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4月13日訊 (記者 廖培煌 通訊員 陳宏祥)她是“街友”們眼中的好朋友,能說上掏心窩的話;她是29個孤殘兒童的好媽媽,她用陽光般透亮的母愛,溫暖孩子們的心扉。

  她是南安市社會福利中心(包括南安市兒童福利院和南安市救助站)負責人李惠瓊。11年來,她在流浪漢和孤殘兒童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默默地履行好朋友和好媽媽的職責。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民政部聯合評選“全國民政系統勞動模範”,李惠瓊是泉州市唯一榮獲此項榮譽的人。

  李惠瓊(左)在街頭搜尋流浪人員,勸導他們進救助站接受救助。(南安市社會福利中心 供圖)

  “街友”值得信賴的好朋友

  從酷暑到寒冬,從車站到工地,從繁華街道到人跡罕至的橋洞,李惠瓊的身影常常出現,和工作人員一起搜救流浪人員。她還適時策劃和組織社工、志願者,開展“夏日送清涼”“暖冬行動”“接流浪孩子回家”等專項活動。

  2017年冬天,南安遭遇50年一遇的嚴寒,爲讓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安全過冬,李惠瓊白天黑夜連軸轉地走街串巷。一天晚上,在美林大橋橋洞,她發現一名年約七旬的阿婆躺在冰冷的地上,就勸導她進站避寒。回到救助站後,李惠瓊發現阿婆腿腳不方便,便幫她洗澡,爲她煮上熱騰騰的雞蛋麪線。第二天,李惠瓊通過各種渠道幫忙打聽阿婆的家人,幾經輾轉聯繫到老人在福建打工的兒子。

  長期在南安乞討的江西人老巫,怎麼也忘不了李惠瓊的好:冬天送來禦寒衣服、被褥,夏天送來食物、飲料、礦泉水、藿香正氣水等,颱風暴雨天,李惠瓊和工作人員還會特地跑到他常蹲點的新華路,勸他暫時進站躲避。幾個不願進站的流浪人員,不僅在檔案中,在她的腦中更是掛上號。李惠瓊於他們而言,更是值得信賴的好朋友。

  南安市救助站自2008年10月創建以來,在李惠瓊的帶領下,共救助7000餘人次,幫助16人成功尋親,護送46人回家,爲9名查無戶籍的“三無”人員採集DNA辦理戶籍、醫保、殘疾證,申請特困戶。

  29個孤殘兒童的“好媽媽”

  李惠瓊的兒子在上高中,學業繁忙,平日裏兒子的生活大多是丈夫負責照顧,李惠瓊自覺不是個稱職的媽媽。但在南安市社會福利中心29個孩子的眼中,李惠瓊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這裏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們可愛的一面。”李惠瓊向記者介紹每一個孩子的來歷。

  8歲的小花(化名)剛出生時,臍帶還沒有剪掉,就被人放到購物袋裏,用鞋帶綁住,遺棄在水溝裏,被雨淋了一天一夜,搶救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活下來,但其腦癱,長大後難以自控,有時會摳抓牀的木屑、牆壁的灰土來喫。

  2008年就被送到福利中心的小南(化名)也是腦癱兒。記者在外面採訪時,房間裏的小南突然發作,大嚷大叫,身體繃直,李惠瓊快步跑過去,雙手輕輕地撫摸小南,很快,小南就安靜了下來。

  很多時候,當班的3個保育員忙得團團轉,李惠瓊都要騰出手來幫忙。“腦癱分硬癱和軟癱,硬癱的很多會不自覺繃肢體,情緒激動,這時候要輕柔撫摸按摩。”

  “29個孩子,除了不會說話的,每個人都喊她媽媽。”阿姨李莉麗說,李惠瓊把每個孩子都放在心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們與她的感情都很深。

  這29個孩子,多數存在智力、肢體殘障。爲了讓孩子們有陽光健康的心態,在李惠瓊的堅持下,他們大部分被送到正常學校,在自然正常的環境中成長。

  用更多的愛 溫暖孤殘兒童

  上午11點多,孩子們陸續放學回到福利中心,六七個孩子圍住李惠瓊喊“媽媽,媽媽……”李惠瓊兩隻手不夠拉,“媽媽,我數學考了97分。”8歲的小國(化名)嘴巴嘟起來,一臉的驕傲。“我考的比他好呢,99分!”小娜(化名)不屑於小國的自誇。“好好好,快去洗手喫飯!”李惠瓊慈愛地撫摸着孩子們的小腦袋。

  12點10分,草草在食堂扒了幾口飯後,李惠瓊來到二樓的教室,和福利中心的陳老師,一起輔導上小學的孩子。“幾個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一個問題有時要重複教上一二十遍。完了,他又會說‘媽媽我還是聽不懂’。”李惠瓊說,那時只能苦笑了之,但是孩子們每弄懂做對一道題目,李惠瓊都開心得不得了。

  多數時候,她晚上回家喫個飯就要再回到中心,輔導督促孩子們做作業。“六一”兒童節快到了,做完功課,她還得幫忙排練舞蹈節目。李惠瓊想讓每一個孩子都上臺表演,“就是要讓孩子感覺到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

  李惠瓊用愛澆灌着這些不那麼鮮豔的花朵,她希望更多的孩子朝着正常人的方向前進。在過去的7年裏,南安市社會福利中心有14名孤殘兒童被國內外家庭撫養,成功迴歸社會大家庭。

  這次獲得“全國民政系統勞動模範”,李惠瓊並沒有沾沾自喜。她說,這些工作從來不是單獨一個人就能做好的。正是因爲有大家的齊心協力,有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他們才能照顧好孤殘兒童和幫助更多的流浪乞討人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