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


封面故事

上海,瀰漫着體育的“荷爾蒙”

在“賽事”這一表徵後面,則是上海這座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邁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內部活力。簡單說,就是——上海,瀰漫着體育的“荷爾蒙”。目前的上海,政府、社會、市場,正在共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並且,各方的熱情都很高,成就着一個沸騰的時代。


作者|姜浩峯

  4月27日,一個普通的週末,仲春時節,春風盪漾,藍天白雲下的上海,是個運動的好天氣。浦東源深體育館煞是熱鬧,並沒有職業賽事在此舉行,而是“三好海峽杯”兩岸中學生籃球邀請賽開賽了。當天晚上,中超聯賽上海綠地申花主場對天津天海的比賽,一如既往讓虹口足球場成爲“藍魔”聚集之地。比賽全球直播——如果回顧中超全球直播的歷史就會發現,無論綠地申花戰績如何,虹口的上鏡率總是較高的,若論原因,一方面在於虹口足球場是國內少有的專業足球場,另一方面在於綠地申花球迷的專業範兒不輸歐洲主流聯賽大球會球迷,還包括轉播質量高、草皮質量好等等,綜合考量,虹口成了全球直播的聚焦點。

  提起足球,上海灘德比可謂是中國職業足球歷史上一段傳奇。如今的主要參與者是2017中國足協盃冠軍綠地申花和2018中超冠軍上港。

  4月27日的比賽並不止這些——當天早晨7點30分,崇明區陳家鎮就開始了臨時交通管制,崇明搖滾馬拉松賽在此舉行。一小時以後,在上海西北部的嘉定嘉北郊野公園,一場參賽規模達1000人的X-Mudder泥濘障礙賽開跑了。再一個小時之後,位於臨港的浦東新區滴水湖畔,2019上海科創企業馬拉松接力挑戰賽開始了……

  比賽之多,一天不帶停的,從職業賽事到全民健身全覆蓋,這就是上海。如果從年頭算到年尾,以2019年爲例,從元旦當天東方明珠登高活動開始,包括元旦當天的“蒸蒸日上”迎新跑、2019上海馬橋國際半程馬拉松,一直到年末的中國汽車耐力錦標賽、NCFL校園旱地冰球聯賽上海分站賽、“上海美人魚”快樂垂釣冠軍盃總決賽,2019年在上海舉辦的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共有55個項目181場,其中國際性比賽40個項目88場,包含了第十五屆武術世錦賽、2019年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上海賽區)、F1中國大獎賽、上海勞力士大師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等擁有廣泛影響力的賽事。

  除此之外,足球、籃球、網球、游泳、路跑、自行車、棋牌等市民喜聞樂見、市場前景廣闊的全民健身賽事層出不窮,水上、汽摩、極限、擊劍、馬術、劍道、跆拳道、電子競技等時尚運動;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都有着不同級別的賽事舉辦。僅城市業餘聯賽一項賽事,就設置了12項項目聯賽、“46+X”項項目系列賽、“19+X”個品牌特色賽事。

  在“賽事”這一表徵後面,則是上海這座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邁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內部活力。簡單說,就是——上海,瀰漫着體育的“荷爾蒙”。

  近年來,上海全民健身設施連年增加,但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還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體育產業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幅,但是規模、質量和效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目前的上海,政府、社會、市場,正在共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並且,各方的熱情都很高,成就着一個沸騰的時代。

  就政府方面來說,在接受《新民週刊》記者採訪時,上海市體育局局長徐彬表示:“上海體育工作圍繞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目標,持續深入推進‘三個轉變’,即從辦體育向管體育轉變、從小體育向大體育轉變、從體育向‘體育+’轉變。”


全民的沸騰時代


  在上海,籃球比賽有幾種?

  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CBA,也就是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幾經浮沉,從1995年初創時期,到2001-2002賽季在“小巨人”姚明領軍下奪冠,一直到如今,上海東方大鯊魚俱樂部從未退出。但這並不是上海籃球的全部。

  三對三籃球賽如火如荼。今年3月,上海體育學院舉辦三人籃球擂臺賽。對參賽者的要求是——男女公開組,18歲以上,2002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比之影響力更大的MAGIC 3上海市青少年三對三超級籃球賽,面向在上海學習和生活的16-18週歲青少年,分爲男、女兩個組別,其他一概不限——不限戶籍,不限國籍,不分年齡組。比賽方式是“即報即賽”。“三對三,已經成爲我們喜愛籃球的青少年的口頭禪了。”一位高二學生如此表示。他的夢想是打入大區賽,進軍東方明珠廣場,或者南京東路世紀廣場。這樣,家人朋友就能來現場,在熱鬧的環境下給他助威了。

  據悉,國際奧委會已確定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增加包括三對三籃球賽在內的多個小項。不過,對於被吸引來參加上海市青少年三對三超級籃球賽的人們來說——包括16個區2500餘支隊伍、10000餘名球員,他們的目的絕大多數就是參與比賽,爭取各自最好的成績。

  如此參與熱情與如此參與心態,讓過來人都有所羨慕。上海男籃名將劉煒說:“看到現在的青少年能有這麼寬廣的舞臺來展現自己、增長眼界,我很羨慕他們。”記者瞭解到,此項賽事,由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聯合主辦。

  用社會力量辦體育賽事,在上海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我們用嘗試的心態跟體育局寫了一個辦賽方案——厚厚的一沓一萬五千多字。” 洛克公園的創始人戴富祺如是說,“在這之前,我們沒有任何和體育局的合作。”原本,在戴富祺看來,民營企業和政府,完全處於兩個“頻道”——民營企業當然處於“市場頻道”,而政府則“應該是在政府的頻道”。沒想到的是,他所拿出的方案迅速爲上海市體育局所認可。洛克公園成爲了市民運動會中籃球賽事的承辦方。

  徐彬局長告訴記者:“長期以來,體育工作充分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體育事業實現了長足發展,但體育社會化、市場化程度不高。改革開放以來,體育工作必須更加註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近年來,上海體育工作不僅重視發揮政府體育職能,也注重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參與體育工作的積極性,比如,上海市民運動會、上海城市業餘聯賽大膽創新籌辦模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和市場力量的引入,使得上海體育進入一個全民參與的“沸騰時代”。

  過去,體育部門辦賽事,如今,體育部門轉向管賽事。購買服務、考覈評估和監督指導,在完成這些工作的時候,體育部門本身已經在激發社會辦賽的熱情了,同時當然在增加體育服務供給。在成功舉辦市民運動會的基礎上,2017年以來,城市業餘聯賽開始舉辦。發展至今,項目聯賽從10個增加到今年的12個,從七人制足球、五人制籃球,到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加之圍棋、輪滑、跆拳道,甚至還有龍舟、廣播操。項目系列賽由原來的“37+X項”增加到“46+X項”,品牌特色賽事活動也由原來的“12+X”個增加到“19+X”個,同時還增加區級板塊。新增項目中,諸如太極拳、保齡球等也都是非奧運項目。加之少數民族運動項目大賽、上海殘健融合運動會等,可以說做到了面向市民全覆蓋。

  就連外籍人士也能從中找到樂趣,譬如已經小有名氣的外企運動會足球賽,看那架勢,來自五大洲的符合參賽資格的球員可不少。甚至一些比賽項目,最初就是由老外發起,如今已經成爲上海人普遍參與的比賽。比如上海城市業餘聯賽STC大鐵聯賽,作爲鐵人三項賽的一種,到今年已經是第六屆了。從初期參賽者不足百人,到如今比賽人數突破千人。這項賽事的發展,恰恰印證了徐彬所說的體育部門從辦體育向管體育轉變。“作爲一種全新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城市業餘聯賽堅持推動政府、社會、市場‘三輪驅動’運作機制,以賽事爲槓桿,建立了層級分明、方便市民參與的賽事體系,引導社會和市場更加積極地投入。以STC大鐵聯賽爲例,這一競賽平臺,助推了民間體育組織的規範發展。”


不僅僅是奧運金牌


  1984年7月29日,在美國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射擊賽場,27歲的許海峯奪得自己人生中首項冠軍,這塊金牌也是中國人在奧運會上奪得的第一塊金牌。舉國歡騰,上海也不例外。

  之後,上海體育誕生了不少奧運冠軍,從女子游泳項目的莊泳、楊文意、樂靖宜、劉子歌,到射擊陶璐娜,乒乓球項目的王勵勤、許昕,再到男子110米欄的劉翔,跳水項目的吳敏霞、火亮,帆船項目徐莉佳,拳擊項目鄒市明,自行車項目鍾天使……可謂人才輩出。

  回看來路。時光回溯到1932年,同樣是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那就是短跑名將劉長春。因爲直到1932年6月25日,當時的中國外交部纔得到確定消息——僞滿洲國沒有參加第10屆奧運會的資格,當時我國相關部門急電要求通融報名,6月26日接獲答覆同意,中國體育代表團才得以從上海出發,乘郵輪前往洛杉磯。郵輪抵達洛杉磯時,已經是7月29日了,而奧運會是在30日下午開幕。雖然此次奧運之旅,劉長春因旅途勞頓體力受損,而只參加了原本報名項目中的兩項,且兩項都名落孫山,但此次出征,意義重大。劉長春的出現,意味着中國真正參與到國際奧林匹克運動中來了。

  在如今的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亦即聖約翰大學的舊址,《新民週刊》記者來到26號樓,此地正是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前身——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辦公舊址,如今是一處體育文化博物館。從中能看到——曾任聖約翰大學體育部主任、文理學院院長、副校長、代理校長、校長等職的沈嗣良先生的資料。正是他率領1932年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前往洛杉磯。

  作爲上海曾經的一所著名院校,聖約翰大學的體育教育史很值得回味。不僅僅是因了一位體育部主任曾做到校長,更因爲此地曾引入諸如棒球、板球、網球等體育項目;舉辦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運動會;率先在國內開展籃球運動。這裏還擁有我國第一個大學體育館,成立過學生體育會,組織中華大學聯合運動會等。約大的網球隊、游泳隊、足球隊、棒球隊、划船隊等,都曾名噪一時,並在當時的國內運動會上取得田徑、網球等佳績。

  看過電影《女籃5號》的人們,一定會對電影中所反映的上海解放前後體育狀況有所瞭解。這部謝晉執導,劉瓊、秦怡、曹其緯等主演、1957年上映的影片,不僅有舊上海籃球選手生活艱辛的如實展現,更有解放後球員來源的表述——有的來自解放軍,有的來自各學校,有的來自廠礦企業隊……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了20世紀中期上海體育的普及程度。作爲遠東規模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轉型爲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及至如今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的體育運動開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上海體育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20世紀初,近代體育在上海得到較快發展。並經上海向全國各地傳播。在20世紀上半葉,世界上已開展的十餘項體育項目,幾乎都在上海得到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儘管上海的競技體育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相當差距,但在全國一直是保持領先地位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體育成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事業。在上海,體育活動更是深入社會,深入羣衆。

  1961年,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當時新建的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至今回想起徐寅生 “十二大板”戰勝星野展彌的情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中國人都仍會回味一番。“八板!九板!十板!……”當時全場萬餘名觀衆曾情不自禁地隨着球的起落而齊聲數數。“第十板因爲角度不大,眼明腳快的星野一躍而過又把球救了起來。徐寅生見他左方空虛,第十一板又殺他的左邊大斜角……待星野放過來第十一個高球時,徐寅生向他的中路猛扣第十二大板。……星野動作變形,用力過猛,企圖用最強烈的旋轉作最後的搏殺,但球從高處終於飛出界外……”在第26屆世乒賽上獲男子單打第三名併成爲男子團體冠軍成員的徐寅生,是1959年進入國家隊的。此前,1955年,他還不過是上海光大中學學生隊的成員。2018年,年滿80歲的徐寅生回顧上海的乒乓球運動,再次表示:“上海是孕育乒乓球世界冠軍的‘搖籃’。”數據說話,徐寅生說:“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共獲得109個世界冠軍,其中包括奧運會金牌,來自上海的運動員、教練員就有20人之多,在全國排名第一。”

  徐寅生認爲,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果,又與上海這個城市的歷史、地理、經濟發展以及傳統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徐寅生小時候,學校設在弄堂裏,當時的條件,沒有體育設施,只能在地上用粉筆畫個長方形的框當作乒乓球檯,有時蹲着有時站着打。直到上中學時,他才見到一張沒上油漆的球檯,條件算有了改善。但這並不妨礙他喜愛上乒乓球運動。他曾是當時上海名將劉國璋的“粉絲”。而在徐寅生成名後的許多年裏,在上海的那些弄堂裏,仍隨處可見在洗衣服的水泥板上放兩塊磚頭,然後打乒乓球的孩子。一代代的孩子們,家裏條件好點兒的可能會有一塊“光板”,也就是沒有粘膠皮的乒乓板,條件一般的往往用一塊做作業的墊板或者鐵皮鉛筆盒權充乒乓板了。然而,正是在那個時代,乒乓球恰恰是上海的全民運動之一。

  在上海,參與體育運動者,絕大多數不會是衝着奧運金牌而去的。今年69歲的洪克敏曾長期擔任南京東路街道承興居委主任。1988年三八婦女節前夕,洪克敏動腦筋把社區阿姨媽媽、婦女同胞召集起來,在弄堂裏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婦女運動會”。沒想到,這一熱鬧,就熱鬧了31年,並將繼續熱鬧下去。如今這一運動會,從街坊鄰裏間的娛樂,壯大爲中外運動員齊參與的弄堂“國際大賽”;從當年5個比賽項目到如今三十餘個競賽項目……這個匯聚着上海市民智慧的特殊運動會,在這條充滿活力的“體育弄堂”裏見證全民健身和上海里弄文化的變遷。

  把門板當乒乓球的桌板,把舊鈕釦做成毽子,小小的“竅門”裏,全是上海市民身邊的智慧——簡單有趣,老少咸宜,不僅讓居民們鍛鍊了身體,更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項“兩個人夾着籃球走”的比賽,參賽選手還需要“審覈”——必須是文明幢的鄰居,也就是關係好的鄰居,鄰裏之間兩個人朝前走。還有婆媳也可參賽,要扎着腳,也就是“風雨同舟”,婆婆和媳婦,兩個人腳紮好攙着,“一二、一二”,一起走。洪克敏說:“有人問我,女兒和媽媽不可以嗎?我說最好婆婆和媳婦,因爲女兒和媽媽在世俗當中本來就關係相當融洽,而婆婆媳婦攙着走,這就很珍貴,並且是我們要倡導的家庭和睦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海納百川、文化多元的上海,各種極致玩家層出不窮。遙想1990年代,阿拉上海男人中的翹楚餘純順,徒步中國,足跡踏遍祖國的23個省市自治區,尤其是完成了人類首次孤身徒步穿過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可惜1996年6月13日,在即將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羅布泊全境時,不幸在羅布泊西遇難。

  上海跑者“閃光”和“小卡”則是另一種極致玩家。在2016 年7月16—17 日於瑞士格林德瓦舉辦的第四屆艾格峯超級越野賽上,“閃光”和“小卡”完成了比賽,成爲該比賽的首批中國完賽者。

  “閃光”本名沈劍鋒,來自上海一家外企,喜愛足球、F1和攝影等。在報名參加艾格峯超級越野賽前,他已有五年跑齡,馬拉松最好成績爲2小時46分。但征服艾格峯,可不是如履平地。艾格峯所處的阿爾卑斯地區氣象多變,海拔較高,地形複雜,由此導致比賽難度較大。其中最具挑戰的101 公里越野賽的爬升高度爲6700米,包含87公里的山路和森林路段及14 公里的瀝青路。比賽規定——26 小時關門,超過這一時長的選手就沒有成績。沈劍鋒以14小時41分第28名的成績完成了101公里男子組比賽。

  “小卡”本名馬妍星,作爲女生,她整體發揮穩定,在比賽中也獲得了101公里女子組第11名的佳績。更值得一提的是,馬妍星在比賽之前五週,腓骨小骨頭骨裂,肌腱拉傷,行走都困難。“福爾山的大雪一度擊毀了我完賽的信念,猶豫許久,用欺騙自己無數次的謊言又成功說服自己前行。”這是馬妍星的內心獨白。在完賽後,她又強烈推薦這一賽事,希望身邊的跑友能到阿爾卑斯山來跑酷,體驗跑步過程中看到的不一樣的風景。


職業體育要有愛


  當然,籃球也好,足球、排球也罷,這些體育器材在用於弄堂運動會的同時,更需經歷大場面。

  足、籃、排,三大球,在上海同樣有着歷史的回聲、當下的需求,以及未來的召喚。其中,職業體育領域,更需三大球引領。

  回顧上海近代體育發展的歷程,早在清同治年間(1862年),租界的僑民就開展了高爾夫、足球、網球、棒球、板球、游泳等項目。這些僑民的體育活動對中國人產生了直接影響。

  1895年,聖約翰大學成立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隊。時值清末,這些學生仔的頭上還梳着辮子,踢球的時候辮子滿場飛舞,看得人眼花繚亂,人稱“約翰辮子軍”。西風東漸,上海人以一種寬容的心態接受了現代足球這個“洋玩意兒”。

  1905年出生於香港的李惠堂,在香港踢出一些名氣以後,於1925年來到上海。由於足球技藝出衆,李惠堂22歲就被復旦大學足球隊聘爲教練。隨後,又參加上海樂華足球隊,戰績顯赫。回頭看,有着“亞洲球王”美譽的李惠堂,把自己足球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上海。

  新中國成立以後,張邦倫、陳成達、方紉秋、張宏根、徐根寶、楊禮敏等成爲各個時期上海足球、中國足球的代表選手。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上海足球又湧現出瞭如李中華、柳海光、張惠康等球星。特別是柳海光在1988年赴貝爾格萊德遊擊隊隊,和國家隊隊友賈秀全一起參加南斯拉夫甲級聯賽,成爲中國足球當時“留洋”成功的代表。此後,上海誕生了中國第一位亞洲足球先生——范志毅。2001年獲此殊榮的時候,范志毅作爲國家隊隊長,帶領國足首次進軍世界盃正賽,這也是迄今國足唯一一次進軍世界盃正賽。爲上海申花隊拿下1995年甲A聯賽冠軍的范志毅,2001年也已經在英格蘭水晶宮隊留洋成功。如今,上海足球傳承着留洋傳統——去年率領上港奪得中超冠軍並榮膺最佳射手的武磊,目前正效力於西班牙人隊。

  某種程度上說,上海的足球選手旅歐,爲中國足球增進實力做出了貢獻,而個人和母隊有時候則不得不做出一定犧牲。柳海光當年留洋,收入所得外匯中很大一部分是要上交國家的。武磊今日留洋,其在西班牙人隊的年薪是抵不過上港的。而無論當年的申花,還是如今的上港,在絕對主力流失後,是要影響聯賽成績的。

  同樣的例子還有籃球。在CBA歷史上,上海隊只奪得過一次冠軍。遙望2001至2002賽季,那還是姚明實力初展的時期。如果當年姚明在上海隊多打幾個賽季,憑藉他當時在中國賽場的統治力,相信如今上海東方大鯊魚俱樂部的榮譽室裏,一定會多不少冠軍獎盃。然而,上海有這樣的胸懷,放頂尖球星到更大的舞臺去展現中國人的才華。可見,在追求奧運金牌以及運動成績之外,上海體育還有更寬廣的追求。

  2015年4月12日,《新民週刊》記者曾經在上海師範大學採訪過姚明。當時,他以上海市籃球協會主席的身份,出席李震中教授百歲壽辰。在向李震中獻花時,姚明說:“100年來,籃球的規則在變,不變的是籃球精神的新老傳承。李老就是中國籃球的活字典,希望他健康快樂,希望明年、後年乃至十年後,我們還有機會爲他祝壽。”

  李震中當時仍能清晰地讀出講話稿:“我出身貧寒,是籃球改變了人生,讓我有這麼好的生活、學生和朋友,我一生最感謝的就是籃球。”

  很遺憾這位1948年倫敦奧運會中國男籃隊長,曾經的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師大教授於2017年2月去世了。姚明的母親、女籃前國手方鳳娣參加了“祖師爺”的追悼會。當時剛上任中國籃協主席的姚明發去了唁電。儘管百歲老人李震中離開了,但他那“一生最感謝籃球”之言,仍讓後來者回味再三。回顧2015年在上海師大,記者問姚明:“年輕球員如何纔可能成功?”姚明只用一個字回答:“愛。”在身體條件、球商水平、訓練水平都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對這一項目之愛的程度,最終能決定這名運動員的上限。而在資源稟賦方面有一定實力的城市,其職業體育開展是否良好,往往也取決於這座城市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對該項目的愛的程度。

  徐彬說:“職業體育發展水平對一座城市的經濟發展、外事交流、文化宣傳及傳媒業、建築業、服務業等產業領域有着重要影響。近幾年,國內職業體育發展逐漸呈現高度的專業化與商業化特徵。”在徐彬看來,上海市已經明確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目標,那麼,就要朝着目標邁進。

  “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有三個維度。”徐彬告訴《新民週刊》記者,“一是體育賽事之都,二是體育資源配置中心,三是體育科技創新平臺。大力發展職業體育是推進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撐。”

  細數上海目前的職業體育俱樂部,一共有九個——上港集團足球俱樂部、綠地申花足球俱樂部、農商銀行女子足球俱樂部、東方大鯊魚籃球俱樂部、寶山大華女子籃球俱樂部、光明優倍女子排球俱樂部、金色年華男子排球俱樂部、上海地產集團乒乓球俱樂部、上海申鑫足球俱樂部,從整體發展水平上看,處於全國前列。上海職業俱樂部奉獻的精彩比賽,爲上海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活力,爲市民增加了更多的快樂和激情。

  提及上海市職業體育的發展,徐彬透露,目前,上海市體育局正在編制上海市競技體育佈局發展規劃。規劃草稿已經形成,近期將向社會發布。“下階段,我們主要在三個環節上下功夫。”徐彬說,“一是抓改革。在綜合評估基礎上,項目佈局有所取捨、突出重點。對於具備條件的項目,積極推進職業化、社會化、市場化改革進程。對於已經職業化的項目俱樂部,要呵護好、幫助好,使其職業聯賽的水平與城市的地位相適應。另外,除足籃排和乒乓球等項目外,我們還將積極推進網球、高爾夫球、馬術、帆船、賽車等職業化運動項目發展,建設高水平職業俱樂部。

  “二是優環境。體育部門以高質量發展爲理念,用情服務、用心服務,不斷優化職業體育發展環境,支持教練員、運動員職業化發展,配套跟進編制、經費、引進和安置等政策改革。建立與職業體育發展相適應的運動員、教練員、俱樂部權益保護制度。優化完善‘以獎代補’的政府資助方式,有效激勵職業俱樂部發展。鼓勵和引導市優秀運動隊與企業合資組建職業俱樂部。鼓勵社會力量以開辦體育特色非學歷教育機構、體育俱樂部等形式參與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的培養。三是樹精品。積極培育具有上海特色的職業體育精品,大力營造職業體育市場,積極引導職業體育俱樂部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明星。”

  職業體育需要明星,奧運會同樣需要明星。而明星的誕生,離不開青訓。回顧歷史,在歷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上海向國家培養輸送了13位奧運冠軍,奧運參賽選手302人次,爲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做出了貢獻。目前,上海的青訓模式已經達到多元發展的階段,體育系統辦訓、體教結合辦訓、社會力量辦訓三個方面同時展開。

  在完善推進“體育系統”辦訓方面,上海目前主要依靠37所市、區兩級體校,其中20所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爲“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其中有9家是國家級重點基地,顯示出上海體育系統高質量的辦訓規模在全國處於前列。在創新推進“體教結合”辦訓模式方面,上海以800餘所市、區兩級體育傳統學校爲基礎,在全市51所中小學校開辦田徑等18個項目58支二線運動隊(含8支試辦二線運動隊),並實施優秀教練員進校園工程,帶動了基層學校小學—初中—高中一條龍項目佈局和水平提高。近四年市、區兩級體育部門選派優秀教練員超過2000人次進校園,開展運動隊帶訓、專項輔導、上體育活動課。據統計,目前上海有青訓註冊教練員2000人左右,其中體育教師兼職教練員佔30%。

  同時,上海還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訓模式。2000年以來,在上海,崇明徐根寶足球基地、曹燕華乒乓球培訓學校等一批社會力量辦訓機構逐漸興起,使體育人才培養逐步社會化、市場化。其中,崇明徐根寶足球基地在17年間培養了武磊等43名中超球員,5名現役國腳;曹燕華乒乓球培訓學校輸送了乒乓球奧運冠軍許昕。2015年,爲強化足球精英人才的培養,上海市命名了10家青少年足球精英訓練基地,其中超過30%的訓練基地是社會力量興辦,他們與體制內單位享有同樣的經費與政策支持。上海冬季項目與新增奧運項目也均以社會俱樂部辦訓的模式開展。2018年,由冬奧會冠軍楊揚創辦運營的飛揚冰上運動中心培養了樊梓琪、馬曉琳、王淇等7名隊員入選國家跨界跨項短道速滑集訓隊,還有隊員入選了速度滑冰國家集訓隊。截至目前,上海各類社會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註冊的青少年運動員人數超過5000人,佈局20餘個項目。未來,上海還將探索出臺鼓勵青少年體育社會化辦訓發展的政策文件,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培養。


“體育+”在何處


  1997年,在上海普陀區的長風公園裏,全國第一座健身苑點誕生了。不久之後,社區健身苑點的建設工程隨之開展,迅速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不論老人、幼兒,或是早出晚歸的上班族,在家樓下就能鍛鍊身體,大大增加了市民的健身熱情。

  如今回看,這只是一個起點。徐彬說:“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區健身苑點14531個、市民球場527處、市民健身步道884條、市民游泳池35個、市民健身房181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099個。本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013年底的1.72平方米提高到2平方米左右。2019年還計劃在公園、綠地和社區中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60片市民球場和3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

  最近,記者在位於金通路158號的普陀體育公園看到——專業的足球場上,有兩支身穿標準球衣、球襪、球鞋的隊伍在比賽,卻沒有裁判。一問之下,一位40歲左右的踢球者說:“我們是在這踢‘野球’的!老底子在中學裏,下了課就踢球,那是煤屑操場,踢完球渾身都是黑灰。哪想得到,人到中年,竟然‘標準化’起來了。感謝政府,給我們這麼好的球場!”

  目前,在上海,已建成體育公園或是利用郊野公園建設成片體育設施的有15個,包括閔行體育公園、普陀體育公園、虹口廣粵運動公園、明珠湖體育公園、嘉定北水灣體育公園、青浦重固體育公園等,今年正在建設的有2個,徐家彙體育公園和長寧虹橋體育公園。之所以能有這一番成績,記者從各方面瞭解到,上海市體育局亦曾與綠化部門等進行協調,推動在公園、綠地、林帶中建設體育設施。研究制定支持社會力量利用舊廠房、倉庫、閒置用地建設體育設施的具體辦法,新建或改建體育綜合體。

  不僅僅是硬件上的提升,今年,在上海全市社區體育設施上,都將貼出二維碼貼碼,體育局將進行建檔工作。二維碼裏藏着“大禮包”——市民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實時掌握健身技能知識。

  在“你點我送”社區體育服務配送環節,市民還能得到健身技能培訓、科學健身講座、青少年體育培訓、體育賽事活動等指導。“2018年全年配送共計5719場,其中健身技能培訓4815場、科普健身講座456場,服務街鎮211個,惠及居民16萬人次。”徐彬說,“我們還持續開展體質監測服務——已建成157個監測服務站點,去年服務人數19.3萬。通過體質監測,不僅讓市民瞭解自身體質狀況,還能獲得練什麼、怎麼練的‘運動處方’,防範運動風險。”

  在深入採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上海市體育局的工作人員大多思維活躍、思路開放。譬如,許多人都會說一句話:“體育不是體育局一家的工作,我們歡迎社會各界與我們合作。”正因爲這樣一種開放的心態與胸懷,使得上海的體育工作能達到“體育+”的層面。

  譬如體醫結合。在上海,有一個“體醫交叉培訓雙百計劃”,即培訓100名會開運動處方的社區醫生和100名會指導慢性病人鍛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夯實體醫結合的基礎。今年,上海市體育局還和市衛健委合作共建80個“智慧健康小屋”,推動本市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各類社區健康服務資源融合共享,在慢性病防治中進一步發揮體育鍛煉的積極作用。

  體育局還和教育系統合作,將“學生體育素養”納入上海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目標大致爲——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大學體育個性化。在上海市教委的關心、配合、支持下,在上海,到2020年,小學所有年級在現有基礎上都增加1節體育課,保障學生每天運動一小時。逐步實現中小學開設體育運動項目不少於7種,學生年運動時間不少於365小時,使每位學生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

  近年來,上海體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體育服務業成爲驅動上海體育產業發展的主動力。統計顯示,2015年上海體育服務業佔體育產業總規模的比重首次超過60%,達到60.3%;2016年的比重增加到64.6%;2017年的比重繼續增加到65.5%。體育服務業佔比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說明上海體育產業的含金量較高,發展基礎較好。

  “堅持部門協同、資源共享、協調聯動,才能不斷加強體育與文化、旅遊、教育、健康、購物、會展、科技、製造、信息、傳媒等領域融合發展。”徐彬說,“今年我們提出,上海體育工作要‘體現三個新作爲’:在推動體育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方面體現新作爲,在創造體育高品質生活加快建設健康上海方面體現新作爲,在全面深化體育改革加強體育部門自身建設方面體現新作爲。相信通過各方共同努力,上海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一定會不斷取得新進展。”



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購買本期新民週刊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頁面



大家還都在看這些

· 好戲 | 光是小精靈(皮卡丘)就值票價,這纔是失望的地方

· 深挖 | 葫蘆娃的爺爺走了,他曾說:爲了中國動畫,累死也值

· 1.2萬人“嚇癱”瑞士的中國旅遊團,背後的婕斯是美國版“天獅”?

轉載請在評論區留言,獲得授權!

轉載時,須註明作者、出處和微信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