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雲南哈尼梯田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之中。這種歷史足足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文化景觀,千百年來綿延不絕,至今還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曾數次到元陽,看到壯觀的數萬畝梯田分佈在山脊、山澗。從春天到冬天,一季一景。在蔚藍的天空下,它近乎一種規劃於大地之上的“雕刻畫”。

勤勞又智慧的哈尼族人們把偉大的創造力和頑強的生存能力結合,開發出這種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令人驚歎。

梯田已經足夠美,但我發現那些梯田附近的古村更有韻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那些古村仍然守着傳統,不被外人所打擾。

梯田雲海深處,宛如仙境的那片村落,就是阿者科,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原始古樸的一個哈尼族村寨。

在哈尼語裏,阿者科指的是成片成林的地方,寓意希望與茁壯。

我想,這樣的名字正是因爲阿者科所處的位置吧,一個藏在茂密叢林之中的小村,旁邊就是哈尼族人賴以生存,並引以爲豪的梯田,守着財富不世出,也能茁壯地生長與繁衍。

再拉近一些,不看層層疊疊的綠,只看村子。小巧的建築都頂着一個奇怪的坡頂,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個蘑菇。

若你看過電影《無問西東》,一定會覺得眼熟。影片中有一段,黃曉明帶着臉受傷的章子怡回到元陽,躲避人羣養傷。哈尼族的蘑菇房一次次出現在鏡頭裏,淳樸的人們治癒了章子怡受傷的心靈,那就是阿者科。

說起來,哈尼族真的是一個神奇的民族。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卻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建築、樂舞、天文曆法,包括梯田,都是他們智慧的產物。

走近阿者科,只有一條石板路可以步行進入,百年來,村中的哈尼人們就通過這條路進出,不便的交通使得阿者科充滿了傳統與歷史的風味。踏在石板路上,靜靜地聽着村子的一呼一吸,好像在和先民們對話一般。

村中,一條簡易的道路蜿蜒至各個角落。走近看蘑菇房,大多是土基牆、竹木架、茅草頂結構。

據說從前,哈尼人居住的是土房,一遇到潮溼多雨的天氣,屋子就沒法住了,於是智慧的哈尼人想到可以加蓋茅草。他們在屋頂加建45度左右斜坡的四坡頂,以柔韌纖細的茅草覆蓋其上,約兩米長的茅草裁得整整齊齊鋪在屋頂,遮雨又透氣,還成爲了一種特別的景觀。

蘑菇房沒有院落,都是單棟的兩、三層建築。最底層一般用來飼養牲畜、存放農具,村民們養得最多的就是小黑豬。二層則是生活起居的空間,還會延伸出來一個曬臺。三層一般是糧倉。

小小的蘑菇房,解決了哈尼人生活的各種需求。即便到了今天來看,也是設計精巧,規劃合理的存在。

在原生態的環境之中,蘑菇房像是童話故事裏的小屋。有機會,真想在這樣的小屋裏住一陣,聽聽呼嘯而過的風聲,聽聽晨起的鳥叫,聽聽夏夜的蟬鳴,這纔是生活的真諦。

因爲村子在半山腰,於是採用了重力自流的方式,通過溝渠和管道取清澈的山泉水日用,最終流入寨下的梯田。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久居城市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少有外人的打擾,村中的家禽膽子都很大,大搖大擺、器宇軒昂地在村中散步。

世世代代居住於此的哈尼族人們,守着本心,怡然自得。

村子中老人小孩和婦女很多。紅色的哈尼族服飾在黃色的蘑菇房前顯得格外亮眼。

沒有高科技的幫助,這裏的人們甚至還在使用一些原始的技藝。但這恰恰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因爲每一點每一滴都是他們用雙手親自打造的。

村中一位做木工的老人,古銅色的臉頰上寫滿歲月的滄桑,可一雙巧手還是分寸不差地完成着自己的作品。

不知如今還有多少人會用這種紡車?也許你會覺得手工製品又慢質量又不夠好,但手工的溫度是冰冷的機器無法創造出來的。

哈尼人種植麻、棉、靛草,擅長用藍靛染布,他們會用自己染織的土布做衣服。這樣的哈尼人,很美。

還有一位正在織帽的哈尼族人,雙手翻飛間,漂亮的帽子就慢慢成型了。

孩子們的眼神,質樸又純真。

也許和現代化的城市相比,阿者科並沒有足夠優渥的生活條件,但它原始得可愛,它用一種自然的力量庇佑着這裏的人們安居樂業。

不管時光如何流轉,這裏依舊靜謐美好。這片雲上的村落,大概就是每一個遠行者心中的如詩如畫吧。

我是琰棱

帶着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微信公衆號:琰棱行攝記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騰訊微博:@琰棱 http://t.qq.com/ling_chi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