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由角川春樹執導,檟木孝明等人主演的根據海音寺潮五郎的同名長篇歷史小說改編的電影《天與地》上映,這部影片描述的是日本戰國時代號稱甲斐之虎的武田信玄和號稱越後之龍的上杉謙信之間的川中島之戰,雙方敗中有勝、勝中有敗。正因為雙方文韜武略皆相近,所以川中島之戰才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甚至被譽為佔據了整個戰國時代一半的精彩。

川中島之戰的起因原本與上杉謙信本無直接幹係,而是武田信玄進攻信濃的村上義清,而村上義清則前往越後投奔上杉謙信。在戰國亂世各路割據諸侯大名中上杉謙信屬於一個比較另類的角色——他的性格中頗有些古俠客之風——慣於鋤強扶弱。上杉謙信自認為是毘沙門天轉世——毘沙門天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任俠重義的上杉謙信當即借給村上義清5000人馬奪回了葛尾城。得知消息的信玄於天文二十二年(1553)七月再度侵入北信濃,沿途武田軍一直採取焦土戰法,不久便攻到村上義清所在的塩田城,村上義清再次流亡越後。

上杉謙信面對武田咄咄逼人的攻勢決定親自出馬:九月他率軍出戰北信濃並在佈施之戰中擊敗武田的先鋒部隊。首戰失利的武田信玄決定避免決戰,轉而固守塩田城。上杉謙信在取得一定戰果後也決定不決勝負,引兵退回越後。見上杉退兵後武田也於十月退回甲斐。在日本戰國兩大絕頂高手之間的首次對決中:上杉謙信獲得了善光寺平地大部分反武田勢力的支持,同時確立北信濃的村上氏為越後的前哨和防線;武田信玄則獲得了原本村上氏的核心領地,阻斷了上杉謙信從善光寺南下的通道。雙方各自都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與此同時雙方也都審慎地避免主力決戰。

戰後上杉謙信隻身赴京都晉見將軍足利義輝並獲得了後奈良天皇頒布的允許其討伐武田的諭旨。與此同時武田信玄也在加緊整軍備戰——武田家將《孫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寫在自家軍旗之上。在這一戰術思想指導下打造出來的是當時日本最強的騎兵隊——在武田騎兵隊出現前日本對騎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作為島國的日本並無太多開闊平原可供馳騁,日本馬也和日本人一樣相對矮小。況且訓練一支成熟的騎兵隊伍所花費的開支遠遠比步兵高昂得多,偏偏日本又處於諸侯大名割據一方的狀態,各家大名有限的財力也難以供養一支騎兵部隊。武田信玄憑藉甲斐的金山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擊聞名的騎兵部隊。此後武田騎兵就以風林火山之名享譽日本。

天文二十三年(1554)武田信玄與駿河的今川義元、相模的北條氏康在善得寺會面並締結三方盟約,這使武田信玄得以騰出手來對付上杉謙信。天文二十四年(是年改元弘治,所以也是弘治元年,1555)善光寺的慄田鶴壽倒向信玄,上杉謙信隨即出兵善光寺北並渡過犀川攻擊武田軍。雙方在犀川對峙200多天後都出現了兵糧補給方面的問題,於是在駿河的今川義元調解下將川中島地區(位於今長野縣北部的長野市千曲川和犀川交會三角洲平原)一分為二,雙方各佔一半,由此雙方各自退兵。

這次交鋒後雙方都加深了對對方的瞭解。信玄在戰後平定木曾郡,徹底控制了南信濃。而上杉家則發生了一起風波:弘治二年(1556)上杉謙信突然提出要到高野山出家,這一消息震驚了越後的家臣團。上杉謙信喜好佛學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由來已久,不過這在越後引起了一場政治風暴,身為戰略家的武田信玄自然捕捉到了這個天賜良機:是年武田信玄趁越後內部動蕩之機煽動北信濃的地方勢力投靠武田並命令真田幸隆攻取善光寺以東的尼嚴城,不過這還只是小打小鬧之舉,信玄真正的殺手鐧是挑動越後的重臣叛亂——負責上杉家財稅開支的「財政大臣」大熊朝秀在武田信玄的煽動下起兵叛亂。上杉謙信平定了這場叛亂,大熊朝秀逃亡甲斐。此事引起上杉謙信勃然大怒,還沒等他採取進一步行動武田信玄趁冬季大雪封路的良機搶先攻佔了上杉家在川中島的據點葛山城。

來年雪融後上杉謙信第一時間出兵川中島,這時上杉謙信立足於暫時奪回被武田佔據的領土,而不是與武田主力進行全面決戰,更不是反攻武田家治下的甲斐。不過兩月時間上杉謙信就奪佔了北信濃的武田方城池,八月雙方在上野原對峙。上杉謙信鑒於自己收復失地的戰略目標已然實現並且難以取得更大的成果,於是引兵退卻,武田信玄在留下牽制兵力後也退回甲斐,雙方重新回到第二次交手後的局面。

謙信和信玄在川中島對峙之際京都發生了重大變故:三好長慶、松永久秀和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發生衝突。希望強化自身權勢的義輝決定通過調停武田和上杉的矛盾以換取上杉謙信對自己的支持。任俠好義的上杉謙信表示願意尊奉幕府的命令以換取天下安寧,武田信玄則以幕府承認其為信濃守護作為交換條件而與上杉謙信講和。此後上杉謙信趕赴京都面見足利義輝並獲得後者對自己就任關東管領的支持,事實上謙信正是在這時才入繼上杉家並繼承關東管領一職,嚴格意義上在此之前他還叫長尾景虎,只是為了上下行文方便纔在本文統一使用上杉謙信這個名字。

後世的日本人評價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為日本版的周瑜和諸葛亮,事實上二人也確實頗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幕府主持的和平協定墨跡未乾之時武田信玄就出兵北信濃,當越後上杉家和幕府責問其違背協議的原因時他理直氣壯地反駁:「本人作為信濃守護有權驅逐領地內的入侵者!」永祿四年(1561)上杉謙信南攻北條氏康,此前武田信玄曾與今川義元、北條氏康締結三方盟約,因此北條氏康向武田信玄求助。武田信玄決定採取圍魏救趙之策:不去直接解救北條,而是再次出兵北信濃的川中島並在此建海津城作為據點。當年八月十五上杉謙信被迫將部隊從和北條對峙的前線調往川中島,雙方第四次(也是最激烈精彩的一次)對決即將拉開序幕。

據說此戰中武田家的軍師山本勘助提出了「啄木鳥戰法」:啄木鳥在捉蟲時在樹的一邊敲擊,受到聲音驚嚇的蟲子就會從另一邊逃出,結果被早已守候在此的啄木鳥逮個正著。山本勘助這一計劃正是模仿啄木鳥的行為:武田軍兵分兩路——一路組成大規模的機動部隊繞到上杉軍的背後;當上杉軍從正面躲避攻擊時埋伏在正面的武田軍本陣就配合夾擊。九月九日深夜高坂昌信、馬場信春率武田家機動部隊12000人向上杉軍駐紮的妻女山進發。信玄則率本陣排成鶴翼陣型在八幡原布陣。上杉謙信一直在觀察武田軍的動向,如此大規模的兵力調動自然瞞不過他的眼睛並且他敏銳地意識到了武田軍的真實意圖,於是他命令全軍偃旗息鼓,人銜枚馬裹蹄,下了妻女山並在夜色掩護下渡過千曲川。除了留下1000人看守渡口以防備武田的機動部隊外,上杉軍的主力悉數抵達八幡原。

當第二天的晨霧漸漸散去時坐鎮本陣的武田信玄赫然發現:上杉軍並不是被自己的機動部隊趕進了自己布好的口袋,而是面對面出現在自己的本陣前。這下武田軍上至將領下至士兵一片愕然——他們知道「啄木鳥戰術」失敗了。這時上杉家的猛將柿崎景家為先鋒排出「車懸」之陣——各部隊配置成車輪狀輪番攻擊。久經沙場的武田信玄面對這樣的突發情況果斷下令部隊呈鶴翼陣型展開,從兩翼包圍上去迎戰。此時上杉的主力部隊佔有數量優勢,又佔了突襲的便宜,激戰之中信玄的弟弟武田信繁、猛將諸角虎定等人陣亡。另一方面高坂昌信等人率領的機動部隊到達妻女山後發現撲了空,他們當然知道上杉軍一定是擺脫了自己前去和武田本陣交鋒了,於是他們拚命突破了上杉軍留在渡口的1000後備部隊,於午時趕到八幡原配合本陣與上杉軍戰鬥。認為自己該對「啄木鳥戰術」失敗負責的山本勘助身先士卒沖入敵陣,最終戰死沙場。戰況最激烈之時上杉謙信單槍匹馬沖入武田陣中揮刀砍向武田信玄,信玄用手中的軍扇擋住了謙信的刀,但還是被謙信砍傷。

當天黃昏時分雙方各自撤兵,儘管相比前幾次較量這次的確足夠激烈,但最終仍是各自退兵,誰也沒能殲滅對方。戰後雙方都宣稱自己是戰勝者,後來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甚至點評此戰聲稱:「上半場上杉勝;下半場武田勝」。綜合看來:儘管最終此戰仍是以雙方各自退兵告終,但考慮到武田軍高級將領大量陣亡的客觀現實還是隻能說上杉略佔上風。武田軍之所以在此戰中落於下風主要是因為「啄木鳥戰術」的失敗——事實上敵人永遠不可能按自己事先設定好的計划行動,然而武田軍卻沒對可能出現的戰場突發情況準備第二套預案。

永祿七年(1564)武田與上杉在川中島進行了最後一次對決:由於蘆名盛氏入侵越後,上杉謙信出兵抵禦,武田信玄則乘機偷襲北信濃的野尻城。同年飛騨守護三木賴綱和國人江馬時盛為爭奪飛騨的霸權而展開爭奪。信玄為控制飛騨而支持江馬時盛,三木賴綱則向越後求援。上杉謙信為預防武田信玄出兵飛騨而再次出兵川中島。信玄考慮到上次的慘烈後果而選擇避免決戰,固守塩崎城。雙方對峙兩月後不了了之。歷時12年的川中島大戰至此落下帷幕。


武田與上杉展開五次川中島合戰的說法,是從江戶時期的一些軍記物就開始提倡的。經過現代歷史學者的根據許多第一手資料的重構,對於五次合戰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投入兵力、結局做了許多技術性的修訂,然而一些日本影視文學作品中一般是重點表現的是所謂的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也就是永祿四年(1561年)的那次,此戰的一些具體細節,比如啄木鳥戰法、鶴翼之陣、車懸之陣等等,影視文學作品往往為了考慮到故事的傳奇性,還是因襲了江戶時期的一些傳說。從宏觀的歷史層面,對於五次合戰的基本情況已經梳理清楚。

合戰的起點涉及到日本戰國時期的鬥爭模式。在當時的格局下,武家豪族憑藉各自的實力大小和歷史積澱的人脈關係,按照平安時代就劃分的國、郡、鄉的三級行政區劃構建勢力範圍。當豪族大名們有了更大的實力時,就考慮層層躍遷,鄉一級考慮統一全郡,郡一級考慮統一國,國一級則考慮吞併鄰國乃至爭奪日本全境。作為武田家基本上統一了甲斐國、侵吞了信濃國諏訪郡,就考慮吞併整個信濃國。而上杉謙信基本統一越後國,也在謀求擴張。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他至少有四種選擇:其一,出兵能登國,打通前往京都的海上路線,便於其與朝廷和幕府保持聯繫。其二、出兵越中國,平定當地的一向宗暴動。其三、協助上杉憲政恢復其在關東地區的統治,驅逐後北條。其四就是協助已經丟掉北信濃領地的村上義清,壓制武田的擴張勢頭。應該說這四個方向上的戰略,上杉謙信都在做,對於他來說,最大的麻煩是選擇困難。他開始就選擇了壓制武田這條路,那麼就不得不與其在川中島地區產生激戰,這樣其他幾條線的壓力也會隨之到來,他還不得不經常轉向,無法持之以恆。而武田因為上杉謙信的介入,使得擴張受阻,為了減少麻煩,與今川、後北條達成協議,各管自家門前雪,必要時幫助對方牽制共同的敵人上杉,使得武田家的擴張方向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直到永祿七年(1564年)雙方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對峙,各自撤軍,長達12年的對戰纔算停息。


實話實說,從地理上看,武田信玄的甲斐和上杉謙信的越後都不是什麼升龍之地。

甲斐地小山多,農業不發達卻還喜歡開馬場,武田家鼓勵種柑橘之類的不過杯水車薪,讓百姓多掙點錢罷了。甲斐也並非一無是處,矯健兵源,山間金礦與優良馬場,都是可以支撐軍事行動的保障。

越後是沿海狹長平原地帶,邊境有山脈阻隔,按理說情況要比甲斐山溝子好,奈何冬天大雪封山,這成為限制上杉家發展的重要條件。當年上杉謙信虎步關東,把北條家打崩,但是一到冬天縮回越後,關東平原很快又被北條家奪回去。

再來看信濃。信濃並不小,甚至可以分南北兩塊區域。但也是山溝溝,河谷地帶農業發達一些,情況與武田家的甲斐差不了太多。但是相比甲斐農業好了不只多少,尤其是川中島八幡平原地區糧產區域內最高。信濃最大的缺點或者是優點,就是信濃位於島中部,北接越後商埠,西接美濃平原,南接甲斐金礦,東到上野關喉。如果這種地方都不爭奪,武田和上杉倆人乾脆就不要稱自己為軍事家了!


關於奪取信濃的理由,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並不完全一樣。

的確,信濃象徵著兵源金礦,還有進退均可的戰略地位,可是武田和上杉卻都有自己的其他考量。

武田信玄上臺後在加緊改善民生興修水利同時,迅速入侵信濃。很快佔據了大部分區域,實力大增。他真正想要的地方其實是東海道,也就是駿河遠江三河這三國。那裡有海有平原有溫泉。然而幾番衝突並沒有佔到便宜,今川家當主今川義元在雪齋大師的輔助下,駿河正是全盛時期。在駿河甲斐相模三國同盟建立後,武田家只能向北和向西擴張。那麼南信濃高遠城,北信濃川中島,就一定得控制在自己手上。

再說上杉謙信。上杉謙信第一次入侵信濃是有大義名分,那時他還沒改姓名,叫長尾景虎。當時武田家暴力擴張,北信濃豪族村上義重奮起反抗,拚死了武田家幾位名將但最終還是戰敗逃亡越後。上杉家的大義就是幫村上家奪回居城。當時長尾家其實盯著的是同為沿海區域的越中國,那裡受風雪影響也較小,當然能獲得川中島這塊肥地的支配不更好嗎?這一戰打出了長尾家的義名。再後來昔日關東統領真正的上杉家被擴張的北條趕出,逃到了越後尋求長尾家支援,為此收景虎為義子,從此長尾家改姓上杉並承襲關東統領一職。為了恢復關東統治,也為了保護擁護自己的關東豪族,上杉家把目光移向了上野國,而且作為軍事強人,竟然一口氣長驅直入關東平原,打到了北條家在相模國的居城小田原。可上杉家的兵還是越後兵為主,打得也太遠了,小田原城又是北條三代經營的關東堅城,上杉家又縮回了越後。關東地區逐漸被北條蠶食鯨吞。最後上野國的局勢演變成,冬天一過是上杉的,冬天一到就成北條的。在這種尷尬局面下,上杉家對於信濃的重視就合情合理。信濃不會被雪封住,可以長期支援關東。


川中島一共爆發過五次衝突,多是對峙和摩擦,其中第四次川中島合戰最激烈也最著名。田家損失最慘,發明啄木鳥戰術的軍師山本,武田信玄弟弟信繁,全部陣亡。但從結果上看,武田家基本獲得了信濃總支配,上杉家再也無法撼動武田家的統治。日本歷史題材電影天與地就是以此戰為主體,號稱日本戰國時代傷亡最大的戰爭。武我國暫且笑而不語吧……

為什麼第四次雙方投入這麼大,村上家的居城都長草,雙方拼的是個什麼呢?

答案自然是信濃支配權。

武田要想向西發展,向京都擴張,不根除北方威脅是不行的。於是他建了一座新城池,海津城。有了這座城,上杉家入侵信濃的路就基本被堵死了,強攻城也會造成巨大傷亡。

上杉家自然不想讓武田家算盤得逞,因為這將讓他們失去關東支配的希望。於是動員上大規模軍隊來爭。武田家不示弱,軍師山本建議實行啄木鳥戰術,以本陣為餌,配合強大別動隊,試圖野戰中殲滅布陣妻女山的上杉主力。

結果武田計劃落空了,雙方激戰八幡原,相傳上杉謙信甚至揮刀砍到了武田信玄的鐵扇。武田軍更是死傷慘重。

這次上杉家獲得了戰術勝利,但在武田別動隊的夾擊下選擇了戰略撤退。雙方雖是平手,卻也宣告了上杉家入侵信濃無望了。


因為川中島位於信濃國,而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都有不得不爭奪信濃之理。

上杉謙信原名長尾景虎,統治區域是越後,原先統治關東地區的幕府各種公方和幕府高官關東管領,從幾十年前開始,領地就被北條早雲侵略,北條早雲死後,北條氏綱繼續攻打扇谷、山內兩上杉氏,勢力擴張到武藏國和安房國,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岌岌可危。

在此危局下,上杉憲政無子,遂與長尾景虎結盟,許諾長尾景虎若能消滅北條氏康,則以關東管領之位相酬,於是長尾景虎開始了與北條氏康長達十幾年的爭奪關東牆頭草小諸侯的戰爭。

在這個過程中,從越後南下關東隔著羣山,道路十分難走,只有繞道信濃,從信濃比較寬闊的山路行軍,纔好進入關東,所以信濃對上杉謙信來說是不容有失的行軍之路,否則他就下不了關東。

反過來說武田信玄。武田信玄的領地甲斐在羣山之中,非常貧瘠,哪怕武田信玄是個出色的民政家,靠種水果等辦法把地力發揮到極致,仍然遠不及周邊。所以武田信玄必須找一個出口爬出山溝溝。

但結合地緣政治,當時他南邊是強大的今川義元,東邊是方興未艾的北條氏康,上野國的長野業正也不是好對付的,西邊則是狡猾的齋藤道三且隔著大片的山,交通不便,唯一比較好打的就是北邊的信濃,信濃當時沒有統一的政治體,是若干豪族的佔據領地,對武田信玄而言性價比最高,所以他優先往北發展。

既然雙方都要爭奪信濃尤其是北信濃,那戰爭就無法避免,五次川中島之戰就是雙方爭奪信濃的會戰。五次會戰戰果大致持平,但武田信玄終究得到了信濃,上杉謙信要下關東變得十分艱難,關東諸侯紛紛改投北條氏康,關東成了北條家的天下。上杉謙信只好向西邊的加賀、能登發展。


首先說一下雙方態勢:

武田氏所處的甲斐四面環山,自然環境惡劣,釜無、笛吹兩條河流常年泛濫,水旱災害不斷,農業產量不高。甲斐惡劣的自然環境既威脅到武田氏在戰國亂世的生存,也嚴重阻礙了武田氏稱雄的道路。在繼任家督之後,武田晴信基於上面所述的原因將擴張的目標定在了信濃。晴信入侵諏訪,並且取得了成功。至1553年(天文二十二年)村上義清逃亡越後,信濃國大部已經歸於晴信之手。

但是以村上義清和小笠原氏為首的部分信濃豪族並不服從於武田的統治,他們投靠越後的上杉,給信濃的穩定帶來了隱憂。

而這時長尾景虎逐步統一了越後,將目光轉向了領地之外,此時越後之地已經和武田的領地接壤,雙方摩擦不斷。加之景虎是一個嚴於律己、嚴以待人的人,所以在他眼裡,晴信這個為了一己私慾發動戰爭的人是十惡不赦的。

川中島的重要意義

川中島地區位於北信的千曲川與犀川交匯處,北靠善光寺,距離越後首府春日山城僅70千米。而且川中島糧食產量高,所以川中島地區無論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武田方如果控制了川中島,一方面可以完全控制整個信濃,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構建前沿軍事基地,直接威脅信越國境從而在與越後方的對抗中佔據主動。而越後方控制川中島則是保證國境線安全的必要措施。武田晴信攻佔信濃大部之後,繼續向川中島進軍,當地的地方豪族開始動搖。在越後本國的安全受到了威脅的情況下,長尾景虎毅然出兵。五次川中島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日本有部電影《天與地》就是講的這個,場面相當宏大,特別推薦。

電視劇的話《武田信玄》,我看過2007版的。


一個虎、一個龍!天與地!兩個相領的強國強人!必然發生衝突!

只是每次幾乎雙方都沒有佔到便宜!相反耗費了大量的兵力、財力和時間!待信玄一死!越後又不爭了!真搞不懂!

反正每次玩《信長之野望》!我都先全力向信濃、越後擴張!我每次都會選"武田信玄"!


武田信玄為了闊大地盤,那知道打的人多了,人家被打了不服氣,就去找後臺,那時候能和武田抗衡的領土又近的只有上衫家了。長尾景虎(第一次打還沒改姓),也是個日本戰國比較耿直的人,看不慣弱者被欺負,就去討回公道。

歷史記載,都是上衫先出兵打的,前三次武田信玄都在躲,不想打。直到第四次才開始大幹了一場,後來第五次武田也是讓,想去打京都的織田信長。

說穿了,就是一個上衫是見義勇為,武田是為了利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