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為何在臺灣大選中交鋒?

丁咚 文

白宮在17日向國會說明,將向臺灣出售高達18億餘美元的武器。這筆包括兩艘佩裏級導彈護衛艦、掃雷艦、「毒刺」導彈、反裝甲、反坦克導彈和其他裝備在內的武器交易,是美國自2011年來的首次,選擇在臺灣大選的敏感時刻提出對臺軍售案,美國的意圖昭然,就是以這種方式向臺灣大選表明姿態,並與中國大陸競爭對臺影響力,以促進臺灣大選更有利於己方。

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並期冀臺海關係保持大局穩定,是美國公開的政策立場,美國行政當局一般也會對臺灣大選的雙方候選人採取不偏不倚的立場,除非一方的施政綱領明顯偏離於其戰略意圖。就此次臺灣大選而言,國民黨先後兩個候選人以及民進黨的蔡英文,兩岸政策總體上都與美方的期待相一致。

因此,兩人當選都不會對兩岸關係以及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利益帶來重大影響。但由於多種因素的強化,促使美國作出更有利於蔡英文的外交選擇。民進黨骨子裡的「臺獨」基因,對美國處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平衡意義。

中國新一代軍事、國防、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巨大變化,是臺灣在時隔四年後決定打破與中國大陸的默契,重新恢復對臺軍售的一個重要背景。中國軍事現代化、軍事能力的迅速提升和更加雄心勃勃的對外政策,產生了深刻改變亞太戰略格局的重要趨勢,美國在此間的傳統影響力事實上受到挑戰。中國最高領導人曾明確提出「亞洲人的亞洲觀」,其言下之意是警告美國勿在亞洲指手畫腳。

在這一情況下,美國強化在亞太的戰略存在成為一個緊迫的需求——美國的力量從未離開過亞洲,只不過由於中國改變了亞太的力量平衡,因此有必要增強力量,以實現新的平衡而已。而臺灣自冷戰以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國亞太政策的一個重要棋子,對美國在亞洲的整體政策和戰略利益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這是美國對臺新的軍售案的第一個驅動因素。

在相同背景下,臺灣自身的安全需求也產生了重要變化,多年來在美國輔助下艱難維持的臺海兩岸的力量平衡,由於中國軍事現代化和武器升級、軍事能力提升而變得脆弱,為了維持兩岸「不獨不統」的現狀,美國也需要根據對臺灣的安全承諾以及倚重臺灣對其實現亞太政策重要作用的期許,彌補臺灣的軍事安全缺口,構建臺海軍事實力新的平衡。

「次冷戰」是美國決意強化臺灣軍事力量另一個關鍵背景。2015年以來,次冷戰成為中美關係的不可遏止的趨勢。筆者已多次對此進行論述。以亞太為核心,中美在政治、外交、安全、軍事、經濟、科技等諸多領域進行了非戰爭形式的對抗和博弈,遏制中國日益增長和明確的民族主義以及與其相應的對外政策,是美國未來政策選擇的首選目標。在這一情勢下,美國今年以來明顯強化了在亞洲的軍事行動,包括派遣艦機在南海巡航,並與日本達成新的安全共識,積極推動遏制中國的亞太體系等。強化臺灣軍事力量是其重要步驟之一。因此,它不僅不會削弱,未來還會根據需要得到加強。中美以亞太為核心的地緣鬥爭將對臺海關係帶來無可避免的影響。

與中國的整體對外政策調整相應的是,其對臺方針也出現了「急統」的趨勢,中國最高領導人連續實現了與中國國民黨現任主席和中華民國政府現任「總統」的歷史性會談,這些情形不無大陸試圖影響臺灣大選的因素。而從臺灣方面看,國民黨面臨政制改革以來最為嚴峻的選情,根據多項民調,它很有可能在此次大選中慘敗,也正是在這一情況下,臺灣現任當局呼應大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配合大陸實現的兩場高峯會談。

這兩者的結合就對美國極力維繫的臺灣「現狀」構成了重大威脅。因此,美國對臺軍售案,可說是對這一趨勢的明確警告,是對大陸挺國民黨政策的反制,也是對臺灣國民黨的牽制。也正因如此,中國大陸反彈較之以往更為強烈,罕見地除了「強烈抗議和堅決反對」以外,採取了實際行動——對出售武器和裝備給臺灣的相關美國公司進行制裁,但囿於中國實力,又有所剋制。

從上述意義來說,中美在臺灣大選中的交鋒是生死之戰,前途之戰。

作者:丁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