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上網百度都能搜到。誰都知道火焰山在新疆的吐魯番,現在是吐魯番地區的景點之一,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火焰山,維吾爾語稱「克孜爾塔格」,意為「紅山」,唐代的時候以其炎熱曾名為「火山」。 山長100多公里,最寬處達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峯海拔831.7米。

2016年9月30日,自由行到吐魯番火焰山,前往景點是拼車去的,離市裡很遠,到的時候正好是中午11:30,當時的感覺真的是到了火山口。大家看看廣場的溫度計,50度!司機給的時間很短,還有其他人,但是自己和朋友還已決定用最快的速度,靠近火焰山看看。我們用半跑的速度來到山前,登上半山腰,整個山,就是焦土,紅色、黃色、褐色、灰色,混合的顏色在驕陽下如燃燒的赤土,烘烤著你。

真正體驗了火焰山上的溫度,加上來回趕時間,回到車上,基本上是全身濕透。

去火焰山,一定要做好防護,當然是防曬,還有防暑,多準備水吧。地方太大,景點離得又遠,想玩的透徹時間上最好長一些。

《西遊記》中有一段最精彩的故事: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唐僧師徒智闖火焰山。這火焰山並非杜撰,而是確有此山,它就是位於新疆吐魯番地區的火燒山。

火燒山最早記載於奇書《山海經》中,該書稱其為「炎火之山」,因古代人不解「山何以會燃」,便編出了一個個奇妙的神話來。現代人揭開了火燒山之謎,「火焰山」從此告別了神話世界裡那烈焰蒸騰的形象。

火燒山像一條火龍盤繞在天山腳下

「白天煙霧騰騰,黑夜火光衝天。」其實,這煙這火是源於此地的一片大煤田。火燒山地表下有一層厚達39米的易燒煤層,由於吐魯番地區乾旱少雨,炎熱似火,難以形成土壤覆蓋煤層,再加上天山上升運動高出潛水位,暴露於空氣中的煤層便自行起火燃燒,而燃燒時形成的裂隙又成了通風「煙囪」,更促進了煤層的不斷燃燒。

燃燒過的岩石變成了紅黃色的火燒巖,質地堅硬,不易剝蝕,便成了一座座火燒山,斷斷續續地矗立在那裡。

每逢吐魯番地區夏日炎炎,驕陽似火,紅色岩石在地氣作用下火光閃閃,儼然像座座駭人的「火焰山」。

科學家在高出地表百米的火燒山上還發現了被冰川搬運到6公里之外的天山腳下的燒結巖,這說明,煤層燃燒必是發生在冰川之前,距今已有幾十萬年了。


《西遊記》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裡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

現在中:

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