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以前好像答過.

太陽,又名恆星.是宇宙普遍存在的基礎星體.

恆星又何兩種.一種是一代恆星,又稱太古恆星.誕生於宇宙創世之初,大爆炸後的十億年左右.當時,爆炸產生的原始星雲,其成份主要是氦,氫輕元素,它們因為質量產生的引力,不斷的向質量最多的地方聚集.物質聚集的越多,星雲核心開始旋轉,溫度就越高.當溫度高到極點時,氫元素便被點燃產生聚變反應.然後,最初的恆星就產生了.

一代恆星系的特點是沒有重元素.星系內也只是氣態行星.這是一個相對非常純凈的世界.

第一代恆星在其漫長的燃燒過程中,許多的元素在其核心的高溫高壓下產生.許多年後一代恆星生命結束,其內部的鐵元素在大爆炸時元素轉換成金,鉛,鈾等重元素.然後隨著爆炸,第一代恆星重新化作星雲瀰漫在大概一到數光年之內.

隨著數億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這些星雲又重複著第一代恆星誕生時的軌跡,重新朝質量最大的地方聚集起來.

這時候的星雲已經不是當初宇宙初生的星雲了,它們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重物質.而不是簡單的氫和氦.這些物質聚集在一起,當質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密度超過熱壓力,於是氦開始反應聚變.核聚變再次點燃了密集的星雲.新的恆星在一代恆星的屍體上重生.

這是不是有一點像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不過,第二代的恆星的組成與一代恆星並不相同了.我們知道恆星越大壽命越短.一代恆星是氫和氦組成的.相對於後來的重元素密度底,那麼達到點燃恆星時需要的星雲體積更大,形成的恆星也更大.所以,一代恆星的壽命較短.

但二代恆星點燃的星雲當中,擁有一代恆星製造出來的許多重元素.所以,二代恆星的壽命更加的悠久.

而且,二代恆星點燃時,並不是整個星雲全部變成了恆星的燃料.還有大約百分之零點零零一的物質逃過一劫.

其中鐵元素,硅酸鹽石等其他重元素,形成隕石.隕石被恆星引力吸引,在環繞飛行時,相互之間因為軌道重合而相撞.相撞後兩者有一部分融合體積變得更大.當它們的體積大到一定程度時,便在自身引力下變成圓形.

這就是地球和火星這種類地堅態行星和小行星的產生原因.這些星體的大部分組成元素都是一代恆星製造出來的.所以,一代恆星系裡,應該是不會有固態星體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氣態行星.它們的主體是氫氦等元素在鐵元素的吸引下聚集成而成.

這就是恆星誕生的經過.我們的太陽是一個標準的二代恆星.但我們也要對一代恆星抱有敬意.如果,不是一代恆星的犧牲,我們人類現在生活的世界便不會出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