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國學家。先生的人生經歷是富有傳奇色彩的,這種經歷既有他個人的奮鬥與努力,也離不開那個特殊的時代環境。

對本國之歷史抱定以溫情與敬意

在那個教育事業普遍落後的時代,先生憑著自學與家族中長老的指點,逐漸摸索到了一條治學的路徑。在摸索的過程中,先生專心求學,慢慢培養起了一種對傳統的溫情與敬意,這種敬意也影響了他的一生。

據他回憶,在自己任教於北京大學時,一味將國史視作是專制與黑暗的言論甚囂塵上。先生開古代政治制度史的課時,便遭遇了史學系學生集體抵制上課的「下馬威」。但先生並不為所動,堅持開課,所以一開始上課時,大部分學生都是非史學系(以法律係為主)的學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先生的博學多才讓法律系學生大呼過癮,而關於他上課的點點滴滴,也傳到了史學系學生們當中。最終,史學系的學生們大部分返回到了課堂中來。先生用自己的行動,不僅證明瞭史學的魅力,同時也向他人展現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錢穆先生在香港授課)

難於置身政治之外的亂世文人

先生的青年時代,曾渴望投身於革命的潮流,只是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與清帝退位等原因,讓錢與軍旅的道路擦肩而過。不過,錯過歸錯過,先生對政治的興趣,卻沒有因歲月的消磨而有所淡化。

抗戰軍興,他也隨之轉移到大後方,在為生計而奔走的過程中,錢賓四遇到了蔣介石。蔣對傳統文化極為喜愛,時常將《曾文正家書》放置案頭。在一番交談後,二人甚為投緣,蔣欣賞錢的才華,錢也對蔣大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感之流露。

二人的這種關係之親密,雖然讓錢的物質生活等方面稍為寬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扮演了蔣的擋箭牌角色。例如聞一多先生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後,昆明等地區旋即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學生運動,錢穆因與蔣的特殊之關係,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悼念李公樸與聞一多兩位先生的文章)

在蔣後來敗退臺灣後,錢先到香港,後又到達臺北,逐漸成為了蔣的座上賓。而錢先生此時的言論等,也不可避免為政治漩渦所波及。例如看錢穆先生晚年的演講集子,「反攻大陸」等言辭現於紙上,不由得讓人為之惋惜,也愈發的讓人感覺到「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這句話的分量。

(先生晚年照)

參考文獻:錢穆《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 三聯書店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 三聯書店

嚴耕望《錢穆傳》,收於《治史三書》(上海人民出版社)

齊邦媛《巨流河》 三聯書店

陳勇《錢穆傳》 人民出版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