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樣的描述句式描寫京劇


京劇是集中國戲曲之大成


京劇是戲曲界的小xio生呀~


京劇是崑曲之孫,崑曲之徒,是中國戲曲之一。

開個玩笑。

大概說是百戲之首也是沒問題的吧。


抄襲之王,雖然我喜歡京劇,但是它確實是東挪點,西借點最後融合一起的。當然後續自己也發展了不少


謝邀。

百戲之師可以理解,其他的客觀來講,有些言過其實,當然,這是很多粉絲吹捧。

京劇可以說是集當時大部分劇種優點的這麼一個劇種,當然從崑曲中吸取的養分是非常多的,所以,京劇是中國戲曲集大成者。


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你得自己去聽自己去感受啊,百戲之祖也好百戲之師也好,都是別人給的稱號,你如果感受不到他的魅力,那他對你來說狗屁不如,京劇也是一樣,集大成者也好國粹也好,不能感受到魅力,也是狗屁不如


一直覺得個別人把崑曲「百戲之師」的尊稱用爛了。至於「中國戲曲之母」的提法,真是給自己臉上貼金貼過頭了……

明代南戲四大聲腔裏,崑山腔是最晚成熟的。明人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書的《南詞敘錄》中點評四大聲腔說:「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於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稱餘姚腔者。出於會稽,常、潤、池、太、揚、徐用之;稱海鹽腔者,嘉、湖、溫、臺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吳中。"所以某些人把崑曲稱作「中國戲曲之母」,是準備把其他三大聲腔置於何地?

當然了,餘姚腔、海鹽腔今天已很少有痕跡可考了,可弋陽腔的後代——各地高腔可強大著呢!高腔和崑曲同為南北曲大樹上開的兩朵花,二者從明至清,又由民國至共和國,上至明清宮廷,下至鄉村草臺,一路相伴始終。即便是在崑曲最全盛的時代,北京高腔同樣取得了宮廷雅部的合法地位,各地高腔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受歡迎程度也絲毫不亞於崑曲。所以按照「中國戲曲之母」的邏輯,歷史比崑曲更早的各地高腔豈不是要叫做「中國戲曲之姨媽」?

更別提傀儡戲(過去人戲藝人尊稱傀儡戲藝人為「大師兄」)、元雜劇(崑曲自身從元雜劇中吸收了不少養分,包括南曲的宮調系統、《單刀會》等摺子戲)了。要按照「中國戲曲之母」的邏輯,傀儡戲豈不是要叫做「中國戲曲之大舅」,元雜劇叫做「中國戲曲之外婆」?

就連板腔體,歷史都未必比崑曲晚,秦腔首見文字記載是明朝萬曆年間(1572~1620),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孕育發展的時間段。要不,秦腔也可以封一個「中國戲曲之表舅」?

把崑曲尊稱為「百戲之師」是歷史事實,包括京劇在內的很多劇種都向崑曲中吸收了很多營養,這是老藝人都承認的。說崑曲是「百戲之祖」,至少各地高腔老藝人不會承認的。說崑曲是「中國戲曲之母」,關漢卿的棺材板都蓋不住,你以為老關寫的元雜劇是什麼?外國戲曲嗎?


就仿寫句子都得問知乎了?


北京地方戲,手動狗個頭。


崑曲最多是百戲之師,百戲之祖就是扯淡。高腔還在,柳子戲還在,福建莆仙梨園還有留存,誰是誰的祖宗還不一定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