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鍾情的三項體育運動 毛澤東非常重視體育運動,既是倡導者,又是踐行者。他第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就是《體育之研究》。這篇當時署名「二十八畫生」、於1917年4月發表在《新青年》雜誌第三卷第二期上的重磅論文,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體育者,養身之道也」、「善其身無過於體育」、「體育一道,配德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等重要論點,至今仍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現在這篇文章成了體育院校學生必看之理論著作。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全國人民的領袖,毛澤東更加重視發展體育運動。 1951秋,毛澤東在接見湖南教育界人士時,特彆強調了學校中的體育教育,他說:「你們辦學校應該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要重視青年學生的體育鍛煉。我認為有志參加革命的青年,必須鍛煉身體。」後來,他又提出了要使青年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1952年中國體育總會成立,1955年第一屆工人體育運動會召開,毛澤東兩次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同時,毛澤東身體力行,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地進行體育鍛煉,並自創了許多健身方法,如「六段運動」體操(共六段27節,包括手、足、軀幹、頭部的活動,還有打擊與跳躍的動作,使全身都能獲得較均衡的運動)、冷水浴、雨浴、雪浴、風浴等。而游泳、登山和打乒乓球則是他終身喜愛的運動項目。  

到中流擊水    從少年至老年,游泳運動始終是毛澤東的最愛。郭沫若曾這樣概括說:「毛主席少年遊小塘,青年遊湘江,老年遊長江。」

  在韶山沖毛澤東家門前有一個池塘叫南岸塘,童年的毛澤東就是在這個小池塘裏學會了游泳。勞動之餘,他常和小夥伴們在這裡游水嬉戲,每到夏天,這裡更是他和夥伴們的天下。在這個美麗的小池塘裏,他練成了最初的游泳技巧,也培養了一生的游泳愛好。 在這個他常常游泳的小池塘前,13歲的毛澤東曾作了志存高遠的《詠蛙》一詩:「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做聲。 」  學生時代,毛澤東與湘江經常親密接觸。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長沙南門外妙高峯下,面對著滔滔北去的湘江,毛澤東在一師四年半的學習生活是緊張而愉快的。他勤奮地汲取著知識的營養,關注著時局的變化,也不懈地鍛煉著自己的體魄。課餘和假期,在滔滔的湘江中游泳擊水,是他最大的體育愛好。他常和同學們游到橘子洲頭,然後上岸,在沙灘上一邊日光浴、賽跑、漫步,一邊和大家海闊天空地聊人生、理想、抱負。同學羅學瓚曾在一篇日記中記著:「今日往水陸洲(即橘子洲)頭泅泳。人多言北風過大,天氣太冷,餘等竟行不顧,下水亦不覺冷,上岸亦不見病。堅固皮膚,增進血液,擴充肺腑,增加力氣,不得不謂運動中之最有益者。」和同學、友人在湘江的游泳與暢談,也給毛澤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常回憶這段青春時光,留下了「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感人詩篇。

  在以後的戰爭年代,戎馬倥傯,毛澤東沒有更多的閑暇去游泳,直到建國後的50年代中期,他才最終實現了暢遊大江大海的願望。

  1954年夏,北戴河陽光明媚,毛澤東建國後第一次來到這裡避暑。名為避暑,實則工作繁忙,每天批閱文件,修改社論,找人談話,常常工作到晨光破曉。一天下午,毛澤東十分疲倦,他伸了一下腰說:「走,去觀海潮。」到了海邊,海面上正狂風大作,波濤洶湧。毛澤東見到如此翻騰的大海,心情十分激動,心中頓時升起一種要征服大海的衝動。工作人員緊隨其後說:「主席,風大了,我們回去吧!」毛主席卻說:「走,下海去!」工作人員勸道:「今天風浪太大,不要遊了,等天氣好了,我們再去遊吧!」毛澤東回答:「風浪越大越好,這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強一個人戰勝困難的勇氣。」  說罷,他脫掉衣服,只穿著一條短褲,走向大海,一直往深海游去。會游泳的衛士們也跟著游去。他們時而被狂濤掩蓋,時而衝出浪尖,毛澤東邊遊邊鼓勵戰士們:「放心,都不要慌。……現在是漲潮,沉住氣,只有被衝上岸,不會被拖人海去。」暢遊了一個多小時,他們才上岸來。恰在這時朱仲麗來看望毛澤東,她高興地迎上去問好,並勸說:「主席,風浪太大,今後不要再冒這個險了。」毛澤東沉穩地說:「你們不要怕冒什麼險,許多成功就是通過冒險才取得的。這取決於一個人有沒有勇氣,敢不敢於排除萬難。我說你們要有決心有信心,當然不是盲目地冒險。」  毛澤東的工作是不分晝夜的,游泳也不分時間。一次,他在狂風暴雨中又暢遊了大海,再次體驗了征服大海的豪情。次日,他欣然提筆,寫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1955年初夏,毛澤東在廣州視察工作,住在省委附近的珠島上。工作之餘,他偶爾在游泳池裡游泳。一個悶熱的下午,他突然說:「我們去遊珠江。」工作人員阻止不住,隨他一起到了江邊。羅瑞卿、陶鑄等也趕到了,羅瑞卿說:「你遊吧,還有一批客人在等著你呢!」  他試圖以此阻止毛澤東下水。不料毛澤東回答:「轉告他們,我游完泳,談話更有精神!」  1955年6月,毛澤東到長沙,看到湘江,更勾起了他對青年時代的回憶,他要橫渡湘江。那一年湘江水漲,隨行人員堅決反對。他說:「水越深,浮力越大,遊起來就更便利嘛!」後來他從猴子石下水,游到對面牌樓口北面登岸,歷時一小時。

  1956年夏,毛澤東在武漢第一次橫渡長江。  毛澤東要遊長江,羅瑞卿、汪東興、王任重等都不同意。儘管毛澤東已經暢遊過大海,但他們認為海雖比江大,但江比海更險,無論流速還是水情的複雜性,長江都比北戴河海域更危險。武漢那裡長江江面寬約兩公里,5、6月風力一般在3—5級,江水流速在每秒1.3到1.9米。毛澤東當時已63歲,要橫渡長江確實非同兒戲。羅瑞卿說:「保護你的安全是黨和人民交給我的任務,我是不同意你冒風險,哪怕是一點風險也不許有。」爭論的結果是先派人去試試水性。警衛一中隊隊長韓慶餘被派去實地考察,他沿江詢問了一些人,都說江裏漩渦太多太大,不能遊。他便匆匆回來彙報。  毛澤東聽罷問到:「你下水了沒有?」韓慶餘一怔,臉紅了,喃喃著:「我沒有下水。」毛澤東有點不高興了:「沒有下水你怎麼知道不能遊?」  羅瑞卿又派副衛士長孫勇去實地考察,他是游泳好手。毛澤東囑咐他:「你再去,親自看看長江到底能不能遊?」  孫勇親自下水遊了一趟,報告說:「沒有問題,完全可以遊。」  王任重等:立即組織人探水情,選地點,並挑選了游泳選手護遊。  1956年6月1日中午,毛澤東從武昌岸邊長江大橋8號橋墩附近下水。他一邊側著身子划水,一邊和警衛人員及護遊的運動員談笑,像散步一般輕鬆自如,高興時,還扎個猛子。這次遊了兩小時零4分鐘,水程約26公里。遊至漢口湛家磯江面登船。 6月3日和6月4日,毛澤東又兩次橫渡長江。遊後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1957年,毛澤東第四次橫渡長江。他感慨地說:「長江,別人都說很大,其實,大並不可怕。美帝國主義不是很大嗎,我們頂了他一下,也沒有啥。所以,世界上有些東西,其實並不可怕。」  鮮為人知的是,毛澤東還和前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一起遊過泳。  1958年7月31日,毛澤東在北京中南海頤年堂同赫魯曉夫會談。赫魯曉夫提出要在我國領海建立「共同艦隊」,毛澤東斷然拒絕。經過激烈爭論,赫魯曉夫無奈地表示:「你不同意就不同意吧!」  第二天,毛澤東在游泳池等候赫魯曉夫,進行第二次會談。談到蘇共「二十大」時,赫魯曉夫說:「你們為什麼往我們的後院拋石頭?」毛主席微笑著答:「我們不是拋石頭,而是拋金子。」赫魯曉夫惱羞成怒,說:「別人的金子我們是不要的!」毛主席說:「不是你要不要別人的金子的問題,是我們要助你們一臂之力。」  雙方分歧很大,毛澤東提議:「今天就談到這裡吧,我們遊游泳,涼快涼快!」赫魯曉夫泳技不高,只遊了一會兒便已是氣喘噓噓,滿臉漲紅,他在工作人員幫助下爬上了池子。只見毛澤東將手一劃,兩腿一蹬一夾,肩頭衝起一層浪花,身體像巨鯨一樣破浪前進。赫魯曉夫喃喃地說:「我早知道你是游泳能手。」  1971年後,毛澤東已年邁體弱,不可能到大江大河中去游泳,但他仍喜歡游泳。1974年11、12月,已81歲高齡的毛澤東在長沙游泳館遊了五次泳。他由工作人員攙扶著走下游泳池,可是到了深水處,他就甩開工作人員自己遊了起來,彷彿在水中又獲得了新的活力…… 奧運會要是設立各國首腦游泳比賽項目,毛澤東絕對有拿冠軍的實力。     踏遍青山人未老     壯懷搜奇峯,風景無限好。毛澤東另一項終生喜愛的運動是登山。  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時,登山運動就是他的一大愛好。嶽麓山與一師隔江相望,方圓8平方公里,最高峯297米,雖不很高,卻也鬱鬱蔥蔥。課後,毛澤東常和同學們攀登嶽麓山,或在半山腰的愛晚亭中讀書、談天,或登上峯頂,看湘江兩岸的美麗風光。他們也常在雨天、雪天,甚至風雨交加的深夜去登山,在山間奔跑,實行他們的雨浴、雪浴。  在革命生涯中,他更與大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莽莽蒼蒼的井岡山,毛澤東建立了第一個紅色政權,反圍剿破來敵,轉戰湘、贛、閩、粵山區;播下了燎原的星星之火。長征途中,爬雪山,過草地,「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不知翻越了多少大山,攀登了多少險峯。他後來回憶說:「我這輩子爬了不少山,累不壞,井岡山那麼大,還不是靠兩條腿走過來的!」  1947年,蔣介石命胡宗南部20多萬軍隊進攻延安,我軍在陝北僅2萬餘人,不足敵人的十分之一。毛澤東決定採用「蘑菇戰術」,在陝北的大山中轉戰,將敵人磨得精疲力竭,將敵人拖垮,然後殲滅。一天,部隊冒著細雨,爬上王家灣附近的山樑。越到山頂,風雨越大,山陡路滑,馬不能騎了,毛澤東堅持不用擔架,一個戰士便折了一根柳條棍讓他拄著防止滑倒。這就是後來傳說的54歲的毛澤東拄著棍子打胡宗南的故事。毛澤東曾幽默地說:「胡宗南一進攻,把我的身體鍛煉得更結實了,我得謝謝他呢。」  烽火連天中翻山越嶺,是為了消滅敵人,而建國後在全國視察時,毛澤東在工作之餘登山則是為了鍛煉身體,鍛煉意志。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在徐州登上眾山之首的雲龍山,看到因塑有釋迦牟尼頭像而得名的石佛山,石佛面大耳長,圓眸微笑,環手跌坐,法相莊嚴,建於北魏時期,毛澤東稱之為「國之瑰寶」。在看了著名的放鶴亭和許多名家的碑刻詩篇後,毛澤東順口朗誦了幾首,隨行者都稱讚毛澤東看書多,記性好。隨後,毛澤東和大家一起登上了雲龍山頂。  1953年12月24日至1954年3月7日,毛澤東帶領—個憲法起草小組來到杭州。起草新中國第一個憲法,一切工作都要從頭開始,工作量很大,非常緊張、疲勞。在此期間,毛澤東風雨無阻地進行爬山鍛煉。他常常是在一天工作後,於下午4點左右出去爬山,7點回來,晚飯後繼續工作到深夜。  一天下午,毛澤東與隨行人員爬五雲山。五雲山很高、上下山有幾十里,山上有寺廟。爬到半山腰時太陽已偏西了,隨行人員勸毛澤東下山:「今天太晚了,天快要黑了,我們下山回去,下次再來吧。」毛澤東輕易不願改變自己的初衷,他揮揮手說:「你們沒有志氣,就不要來。」大家只好跟著繼續往上爬,一直到達山頂。在山頂參觀了寺廟,天已經完全黑了。下山時,毛澤東不願走回頭路,要從錢塘江方向下山,這條路不朝陽,山坡上還有積雪,天黑路滑,極為難走。但毛澤東興緻很高,邊走邊談,他說:「爬山就是前進,使人步步登高,可以盡情地享受山中的新鮮空氣、陽光和無限風光,鍛煉身體,舒暢胸懷。爬上山頂,舉目四望,會有勝利在握、心曠神怡的感覺。」  劉繼興考證,這次在杭州,毛澤東將四周的山都爬遍了,先後共爬了35座山。257米的南高峯,314米的北高峯,239米的玉皇山都不止爬了一次。北高峯至少登了三次,有他的《五律看山》為證:「 三上北高峯,杭州一望空。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熱來尋扇子,冷去對佳人。一片飄飄下,歡迎有晚鷹。」  毛澤東有根竹柺杖他非常喜歡,是在杭州時工作人員就地取材,為他做的。他們從駐地附近砍了根竹子,稍加打磨,在底部綁了一塊膠皮以防滑,就製成了這根簡易的柺杖。毛澤東非常喜歡,爬山時一直拄著它。  1956年5月22日至29日,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看八角樓,登黃洋界,攀登井岡山的座座山峯。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他激動地說:「我離開井岡山已經28年了,沒有過去井岡山艱難的奮鬥,就不可能有今天。」又說:「井岡山是座好山,風光好,空氣新鮮,是健身、學習、休息的好地方。」  一天,毛澤東拄著竹柺杖攀登茨坪的賓館的後山。爬上山坡。他高舉著手杖,寓意深長地說:「這東西是個好武器,平時可以幫助我們走路,壞人來了可以用它自衛,打擊敵人。」說完又自信地往前走。陪同人員提醒他:「主席,那邊沒有路,不能去了!」他聽罷回答:「路是人走出來的嘛,我就不信前面沒有路,有山就有路!」說著,他揮起柺杖撥開兩邊的荊棘,繼續往前走。 崇山峻嶺中,閃動著毛澤東偉岸的身影……      乒乓怡情亦傳情     毛澤東終生喜愛的運動項目還有打乒乓球。  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時,他就愛上了乒乓球運動。當時一師有很大的操場,但沒有室內運動場,一到雨天就不能開展運動,而長沙的雨確是很多的。毛澤東認為乒乓球要求場地小,器材簡單,最易開展,因而倡導在學生中開展乒乓球運動。在他任學友會總務時,曾給每班配置有簡易的乒乓球檯,乒乓運動在一師得以普遍開展。第一師範學友會記事錄中曾記載此事:「惟乒乓一事輕而易舉,隨處設席,無須專室,運動即和徐適度,而置備復易。乃作木架12個,竹布網12片,每班各一,由每班一人具名領取。」  在延安時,毛澤東也經常打乒乓球。那時條件簡陋,球拍是光木板,沒有膠面,乒乓球檯往往是臨時支成的。在這種條件下,毛澤東照樣打得很高興,很認真。他當時直握球拍,大砍打殺。  建國後,條件大為改善,中南海有乒乓球室。毛澤東每週總要打二三次,且一般在睡前,藉以緩和一天緊張腦力勞動所引起的神經興奮。毛澤東外出巡視,檢查工作時也喜歡打乒乓球,在他常住的幾個地方,如北戴河、武漢東湖、杭州西湖等地都有乒乓球室。

毛澤東打乒乓球時,打前先在衣袋裡裝滿兩袋球,陪打人員也裝滿兩袋球。這樣,他們打時就不撿球了,一直到四個口袋的球都打完。這樣既可免去隨時撿球的麻煩,又可保持運動的連續性。  毛澤東後來改為橫握球拍,有時扣上一個好球,他會高興好一陣子。 毛澤東不僅自己喜歡打乒乓球,而且還成功地實施了「乒乓外交」,在共和國外交史上傳為佳話。

  「文革」開始後,中國有好幾年不再參加世界性的體育比賽活動。可是在1971年3月21日,毛澤東親自決定派出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參加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世乒賽期間,毛澤東每天要護士長吳旭君給他介紹情況。一天,《參考消息》中有條消息,說美國隊選手科恩去館場練球,回來時上錯了車,上了我國球隊的車,他十分尷尬。這時,莊則棟站起來友好地說:「我們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一直是友好的。今天你來我們車上我們都很高興,我代表同行的中國運動員歡迎你。」並送給他一幅中國織錦,科恩十分感謝。  就這麼一個小花絮,毛澤東聽了眼睛一亮,又讓吳旭君重複了兩遍。然後,他笑著說:「這個莊則棟,不但球打得好,還會辦外交。此人有點政治頭腦。」  以後的幾天,毛澤東似乎總有點心事。4月6日,世乒賽行將結束。毛澤東把一份中國外交部和體委聯合起草的《關於不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報告》給吳旭君看。文件上週恩來已圈閱,並批下「擬同意」。毛澤東也已圈閱,這說明大局已定。毛澤東囑咐吳旭君將文件退外交部。  當晚11點多,已經睡下的毛澤東突然叫吳旭君通知外交部,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毛澤東事後說:「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我是從大局考慮。這是中美兩國人民的心願,人民的友好往來是勢不可擋的。」  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如約訪華,為中美關係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毛澤東成功地用小球推動了大球。  備受毛澤東讚賞的莊則棟,是世界乒壇上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中國體育史上一座永恆的豐碑,他曾經三次蟬聯世界冠軍、全國冠軍、國家隊內部冠軍,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早在十年前,毛澤東就很關注莊則棟。1961年世乒賽,毛澤東親自觀看男子團體決賽電視轉播。場上出現2∶2時,莊則棟準備上場。毛澤東親自給當時正在現場的賀龍元帥打去電話,讓他轉告莊則棟:「我的『小祖宗』呀,你可一定要把這一分爭回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