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楞

  編輯/二柱

  杭州雲庭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雲庭)此前曾獲天堂硅谷、博將資本和銀杏谷等投資機構A輪融資,用於公司健康板塊的發展。

  日前,鋅財經獨家獲知,A輪融資金額爲1.6億元。

  雲庭是一家定位綜合性雲計算與數據服務的企業,下轄兩個全資子公司雲嘉雲計算以及雲嘉健康。在2014年成立之初,政法和醫療便是雲庭最看重的業務方向。

  雲嘉健康項目負責人馬躍飛告訴鋅財經,團隊當時沒有看到互聯網醫療清晰的盈利模式,同時因政策尚不明朗,醫院接受度較低,雲庭最終率先着力於更爲穩妥的政法業務。

  2018年6月,雲庭正式啓動了數字智慧醫療板塊業務——“雲嘉健康”。

  如今,隨着雲庭主營業務日益穩定和現金流不斷增加,整個創始團隊開始認爲,屬於互聯網醫療的時代終於要來了。

  從政法到醫療

  相對醫療業務,政法業務的難度稍低一點,政府的去求更明確,也更爲重視,因此信息化投入高。

  2014年,大數據和雲計算還是新鮮概念。當一個事物興起之初,放在複雜的行業中,往往一開始難以推動。

  此前,鋅財經曾報道,在數據庫和系統建設上,企業通常採用招投標的形式,把不同的業務類型拆分給不同的公司,比如機房採購、機房建設、機房運維會給不同的代理商或者公司。

  傳統政法系統也是一樣。最初這些都是集成商和外部服務商的機會。隨着技術變遷,尤其當政法單位開始上雲,尋求雲服務的配套建設時,屬於雲庭們的機會終於來了。

  阿里雲營收增長情況

  以阿里云爲例。阿里雲2018財年(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底)營收達133.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1%,在2018的三季報中,上半年雲計算業務首次突破100億元。

  藍海有藍海的好處,紅海有紅海的困境。一切,只有開拓、深耕和等待。曾經雲庭的團隊擔心過政法上雲的風險和難度。但就目前交出的成績,這樣的擔心似乎過慮。目前,雲嘉雲計算已成功接入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浙江、江蘇、福建、四川等多個省市高院。

  政法業務獲得突破,醫療業卻無進展。“到現在,上雲的醫院有幾家?”馬躍飛在採訪時反問道。3年多前,他和一些醫院領導在交流會上溝通時,對方對於他提出的想法,無動於衷。

  雖然互聯網醫療能夠節省不少時間,能夠緩解醫院病患看病難,排隊等號時間長的的問題,但是患者和醫院都需要接受改變的時間。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雲庭也在等待這樣一個時機。

  2018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中確定互聯網醫療的三個大方向:一是加快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預約診療、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線上服務,允許醫療機構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等互聯網醫療服務;二是推進遠程醫療覆蓋全國所有醫聯體和縣級醫院,推動東部優質醫療資源對接中西部需求,支持高速寬帶網絡覆蓋城鄉醫療機構,建立互聯網專線保障遠程醫療需要;三是探索醫療機構處方與藥品零售信息共享,推行醫保智能審覈和“一站式”結算。

  而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2015年國內大約只有22%的網民開始用互聯網進行醫療服務,到2017年這一數據已增長到32.7%。隨着需求端增持,對互聯網醫療的投資也越來越多,從2011年的50多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300多億元。據預測,到2020年市場規模可能將達到900億元。

  外部環境已發生變化,政策推動作用日益明顯,資本助力用戶習慣改變,經歷3年半的等候,雲庭在藍海避風港等到了這個機會。

  只是,互聯網醫療的模式,與政務相比,並不一樣。

  2C的問題,還是要靠2B解決

  雲嘉健康從成立到系統平臺上線,不到4個月的時間。如果算上慢病診療、升級互聯網醫院和數字處方,也不過5個月的時間。

  “進入一個陌生領域時,公司容易產生路徑依賴,過度依賴之前的經驗。”

  這反而會變成一種負擔。政法系統的雲服務和產品體驗,更偏向於2B類型的企業服務,但如今的醫療行業,既要2B又要2C,雖然都是企業服務,要考慮的東西有所不同。

  隨着政策推動,醫院和病患,都逐漸接受了移動互聯網。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年輕人習慣用手機掛號。

  “只有醫療實體才能做互聯網,才能開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院不能亂開,只能由醫療機構才能去申請。”醫院開始意識到這是屬於他們的業務,而不屬於這些互聯網公司。

  但目前,各大醫院依舊人滿爲患。據國家衛健委統計信息中心數據,2018年1-3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20億人次,同比提高4.8%。這還只是全國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病人數據。

  馬躍飛告訴鋅財經:“目前有太多的互聯網醫療公司都在講互聯網醫療變現、送人出國就醫的故事,但是老百姓的需求並不是出國就醫,而是在家門口就醫、不出門就能配到藥,快速解決醫療相關的問題。”

  目前,雲嘉健康已經接入了微信小程序,也正在接入支付寶小程序。因此,雲嘉健康可以做到病歷檔案的無延遲查閱和記錄,並讓檢驗報告看起來沒那麼累。比如X光片信息就可以連貫地從頭查閱到尾。

  另一面,曾有醫院院長抱怨,醫療信息化不僅沒有提升醫生的工作效率,反而給醫生增加負擔。比方說,從前的急診,醫生拿紙筆一記,體徵症狀就全記下來。而如今信息化,醫生用筆記完之後,還要把這些信息錄到電腦去,原來就做一遍的工作現在要做兩遍。

  可見,在互聯網醫療行業這個戰場,公司既要懂2C的產品,又要懂2B的服務。

  拋棄輕而性感的互聯網模式

  雲嘉健康認爲,“數字醫共體”解決方案,是未來能夠解決行業問題的有效探索和嘗試。

  目前行業的問題主要有幾點,首先大醫院和基層衛生院的分工協作,和第三方信息平臺的高效合作還未達成。只有這一協作達成,才能更好解決醫療資源倒三角分佈的局面。

  其次在檔案管理方面,以往的HIS系統,缺少細節的管理,缺少管理閉環,也與臨牀不夠緊密。

  最終,在資源調控和成本預算控制上,由於各系統之間的數據實時互通尚未形成,還不能達到“人、財、物”和信息的統一。

  爲此,在雲嘉健康的“數字醫共體”模式中,包括1個統一的醫共體數據中臺和3大應用體系:互聯網+醫療衛生應用、醫共體運營支撐應用和數字化監管應用。

  雲嘉健康聯合釘釘開發的醫生及醫生使用的定製版OA系統。此外,雲嘉健康還聯合阿里雲研發的智能終端,病患只需要一個手機二維碼,就能體驗所有服務,並做好記錄,也是“數字醫共體”的一個部分。

  “在商言商”,不靠補貼而能可持續業務纔是未來。

  如果按照傳統互聯網生意思路,當自己開個商場,需要不停的找流量,因爲人多了總有人會在商場裏買東西。但是醫療行業不一樣,因爲患者並不一定要去這個商場。

  病患不會因爲一個紅包而去某家醫院看病,也不會因爲某個醫生的號子好掛就去找這位醫生。

  補貼、流量和輕而性感的互聯網模式,在雲嘉健康看來,燒不出醫療行業的未來。“做醫療不形成閉環,對病人來講是沒有價值。”馬躍飛認爲,如果患者智能在網上做諮詢,解決不了就醫和問診問題,一兩次後患者就不願再嘗試。

  排隊掛號、候診、繳費、取藥,一系列看病難、體驗差的背後,國內醫療資源和醫療需求之間“倒金字塔形”的結構性矛盾由來已久。這需要資源的有效分配,更需要效率的提升。

  但這些事情民營醫療都無法勝任,更不能光靠互聯網公司的平臺。從之前商業財經發布的數據看,民營醫院數量在過去5年內的上漲幅度達到68%,數量在3年前就超過了公立醫院,就診量卻只有後者的1/7。

  雲嘉“數字診所”項目

  “省級三甲暫時不做,他們既不缺錢,也不缺病人。”省級三甲醫院早就用上了數據庫等創新技術,而且,互聯網公司甚至互聯網巨頭,未必比傳統軟件商更懂得醫院的訴求。

  因此,雲嘉健康的目標客戶集中在二線及以下城市的市級三甲。馬躍飛告訴鋅財經,這些市級三甲醫院牀位數在一千張牀位上下,有規模也有人流,但是相對省級三甲“和氣”很多。

  這些醫院也有自己的需求,比如增加醫生問診人數,增加醫生的收入,因此這類醫院會更加開放。

  雲嘉健康提供了兩種模式,一種是醫院直接向公司採購,不同的產品、服務對應不同的收費;另一種,則是聯合運營,抽取一部分平臺的流水費用。

  雲嘉健康系統

  雲嘉健康最初的產品是網購式慢病醫療服務。因爲慢病處方配藥,可以不去醫院,只需要根據病例就可以配藥。這一產品能真正減緩醫院問診的負擔。

  此外,雲嘉健康認爲,通過第三方平臺獲取的醫療數據並沒有太大價值。一來,醫院和服務方不能泄露隱私,如果糖尿病患者去過醫院,第二天就收到推薦糖尿病的藥,這是違法;二來,即便有了這些數據,想做藥物研發或是金融保險,時間也太長。

  “儘管現在融資資本市場是寒冬了,但是實際上醫療健康板塊的投資熱情還算高漲。”馬躍飛提到,目前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中,醫療企業都有不錯的表現。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