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disasterartist.jpg

 

上映日期:2018年01月19日

导演:詹姆斯・法兰柯(James Franco)

演员:詹姆斯・法兰柯(James Franco) 戴夫・法兰柯(Dave Franco)

片长:103分钟

评比:★★☆(2.5/5)

5★经典  4★不可不看  3★值得一看  2★聊胜于无  1★让人作恶  


我还记得当时去电影院观看《台北物语》的体验:不断出现突如其来的支线剧情让人烦躁;不耐烦演员刻意造作的演技;角色口中吐出时而说教,时而毫无逻辑的对白,不断的替这股不耐烦添火加柴——直到最后那场高潮的「G8高峰会」——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股火焰点燃了内心某种情绪的引信,绽放成一波又一波的璀璨烟火,释放了拼命压抑才不至于夺门而出的愤怒和不耐。全场观众都感受到这股神奇的魔力,情绪奔放者大吼之,内敛如我也忍不住跟著鼓掌叫好。全场观众共同经验到这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具象化成咆哮、拍掌、丢爆米花等身体反应,这就是「靠片」(Cult Film)的魔力。你没办法明确说明什么是靠片,但是当你和一群观众坐在电影院里,你会很清楚的知道,这样的一部片就是一部「靠片」。

 

《房间》(The Room)是美国靠片中最为传奇的一部,不只是电影里让人费解的剧情(不同于尢杜洛斯基因为复杂而难以理解,《房间》是简单,但是缺乏该有资讯的零碎让人摸不著头绪,例如女主角母亲得了癌症,却从未根据这个事件有任何后续发展),导演(同时也是主角和制片)汤米・维索(Tommy Wiseau)的神秘过去也是造就这部电影话题不断的原因之一。电影《大灾难家》讲述的就是汤米・维索拍摄《房间》的传奇过程。

 

饰演主角的詹姆斯・法兰柯(James Franco)和汤米・维索之间有著许多共同点:他们俩人同样担纲影片主角,同时身兼导演和制作人。他们也同样在没有任何背景,不被众人看好之下只身闯荡好莱坞而闯出一番名堂。法兰柯父母都不是影剧圈人士(母亲是作家,父亲是名商人),身为高材生的他当时毅然决然离开就学中的UCLA,靠著在麦当劳打工维生,不断试镜演出只为了一圆演员梦。这和汤米・维索在车祸后放弃他神秘的大事业全心全意投入演艺圈有著相似的背景。

 

汤米・维索自承受到也叫做詹姆斯的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启发,同样的法兰柯出道以来就是以长相酷似迪恩闻名。让法兰柯声名大噪的正是迪恩的电视电影传记《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2001)。汤米奇特的美学品味以及和演员葛雷・塞斯特罗(Greg Sestero)的兄弟情谊,也可以在法兰柯和塞斯・罗根(Seth Rogen)合作拍摄的恶搞电影(《菠萝快递》、《名嘴出任务》、《肠肠搞轰趴》等)中看到相似的「兄弟本色」(bromance)。

 

汤米・维索曾经说过,詹姆斯・法兰柯是拍摄他传记的不二人选。两人的气质相合,造就了《大灾难家》不俗的口碑,也顺利让法兰柯夺下一座金球奖喜剧类的最佳演员奖。

 

《大灾难家》的故事并不复杂:葛雷是个有著演员梦却又缺乏勇气的模特儿,直到遇见了特立独行的汤米。两人来到洛杉矶却饱经失败,于是他们决定放手一博,拍摄一部他们自己的电影《房间》,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是典型好莱坞最爱的美国梦的故事,可惜的是,身为导演的法兰柯并没有赋予《大灾难家》更多的意义。看完《大灾难家》或是看完《房间》也罢,作为观众都会想知道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想法让汤米这么坚持用这样的方式拍摄一部烂片?」难道满口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读过莎士比亚,喜欢詹姆士・迪恩而不是热爱约翰・华特(John Water)、罗杰・柯曼(Roger  Corman),读Pulp Fiction的汤米无法分辨什么是好作品与坏作品(区分好作品与普通作品则相对不容易)吗?为什么汤米会跳过业界标准程序选择买下所有器材,同时用35厘米底片和数位HD拍摄?为什么汤米宁可砸大钱搭设一个和街景一模一样的布景也不选择实景拍摄?汤米为什么会这么有钱?他到底来自何方?年纪多大?又为什么这么重视和葛雷的友谊?

 

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在《灾难艺术家》里看不到导演尝试提出任何观点,反而让角色不断像录音机,复诵著「梦想」、「热情」这些空洞又贫乏的语言来回答这些质问。当然,《大灾难家》还是一部娱乐性十足的电影,应该这么说,汤米・维索拍摄《房间》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笑点,光是重演这些片段就足够换来九十分钟的欢乐(我相信观看《房间》的幕后花絮也有一样的效果)。在电影结束之际,法兰柯甚至将原版本的《房间》和重拍的版本摆在一起同时放映。不禁让人怀疑,法兰柯拍摄《大灾难家》可能只是想用几千万美金一圆Cosplay汤米・维索的梦想而已。

 

法兰柯是个演艺触角极广的演员,他既能在《自由大道》(Milk,2008)、《127小时》、《嚎叫》(Howl,2010)等严肃作品中展现演技,也能在《蜘蛛人》、《猩球崛起》等商业大片中让人印象深刻。在这两者之外,法兰柯和塞斯・罗根合作的无脑恶搞喜剧也有著独树一格的幽默。金球奖的加持和影展的奖项让《大灾难家》戴上一顶该被认真讨论的冠冕,但我认为《大灾难家》在光谱上应该和《菠萝快递》、《大明星世界末日》这些展现法兰柯和罗根兄弟情谊的笑闹电影摆在一块。电影里男二马克如果不是个金发帅哥,那么塞斯・罗根肯定不只是扮演场记一角,而是演出马克的当然人选。即便如此,罗根在里头随口吐槽的只字片语仍然亮点十足,甚至是我认为《大灾难家》里最精彩的笑点。

 


一头湿答答的油腻长发、怪异的口音、宽大的西装和口袋塞满杂物的长裤,法兰柯在《大灾难家》里「模仿」汤米・维索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什么是表演?什么是演技?电影的开场,葛雷被汤米在表演课上即兴演出《欲望街车》的桥段给深深打动,但是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包括老师却被舞台上发疯的爬梯打滚,口中喊著剧中经典台词「Stella!」的汤米给吓得不知所措。我们很难评估抽象概念,因此我们总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回答这个困难的问题。我们可能会听到谁谁谁生吃马肉、谁谁谁练出几磅肌肉、谁谁谁又减去多少脂肪,甚至是某个外型姣好的演员把自己变成了秃头大叔或是扮成丑女,或是为了揣摩角色到处干尽蠢事。演技似乎变成了特技,表演只剩下皮相的模仿。在笑声之后,观众到底更认识汤米和他那部充满热情的传奇之作,还是只留下「怪咖」的浅薄印象?

 

嘲笑很容易,同理很困难。每年有无数渴望成名的人拍出无数的烂片,大多都尘封进某处再也不见天日,为什么独独只有少数如汤米・维索和他的《房间》荣登靠片殿堂,成为世界各地粉丝崇拜的经典?

 

提姆・波顿(Tim Burton)在《艾德・伍德》(Ed Wood,1994)里展现出对「宇宙烂片王」的高度敬意。除了笑声之外,汤米・维索在《大灾难家》里值得更多的敬意。

 

后记:有关于汤米・维索神秘的生平,纪录片导演Rick Harper拍摄了一部名为《满是汤匙的房间》(Room Full of Spoons ,2016),片名取材自《房间》莫名出现的汤匙照片摆饰。拍摄之初得到主角本人的授权同意,但是随著导演深入汤米的生平之后(可能是波兰移民以及从事成衣和房地产买卖等),遭到控告。该纪录片除了在2016年少数场合放映外,就因诉讼而被禁止公开发行,一直到2017年中才得到解禁。关于汤米・维索的传奇,也许在这部纪录片里能略窥一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