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潔

編輯/葉麗麗

經濟寒冬中,互聯網醫療正表現出逆勢生長的趨勢。

根據國家衛健委、國家統計局、沙利文分析的綜合數據報告顯示,2016—2025年的10年中,中國互聯網醫療產業規模、線上問診人次的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高達27%、35%,而整個互聯網醫療的滲透率將達到26%,醫療流量池正處於極速積蓄階段。

互聯網醫療產業的高速爆發,一方面得益於互聯網技術普及;另一方面,每個人對健康的關注、投入正在持續增加。

2014年被普遍認爲是“移動醫療創業元年”,2015年,有關部門出臺的若干規劃性綱領性文件,將“互聯網+醫療”列入未來長期規劃。資本迅速進入,催生一大批移動互聯網醫療公司。

入局者的激增,也使得尚未成型的市場混沌起來,2016年下半年,市場進入寒冬期,在2017年,高達1000家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被註銷。

2018年4月底,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就互聯網醫療的服務體系、支撐體系、監管和安全等方面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政策的支持,加上資本對互聯網醫療的跟進,讓處在深化改革期的互聯網醫療,迎來了新的機會。

互聯網醫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把握新的機會,互聯網醫療行業將呈現怎樣的格局?

在鋅財經的科技主題月第三場線上分享活動中,鋅財經創始人潘越飛邀請了微脈創始人兼CEO裘加林對上述問題作出解答。

微脈,以城市爲單位,連接所有醫療健康資源,構建城市級醫療健康大數據平臺,向用戶提供基於互聯網的預約掛號、報告查詢、全流程支付、醫生在線諮詢和問診、處方流轉和藥品配送、婦幼及慢病管理等服務。目前,已覆蓋17個省份,合作城市70餘個,合作醫院近千家,用戶超千萬,服務覆蓋超1.5億人口,10萬名醫生在平臺上提供各類醫療健康服務。

鋅財經

你理解中的互聯網醫療是什麼樣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主要解決什麼樣的需求?

裘加林

我認爲,理想的互聯網醫療,就是以家庭爲單位,所有家庭成員都能找到和連接到自己熟悉的、信任的醫生,來持續地提供諮詢和健康管理服務,互聯網的作用就是,通過連接和賦能,撮合醫患間的基於信任的服務關係,並隨時隨地的提供服務。

當前的互聯網+醫療健康能解決的,是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給醫生賦能。通過圖文、視頻、AI輔助診斷、處方流轉和藥品配送等,爲醫生提供各種線上線下診療的方法等;

第二是給患者服務,爲患者提供更精準、便捷的醫療健康服務。隨時隨地,精準可及。

第三,是給醫院賦能。在中國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離不開醫院,通過互聯網化現有的就醫服務、建設網絡醫院、開展專科運營等,幫助醫院提高運營效率、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當然,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鏈很長,醫藥、流通、專科管理、新藥研發、保險售賣和理賠、還有診療安全等……涉及方方面面,但當前我個人覺得,聚焦醫生、患者和醫院服務升級的模式,是比較現實的。

鋅財經

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難點和痛點在哪裏?

裘加林

目前這個行業的難點痛點還是比較多的,比如監管,定價,推廣等。首先是監管,雖然國家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定,但從國家到地方、從地方政府再到醫院、科室、醫護人員……還是有較長的過程;

第二包括有償服務,包括疾病體系,國家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各種創新服務還沒有明確定價,一切都需要創新的體系去推動,需要在實踐中把經驗總結出來。做企業、做生意有很多種,比如你是做電商賺錢了,人家說你真牛;做餐飲做外賣的賺錢了,人家說你真牛;甚至做遊戲的賺錢了,人家還是說你真牛。但是做醫療服務的,我開醫院、做健康管理,賺錢了人家就說你真黑。醫療服務提供者通過自己的專業水平、服務能力獲得陽光的收入,應該被社會認知、認可。我經常說——“讓患者有選擇、讓醫生有所得”。這個認可還需要一個過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鋅財經

可以梳理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階段嗎?

裘加林

我14、15年做投資的時候,考察過基本國內主流的互聯網+醫療企業,當時畫了個互聯網醫療演進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而互聯網醫療的演進,我認爲分爲了4個階段:

1.0浮雲模式。十年前,醫療業將互聯網擋在了門外,但醫生與醫生、醫生與患者自發在互聯網上建立起來了溝通,形成了醫醫社區和醫患社區,這些模式都沒有涉及到醫院與數據。

2.0浮冰模式。七八年前,醫療業開了一扇窗,互聯網能夠進來了,但只能拿到部分號源,由此誕生了很多預約掛號平臺(SAAS模式和單院模式)。這一模式與醫院有關,但與數據無關。

3.0冰山模式。以城市爲單位,實現本地醫療資源線上化,提供線上諮詢、預約掛號、線下就醫、報告查詢、就醫支付等服務,沉澱了數據、資金和醫患連接等。這一模式將醫院和數據緊密相連了起來,微脈正是其先行者和實踐者。

4.0新醫療。以用戶爲中心,通過家庭醫生服務模式,開展持續、精準、信任的個性化醫療健康服務,這一階段與醫院無關,但數據成爲核心。

鋅財經

互聯網醫療如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未來互聯網醫療會有怎樣的走向?

裘加林

我認爲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商業模式已經相對清晰了,只是規模化的問題,這需要時間。

從當前公立爲主、擺攤式服務、醫保託底的模式 ,走向以患者爲主、基於精準和信任的醫患連接,基於互聯網、大數據、AI等,實現隨時隨地的精準服務。

問題的關鍵,都是“量”的問題,一個是供應的量,醫療體系內的醫生患者來參與的規模,纔剛剛起來;第二個是需求的量,老百姓需要一個習慣的過程。所以,微脈以城市爲單位,高覆蓋度的策略,其實是一個縮短市場教育的思路。

鋅財經

在這個行業的企業們,如何構築自己的護城河,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核心壁壘應該是哪些能力?

裘加林

醫療行業是一個分散化的體系,更是非市場化的體系,所以對從事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的企業來說,醫院的BD能力,運營能力很重要,一個是醫療行業資源的BD,第二個是運營,用戶運營,醫療需求是高剛性低頻次,用戶的獲取、留存需要很強的、不一樣的運營邏輯。

對於互聯網+醫療,運營纔是核心。功能建設只是基礎,所有功能不僅要有,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廣給百姓使用。

在各地項目的推廣過程中,微脈一直強調“有”和“用”的區別,在微脈的主要運營城市,微脈在整個城市的線上醫療服務(預約掛號、信息查詢、支付交易、專病服務等)用戶滲透率高至30%。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鋅財經

目前市場的競爭是否激烈?大致呈現一個怎樣的格局?行業前幾梯隊的玩家主要的競爭點是什麼?

裘加林

就我自己的判斷來說,2018年纔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元年,一切都是剛剛開始。雖然有很多人嘗試,但是中國很大(333個城市)、醫院很多(大大小小三萬家),加上醫療行政管理的分散化,競爭程度其實並不是很高。現在大家還是在模式上各自實踐,微脈定位三四線城市,通過“農村包圍城市”快速佈局市場,我覺得現在不算激烈。

好的醫療資源都在大城市、大醫院,很多人這麼多年來都在啃大地方,但我們不湊熱鬧,往三四線城市走,我們通過連接本地所有的醫療資源,覆蓋本地所有醫院,形成本地城市老百姓認知“看病上微脈”,在單個城市打殲滅戰,扎得更深。

鋅財經

現在不少互聯網醫療嘗試走到線下,爲什麼有這樣的趨勢,走到線下的機會和挑戰是什麼?

裘加林

這和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演進相關,2018年國家政策放開後,行業才真正起步,一些起步早的企業,由於模式問題和市場供需,未能做流量變現,醫療健康本身也不是流量變現生意。

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例如資本壓力,營收壓力,他們需要嘗試新的模式,例如一些企業在開線下診所,或者藥店,這些都是一種探索。但是我個人認爲,這些都還早,我覺得通過互聯網去優化醫療服務(掛號、支付,報告查詢等),實現“醫療+互聯網”後,用互聯網去創新醫療服務,實現“互聯網+醫療”,醫患基於信任連接後,纔可能會走到線下。

微脈暫時還沒有去開線下診所的想法。走到線下,有機會也有挑戰,挑戰就是:老百姓對醫生其實還沒產生認知和信任,更多的是對醫院的認知。第二個,看病是一件重要且低頻的事情,老百姓會選擇比較信任的地方,所以線下診所是需要老百姓有一定的信任基礎,才能規模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鋅財經

今年政策的新規,會讓這個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會嗎?

裘加林

答案是肯定的,新規的發佈,給行業帶來非常多的機會。簡言之即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26號文的官方政策解讀,“做優存量,做大增量”。

做優存量是指,用互聯網技術幫助醫院優化升級原有醫療服務,實現“醫療+互聯網”便捷就醫;第二個階段,做大增量,就是拓展服務的空間和內容,這是“互聯網+醫療”,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和創新醫療服務,用微脈的話說,就是“讓每個患者得到至少一項專屬服務”。

所謂監管領域的創新驅動,以前不讓你創新,現在讓你創新了,只要允許,這個行業會越來越繁榮,因爲“高手在民間”。一定會有新的公司進來,因爲這個行業纔剛剛開始,就像馬拉松,現在才跑了幾公里都不到。

鋅財經

新技術手段在互聯網醫療行業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科技給互聯網醫療行業帶來了哪些推動?

裘加林

我認爲“互聯網+”,不僅是一個技術,不僅是一個工具,不僅是一個連接的平臺,更是一個監管對創新容忍的機會。大衆創新、萬衆創業邏輯,源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的創新發展四要素,四個要素裏最關鍵的是對創新的容忍。

創新,分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市場創新,從短期內看,科技對於互聯網醫療的影響沒有那麼大,現在更多的是模式創新、市場創新帶來的驅動。

鋅財經

醫患之間建立聯繫後,互聯網醫療將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互聯網帶來了相關的大數據,在應用這些數據的過程中,有哪些新的問題?

裘加林

短期來看,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讓醫患之間有了連接,老百姓看病,到醫院接觸醫生是非常短暫性的、隨機的連接,而互聯網可以讓兩方有更緊密的,信任的連接,這是本質。互聯網醫療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有建立信任的醫患關係,可以有更多的服務。

另外,在線問診對患者大多數情況下,起到安慰作用(大多數的健康狀況,其實你只需要專業人士的安慰),讓用戶放心,當然,一些常見病和慢性病,或固定的醫患連接,互聯網+醫療服務可以延伸到處方等服務,醫療的本質是信任,線上服務再好,也抵不上面對面的溝通。互聯網醫療扮演的是一個鏈接醫患的服務平臺角色。

很多的診療行爲還是通過平臺引導到線下進行,平臺只是賦予連接醫患和管理患者等功能,這也是爲什麼微脈一直堅持做本地化的服務,就是基於就醫行爲的屬地性,把所有的本地化醫療資源全部打通,將醫療服務延伸至院外更廣泛的場景中,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

微脈APP頁面,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鋅財經

都說互聯網醫療是一個需要持久堅持的行業,爲什麼選擇從事互聯網醫療這個行業?

裘加林

我覺得實際的例子:一位單親家庭的初中男生,患有嚴重抑鬱症,在一次極度沮喪後,選擇喝農藥自殺,求生本能讓他下載了微脈。他花了十塊錢,與當地醫院的心理醫生聊上了。擁有多年從業經驗的醫生,很快察覺出了不對勁,隨即引導男孩到醫院接受治療,並通過一來二去的溝通和開導,最終讓小男孩放棄了自殺,一個年輕的生命得以挽救。

試想,如果沒有微脈,小男孩會自己去醫院嗎?很難。前往醫院、掛號、等待、面診,對於一個本就抑鬱的小男孩來說更不容易,而網上的溝通更加能夠使他接受,能夠敞開心扉溝通交流,而不必擔心來自外界的種種壓力,也使得自身的心底的抑鬱和灰色情緒得到釋放。

同樣,即使他家人帶他去醫院看同樣那個醫生,醫生會在衆多患者中更加關注小男孩嗎?也很難。那爲什麼同樣兩個人,在線上連接了,反而就改變了結果了呢?

另外一個場景,你是一個醫生,急診上夜班,沒想到晚上連續來了五六個急診病人,從晚上忙到早上八點,下班了,你的感受是什麼呢?同樣是你,在外旅遊,有遊客突發事件,你急忙上去急救,救活了,你的感受是什麼嗎?一晚上夜班你救了五六個人,下班時你大多感到很疲憊,而在外旅遊你救人了,你滿滿自豪感,還想着救命不留名。這是爲什麼?

成就感並不總取決於結果,更多源自你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改變。互聯網+醫療健康,並不是取代醫院,而是一定程度上,做醫院沒有做到的事。讓病人有更多診療和健康服務的選擇,讓醫生有更多主動的改變。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