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年的時候,米開朗基羅開始動手畫西斯廷天頂畫。西斯廷天頂畫的留給繪畫的房子的面積,有八百方尺需要用色彩去填滿,面積如此之大,是米開朗基羅放棄了原本要創作的十二使徒的原因,所以他用了創世紀的故事去代替,有三百五十個左右的人物來代替原來的十二使徒。眾多的人物,在排練上一定要有一定的節奏感。視覺分配上要達到令觀眾感到統一的造型。因此,米開朗基羅分成兩部分去創作:一部分是牆壁與屋頂連接的共用部分,而第二部分,是整個壁畫創作中,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他的位置,佔據了教堂中最重要的位置。米開朗基羅把這些任務加以排列,以三角形造型的方式,來連接天頂部分和牆壁與地面的部分。這兩個部分中的每個排列與造型,也是不相同的,並不是說有一大片人物鋪滿在牆壁上,而是在這些人物之間都不是單調的創作。在創世紀的故事中,一共分為九個場景:一、神的寂寞;二、創造人類;三、洪水;這三組中又分別包含三個部分,所以整個故事是九個場景:神分出光明與黑暗、神創造了太陽與月亮、神分出水與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始罪惡、洪水、諾亞的獻祭、諾亞醉酒等等,還在這些場景的中間,有許多的奴隸把他們聯繫,這跟題材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只是單純的裝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