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在上海理財博覽會上,銀行、保險公司、第三方理財機構等近200家參會企業聯手推出眾多理財產品。

導讀: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要最大限度降低影子銀行風險的一種方法,就得進一步放鬆對銀行業的監管。因為刺激影子銀行體系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正是中國對銀行業的嚴格管控。

本文刊載於《鳳凰周刊》2013年18期 張弛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要最大限度降低影子銀行風險的一種方法,就得進一步放鬆對銀行業的監管。因為刺激影子銀行體系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正是中國對銀行業的嚴格管控。

儘管對「影子銀行」這個從美國舶來的概念仍有很大爭議,但在中國監管森嚴的銀行體系之外,一個蓬勃興起的地下金融王國還是在最近三年實現了野蠻擴張。

當一個普通的儲蓄客戶不願再忍受銀行過低的存款利率,而把目光投向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時,就有可能捲入這個正在生成的金融泡沫。他也許並不了解這些收益率5%左右的新型理財產品如何運作,而這正是所謂「影子銀行」體系高速擴張的基礎。

6月10日,曾於今年4月下調人民幣發債評級的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再次警告,中國的影子銀行不僅給國內金融穩定造成越來越高的風險,而且還可能蔓延到其他國家。惠譽指,內地部分非銀行的金融公司近日出現倒閉潮,顯示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正在惡化。

規模或高達36萬億

「影子銀行」的概念誕生於2007年美聯儲年度會議。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金融界開始把那些遊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各類信用中介機構,統稱為「影子銀行」。

在美歐國家,影子銀行是指通過銀行貸款證券化進行信用無限擴張的一種方式。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比如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結構性投資工具等構成了影子銀行的主力軍,核心業務是經營各類證券化金融衍生品。

在中國的市場現實中,影子銀行一般被認定為除銀行信貸之外的其他融資渠道,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商業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以及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銷售的信貸類產品,比如信託公司銷售的信託產品;另一塊則是以民間高利貸為代表的民間金融體系。

一份央行的內部報告顯示,中國的影子銀行統計體系,囊括商業銀行表外理財、證券公司集合理財、基金公司專戶理財、證券投資基金、投連險中的投資賬戶、私募股權基金、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小額貸款公司、票據公司、具有儲值和預付機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組織的民間借貸等融資性機構。

儘管有上述統計口徑,影子銀行的規模迄今卻無官方數據披露。中信證券將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劃分為三個部分: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銀行表外業務系統、非存款類金融機構但具有信用創造能力的系統,以及廣泛的民間金融系統。據此估計,中國影子銀行的整體規模約為23萬億~25萬億元,約佔中國2012年GDP的50%。

安邦諮詢的報告則要樂觀很多。其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銀行理財的規模總計7.4萬億元,同期信託業管理資產規模近7.5萬億元,兩類資產規模合計不到15萬億元,這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

而在摩根大通新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對影子銀行規模的估測居然高達36萬億元。這個數值相當於中國GDP的69%,比兩年前增長近兩倍多。

不過,經濟學家巴曙松並不認同上述統計口徑。他表示,許多正常的銀行表外業務被誤認為影子銀行,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具備高槓桿和顯著的期限錯配特徵。後者是國際公認的影子銀行評判標準。

英國《經濟學人》稱,也許媒體過於隨意地使用了影子銀行這一辭彙,但這類非銀行金融部門的迅猛增長,確是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銀行信貸是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融資渠道。2012年社會融資總額中,銀行信貸從91%猛降到了58%,這說明影子銀行的信貸融資規模,包括債權和股權融資,還有銀行表外的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融資規模都在快速增長。這其中,尚不包括民間融資數據。

市場為影子銀行正名

對於影子銀行這兩年的發展態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易憲容曾用「野蠻生長」來形容。據他估算,2012年新增的3萬億社會融資總量,其中2/3來自影子銀行。

中國社科院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發展狀況研究(中期報告)》指出,影子銀行的融資主體,主要來源於宏觀調控方向急劇轉變背景下重點調控行業——房地產、地方投融資平台以及長年被融資難題困擾的中小企業。

在經歷過2009年信貸井噴後,2010年起國內的信貸條件開始收緊,地產調控和融資平台的清理,令這些無法從銀行體系獲得正常金融支持的企業紛紛患上「資金饑渴症」,被迫以更高代價尋求外部融資。

這一過程中,銀行業自身也有很強的動力進行「監管套利」。當銀行在吸收存款、信貸規模方面都受到嚴格限制時,由於央行給定的存款利率很低,銀行儲蓄持續外流,這逼迫銀行尋求理財產品以穩住銀行利潤基礎。

那些容易拿到信貸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也在某種意義上成了資金的「二道販子」。他們拿到信貸之後,並不用於產業的升級換代,而是購買理財類產品。而對於資金充足的民間投資人來說,相比把錢存入銀行,他們更樂於把資金投入非正規渠道,借給那些資金拮据的私營企業,每年收取20%至30%的利息。

在上述多重背景下,以銀信合作(銀行與信託公司共同開發的金融產品)為代表的影子銀行得以迅速發展。

正因如此,市場對影子銀行的評價其實絕非純粹負面。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在最近一個論壇上,便試圖為影子銀行正名,稱影子銀行符合中國實體經濟發展需求,是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

甚至,在投中集團高級分析師馮坡看來,影子銀行正是為彌補近年中國巨大的社會融資缺口的需要而產生的:一方面,房地產、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等資金需求量大,四萬億投資後所形成的大量企業項目滾動形成再融資需求;另一方面,資金供應上,傳統銀行信貸又受到資本充足率、信貸額度以及貸存比考核等監管約束。

根據他的分析,中國銀行信貸年均供應僅約9萬億元,股票債券等年均融資量不到1.9萬億元,存在約2.5萬億~3.5萬億元以上融資缺口。「這需要影子銀行來彌補,並按年均約3萬億~5萬億元的增長速度累積規模」。

中國社科院研究報告也認為,影子銀行的產生與成長有其合理性——既有助於提高金融體系的儲蓄投資轉化能力與資源配置效率,也能夠為各類型企業提供必要的流動性緩衝,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宏觀調控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生產經營的負面衝擊。

但對悲觀者而言,影子銀行絕對是一個隱患,或將引發一場中國式次貸危機。中國銀行一位市場負責人士告訴《鳳凰周刊》記者,影子銀行的貸款資金流向、貸款方和質押資產質量都不透明,這意味著用於示警的傳統信號將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看不見的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他說。

風險或瞬間發作

招商證券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中國影子銀行的構成中,銀行承兌匯票佔30%,民間借貸佔23%,委託貸款和融資類信託產品佔31%。剩下16%,由同業代付、融資租賃、典當、小貸公司、創投基金等機構貢獻。

前述中行人士估計,銀行僅佔中國融資總額的一半,其餘部分來自各種信託公司、金融公司、租賃公司和地下銀行。「它們要麼受到的監管不如銀行那麼嚴格,要麼受到互相衝突的監管機構的監管,要麼根本不受監管。」

根據惠譽中國金融信用機構評級負責人朱夏蓮的分析,中國成千上萬的銀行以外貸款機構未受監管,而其向企業和政府提供的貸款卻越來越多,這正在助長中國的金融系統風險。

目前信託公司已成為傳統銀行體系外最主要的影子銀行實體。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內地65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7.47萬億元,是2008年的5.73倍。至此,在信託概念還遠未被公眾熟知的短短數年後,中國信託業資產規模已然超越保險業,坐上金融業第二把交椅。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發售的規模也在高歌猛進,這是影子銀行最重要的正規銀行表外放貸活動。僅2012年,商業銀行針對個人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就高達28239款,較2011年上漲25.84%,而發行規模更是達到24.71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45.44%,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繼續創下歷史新高。

3至6個月理財產品一般能夠提供4%至5%的年收益率,高於普通存款3.25%的年利率。鑒於理財產品是「有保障的」,理財產品購買者很少會仔細研究這些產品以何種資產做支撐。但一些分析師認為,大多數理財產品期限不足一年,有些僅為數周或數天,一旦出現資金周轉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借新償舊」。一旦遭遇資金鏈斷裂,這種擊鼓傳花的遊戲也將被迫終止,因而被稱為「大型龐氏騙局的武器」。

2012年,內地房地產企業獲得銀行貸款佔比降到10%左右,自籌資金則佔50%以上。業界人士分析,通過影子銀行體系融集的資金,大多流向了國內房地產市場及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其他行業根本無法消化影子銀行如此高利率的資金。」

這不是危言聳聽。根據瑞穗證券亞洲公司的研究報告,中國式影子銀行業務的資金提供方所獲年息大都在10%左右。更有信託貸款利率在20%左右,遠高於一年期銀行貸款6.15%的基準利率。2012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利潤率僅為4.67%,工業企業利潤2012年三季度才首度由負轉正;對比動輒10%以上的利息,實體經濟根本承受不了這樣高的資金成本。

也就是說,只要房價繼續上漲,房地產暴利能持續,影子銀行的融資風險,就暫時不會暴露出來。目前,國內房地產開發商及地方政府無視宏觀調控,仍在藉助「城鎮化」的概念炒高各地房價,讓遊戲繼續下去。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易憲容認為,一旦預期改變,「市場情緒急轉直下,影子銀行的風險會在瞬間發作」。

宜疏不宜堵

隨著影子銀行規模的持續擴張,以及樓市的高壓調控、地方財政收入增速的下降,影子銀行及相應的風險愈發引人關注,監管部門對各種形式影子銀行的監管也明顯加碼。

今年年初,銀監會召開中小銀行監管工作會議,影子銀行被置於銀行業改革與監管熱點問題首位;3月下旬,銀監會發布「8號文」《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和投資動向等進行細化監管,被認為是近年來劍指影子銀行的最大監管動作。

「8號文」釋放出了監管層強烈的監督意願。有業界人士評價,此舉意味著政策制定者已達成共識,即銀行體系外的信貸流動是健康的,前提是它們受到監督。

「對影子銀行的風險宜疏不宜堵,不能因為存在風險就限制甚至扼殺影子銀行的發展。」中國社科院《報告》對影子銀行風險開出藥方,建議監管層釐清影子銀行體系參與方的權責關係,降低影子銀行體系存在的激勵,作為防範風險的手段之一。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建議,在對以影子銀行體系發展為主要內容的金融創新予以肯定的基礎之上,對原有的監管缺失進行完善和調整。還有專家提醒,要重點關注與影子銀行有著密切聯繫的銀行業務,特別是一些風險較高的表外業務,如客戶的對外委託貸款等,同時還要特別關注中小銀行對地方融資平台的信貸風險。「這些領域有許多影子銀行產品,一旦出了問題,銀行的平台貸款也難以獨善其身。」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要最大限度降低影子銀行風險的一種方法,就得進一步放鬆對銀行業的監管。因為刺激影子銀行體系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正是中國對銀行業的嚴格管控。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人士稱,中國影子銀行跟兩個因素有關係:一是政策限制,不允許地方政府、房地產公司發債,迫使他們只能走信託這條路;二是存貸款利率管制,利率沒有市場化。

由於利率市場化改革延宕多年,中國的資金配置能力目前仍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這種情況下,事實上很難讓政府真正放棄對資金的嚴格管控,最可能的後果是,中國政府越是想保持其對信貸的控制,就越有可能將貸款推向影子銀行業。

目前,越來越多的錢從銀行存款賬戶「搬家」到理財產品,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逃避利率監管的一種方式。前述中行人士表示,「如果不放開利率管制,就會推動更多資金轉入地下」。

歸根結底,影子銀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融資受阻,如果不能解決這個根本問題,監管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前述中行市場負責人士認為,要真正解決影子銀行風險,需在增加信息透明度和強化監管的基礎上,用更多規範的創新型組織和產品替代現有影子銀行的功能,為實體經濟輸送「血液」。

「原則上要鼓勵創新,但必須對金融產品進行嚴格甚至是苛刻的監管。」他說,不論是銀行、信託公司還是證券公司,「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但如果開發金融創新產品,還只是圍著金融泡沫打轉,遲早會出大問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