叔父的故事。

在莎士比亞創作《哈姆雷特》悲劇以前,倫敦舞臺上曾經上演過一個《哈姆雷特》劇本,可惜這個劇本沒有流傳下來。這個老本子《哈姆雷特》可能和託馬斯·基德(Thomas Kyd,1558—1594)所寫的《西班牙悲劇》(The Spanish Tragedy,1585)有相似之處:替親人報仇的主題;被謀殺者鬼魂的出現;主人公的裝瘋;劇中劇的穿插;等等。莎士比亞沿用了這些陳套,把這個古老的丹麥故事又一次搬上了倫敦舞臺。但是莎士比亞的偉大貢獻在於他的革新,在於他的獨創。

1948年版《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改造了丹麥的歷史故事,改造了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創造了哈姆雷特這個複雜、深刻的人物。通過這個人物和他周圍環境之間的衝突,莎士比亞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的理想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社會現實之間的無法調和的矛盾。中世紀的丹麥實際上就是指的十六七世紀的英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實際上就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社會上進步青年(具有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的青年)的代表。對於這些青年來說,當時英國的政治、英國的社會真是太黑暗了。難怪哈姆雷特說“丹麥是一所監獄”(Ⅱ,ii,249),“丹麥是一間最壞的囚室”。

這裏所選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三段文章都能說明文藝復興時期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

第一段(Ⅱ,ii,307—321)歌頌自然界的壯麗,歌頌人的聰明才智,歌頌人的力。第二段(Ⅲ,i,56—88)探索生和死的問題,指出思想和行動之間的矛盾。第三段(Ⅲ,ii,1—46)提出先進的文藝理論:戲劇的目的是反映人生。下面就這三段文章做進一步的分析。

勞倫斯·奧利弗版哈姆雷特

第一段:

哈姆雷特已和他父親的鬼魂見了面,鬼魂已把他被謀殺的經過告訴給哈姆雷特,並且命他替父報仇(Ⅰ,Ⅴ)。

哈姆雷特聽到這樣駭人聽聞的罪惡行爲,受到極大的震動。他進一步認識到社會的黑暗:人的自私自利,奸詐虛僞的盛行,誠實正直的人喫虧。他意識到他不僅有責任替父報仇,而且有責任改造這樣黑暗罪惡的社會。他的苦悶,他的憂鬱加深了。

這時他的叔父派了哈姆雷特以前的兩個好朋友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來刺探哈姆雷特苦悶的原因。哈姆雷特很快就識破這兩個賣友求榮的奸細的可恥行爲。他戳穿了他們的面具,迫使他們不得不承認是國王派他們來的。我們選的這段文章是哈姆雷特向他們客觀地描述自己心情的轉變和行爲的反常。他只說了他的苦悶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現象,他決不會把他苦悶的真正原因告訴給他們。但是在描述這些現象時,哈姆雷特情不自禁地歌頌了宇宙的壯麗,人的才華和力量,同時也發出了理想幻滅的痛苦聲音:“大地是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涼的山岬,天空也無非是一大堆結聚在一起的烏煙瘴氣。”(卞之琳譯文)

第二段:

這是哈姆雷特最有名的一段獨白。

這段獨白並不說明哈姆雷特想借自殺來逃避替父報仇的責任,而是表達了人文主義思想家對生死問題的思考。哈姆雷特已和演員們約好當天夜間在宮中上演一出小戲,特請國王和王后觀賞。他叫演員們演的戲很像他叔父謀害他父親、娶他母親的內容。他的目的在於觀察他叔父對這齣戲的反應,用以證實鬼魂所說關於謀殺的罪行。若經證明他叔父果然是兇手,那他就要立刻採取行動替父報仇。

他焦急地等待着夜晚的來臨,以便進行這場關鍵性的試驗。在這段無所事事的等待期間,他心情更加沉重了。他想到死是一條出路,但是他並未下決心自殺。他權衡着生和死的得失;他想到每個人都掌握着自己的生死命運。拼死去和罪惡社會作戰呢?還是消極地忍受世間的不平和痛苦?“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在奮鬥中結束了一切,這兩種行爲,哪一種是更勇敢的?”(朱生豪譯文)。

在這裏哈姆雷特歷數英國資產階級社會上不平等、非正義的現象:“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所換來的鄙視。”(朱生豪譯文)

哈姆雷特考慮到拿起武器和罪惡社會作鬥爭,採取行動替父親報仇,都可能要付出生命爲代價,因此他想到生存和死亡的問題。死亡可以結束一切塵世間的痛苦,何樂而不爲?但是死亡究竟是個謎,死後可能還有來生,來生可能有更多、更可怕的痛苦在等待着我們,如同睡眠中有噩夢一般。由於這個顧慮,人們寧願忍受漫長的、痛苦的一生,而不肯輕易用一柄小小的刀子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因此,顧慮使我們成爲懦夫。哈姆雷特從生死問題轉而思索思想和行動之間的關係。思想是指導行動的,但是想得太多卻令人躊躇不前,誤了大事。這是哈姆雷特對自己的警告。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既是思想家,又是行動家。在這段獨白裏,哈姆雷特絕不是在宣傳自殺;相反地,他所主張的是拿起武器和罪惡社會戰鬥是思想必須付諸行動。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所極力主張的。

第三段:

這是哈姆雷特向三個演員談論表演藝術的一段談話。

談話的時間是當天傍晚,在那三個演員將要演出哈姆雷特準備好用來偵探國王是否爲兇手的那齣戲以前。爲了把這齣戲演好,真能感動觀衆,哈姆雷特特別關照參加演出的那三個演員,叫他們要注意表演藝術。哈姆雷特所發表的關於戲劇藝術的意見是先進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觀點,和中世紀封建的文藝觀點和表演藝術恰成對照。

哈姆雷特強調錶演不要過火,要有節制,要合乎自然,因爲戲劇的目的在於反映人生,在於“給自然照一面鏡子”(“hold the mirror up to nature”)。可見哈姆雷特重視現實主義藝術,強調文藝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面貌的作用。

在第2幕第2場裏,哈姆雷特把演員稱爲“時代的縮影和簡史”(“the abstracts and brief chronicles of the time”, Ⅱ,ii, 557-558)。中世紀的教會戲劇通過聖經故事來宣傳宗教,因此和人生及社會現實距離較遠。文藝復興戲劇宣傳人文主義思想,戲劇成爲反映社會、批判社會、改造社會的有力武器。哈姆雷特的戲劇理論是合乎新時代的要求的。此外,在表演藝術方面,哈姆雷特所提出的一些原則,今天看來,仍有借鑑價值。

例如,不要演得太過火,也不要演得太平淡或太過溫。又如,憑着常識的指導,用動作配合臺詞,用臺詞配合動作(Suit the action to the word, the word to the action)等。這些原則是針對英國舞臺上中世紀的殘餘——誇張過火的表演技術——而發的。新時代的戲劇要求徹底改革表演的技術。

正文/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END

新 書 推 薦

《漫談西方文學》

作者: 李賦寧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