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型LNG運輸船訂單被韓國船企包攬的新聞刺激了很多人,也讓許多業外人士意識到了中國造船業的現狀。業內人士都知道國內造船業的困境,這下業外人士也知道了,好事兒。

打破不切實際的認知,少一點盲目樂觀,才能多一點腳踏實地。

筆者之前說兩大造船央企決策失誤,除滬東之外,至少還應有一兩家船企在大型LNG船市場上具備競爭力。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內對LNG的需求足夠大,一家滬東的產能是滿足不了的。

LNG運輸關係著國計民生,資金和管理的門檻比較高,目前國內的航運公司中,只有招商輪船和中遠海運兩大央企通過以下兩個專門的公司參與:

1、中國液化天然氣運輸(控股)公司(簡稱CLNG,2004年成立,中遠海運能源和招商輪船各持股50%)。

2、上海中遠海運液化天然氣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上海LNG,原名中海集團液化天然氣投資有限公司,中遠海能全資子公司,中遠海能為中遠海運子公司)

上述兩家公司參與了國內所有的大型LNG運輸船項目,截止到本文完成之日,共有24艘LNG船投入運營,見下表(筆者根據網上公開資料整理)。

國內現有LNG船隊

根據中遠海能的年報及半年報,公司還有14條LNG船在建,即將在2020年底之前投入運營。這就是國內所擁有的所有大型LNG船隊。而且這38艘船並不全部是歸國內擁有,多數是和國外合資訂造,從所屬項目就可以大概瞭解。

那麼,問題來了,國內每年的LNG需求是多少,LNG船隊的運力又是多少呢?

根據網上公開資料:

2017年,中國LNG進口量同比增長49%,共進口了3952萬噸液化天然氣;

2018年上半年,中國LNG進口量同比增長51.3%,上半年中國進口LNG總量為2366.3萬噸

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LNG進口量可能不會這麼高速度增長,但是大概率會繼續增長。

根據發改委2017年發布的《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逐步將天然氣培育成為我國現代清潔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之一,到 202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佔比力爭達到 10%左右;到 2030 年,力爭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提高到 15%左右。」

發改委用詞很嚴謹,「力爭」雖然未必能達到,但官方的意思是明顯的,就是提高天然氣的使用量。2017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是7.3%,離上述目標還差得很遠。

可能很多人覺得,既然要提高天然氣的消費佔比,那直接通過管道運輸從俄羅斯或者中亞進口好了,幹嘛非要強調LNG船的重要性呢?

以前看到過一句印象特別深刻的話:「不要小看一輛裝滿硬碟的大卡車的帶寬」,用船從美國西海岸運輸1PB數據到上海的速度比通過互聯網發送還要快。這就是船運的意義。一方面LNG船的運輸能力未必比管道差,另一方面LNG船足夠靈活,如果中俄陷入爭端,投入巨資的管線價值為零,但LNG船還可以駛向別的國家。

根據招商輪船2018年半年報,報告期末公司(CLNG)共有12條LNG船,LNG船隊完成貨運量560萬噸。此處不考慮其中有4條LNG船是在報告期內投入運營,姑且認為12條船都在運營,粗略估算一下,每艘船半年的運力為46.7萬噸,每年每條船的運力以100萬噸計,國內現有的LNG船隊運力總規模不過為2400萬噸。即便2020年訂造的14條LNG船全部投入運營,屆時全部運力也不過3800萬噸一年。

3800萬噸,僅僅和國內2017年的LNG進口量相當,國內的LNG運力缺口是顯而易見的。

再來看一下表內的LNG船建造廠方,國內只有滬東中華一家,沒有別的。要知道滬東08年就已經建造成功第一條LNG船,十一年過去了,互聯網行業技術迭代不知多少次了,船舶行業別的船廠居然還沒有完成技術升級,還停留在原有的能力圈內。想想挺可悲的。沒有技術升級,就不會有批量的高薪職位,也就更沒有人願意加入這個行業,這就是船舶行業的現狀。

國內現有LNG船隊

表內有五條LNG船由韓國大宇船廠建造,均為ARC7型破冰LNG船。查了一下,關於ARC7破冰型 LNG船,滬東2018年12月份剛剛獲得DNV-GL和LR頒發的AIP證書(原則性認可)。從原則性認可到成熟設計,期間要一些時間。也就是說,目前國內確實沒有能力設計建造破冰型LNG船。

根據中遠海能的2018半年報,「本集團參與投資了俄羅斯亞馬爾項目新造19艘LNG船舶中的18艘,其中14艘為ARC7級極地破冰LNG運輸船」,不出意外,剩餘的9條破冰型LNG船仍將由韓國造船廠建造。把訂單送給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是迫不得已。

記得以前中遠中海也曾在韓國船廠下單造20000箱的集裝箱船,在國內擁有超大型集裝箱船的設計建造能力之後,中遠海運便將新的訂單給了國內的船廠,然後纔有了達飛輪船的百億訂單,證明瞭國內的造船業在集裝箱船領域具備了戰勝韓國的實力。這說明國內造船業的發展離不開航運業的支持,國輪國造不能只是一句口號。

既然能在集裝箱船領域戰勝韓國,那麼在LNG船領域我們同樣可以勝出。希望國內造船業能夠腳踏實地,少喊點口號,多做點事情,早日完成對韓國的全方位超越。

更多船舶領域思考與分析,請繼續關注本公眾號:船舶行業觀察

ID:maritime_observer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