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妍2歲多的一天,和她的好朋友一起在公園玩玩具,旁邊突然來了個小男孩,二話不說,就把其中一個玩具奪了過去。

我問女兒願不願意和這個小男孩一起玩,她搖了搖頭,便就去問那個小男孩要玩具了。

但是那個小男孩就是不撒手,還大哭了起來。

妍妍無奈向我求助,我就去跟小男孩商量,希望她能把玩具還回來,但怎麼也說不通。

這時,就看孩子奶奶用力掰開小男孩的手,奪過玩具就扔了過來,然後帶着憤憤不滿的眼神離開了。

當時我真的覺得挺尷尬的,在那個孩子奶奶眼裏,肯定會是覺得我都不懂要教孩子要分享。

我沒有強迫妍妍去分享,是因爲我明白,若想要孩子學會分享,就要先允許他自私。

就像我們總是說,心中有愛,才能去分享愛。

同樣的道理,能夠安心擁有的孩子,纔會願意去分享。

1、不願意分享真的就是自私嗎?

瑞士蘇黎世大學恩斯特·費爾曾經找了229名3至8歲的孩子,做了三輪糖果考驗。

第一輪實驗中,每名孩子獲得一份糖果並需做出選擇,把一份糖果全部留給自己還是平分給另一名孩子。

第二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三份糖果,繼而選擇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個孩子、自己留一份,還是與另一個孩子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兩份糖果,選擇全部留給自己還是與他人各得一份。

實驗結果發現,7到8歲的孩子更願意與人分享,而3~6歲的孩子利己傾向非常明顯。

由此,費爾認爲,一個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懂得分享的,人在幼年時期通常都很自私,直到七八歲才懂得與人分享。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幼年時期的“自私”,是他們成長的需要。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構建的過程。

在這個構建的過程中,最初孩子是通過佔有屬於自己的物品來區分自己和他人。

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很喜歡說“我的”,什麼都是“我的”,而不願意和別人分享。

但這跟我們大人觀念裏的“自私”是不一樣的,確切地說,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此時,他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和這個世界混沌一體了。

當一個孩子佔有了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且能夠自由支配時,他才能感覺到“我”的存在。

所以,孩子在幼年時期纔會顯得那麼“自私”,因爲他在尋找自我。

這一階段若能順利通過,孩子便會逐漸懂得待人接物的邊界,他會懂得保護自己的利益,也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

因此,在幼年時期,允許孩子“自私”比讓他學會分享更重要。

因爲這是孩子構建自我的開端,也是他日後學會主動分享的心理基礎。

2、切勿強迫孩子“分享”

《超能幼稚園》有一期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

在孩子登頂後,餓壞了的雲飛面對最後一塊餅,當老師說不夠時,雲飛急切地想先要一塊,不惜哭鬧也要得到。

俞灝明覺得雲飛太自私,當講道理行不通時,他開始強迫雲飛分享。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就像俞灝明這樣,說教不成時,就會強迫孩子“分享”。

你以爲自己是在教孩子學習好品質,卻不知道,這樣的方式,帶給孩子的卻是難以彌補的傷害。

知乎上有人問:

做客孩子臨走時帶走幾隻玩具,我的孩子抗拒一直哭怎麼辦?

答主霖默說:

小時候,只要有小朋友喜歡她的東西,不管是什麼,媽媽都會送給他們,一旦自己表現出不滿,就會被媽媽訓斥小氣、自私。

漸漸地,我覺得一切看似都屬於我,其實都不屬於我。

我擁有的一切,誰都可以來參與分配。

所有的人或事,只能陪我一陣子,而不是一輩子。

後來,讀書時拿了獎學金,輔導員說要把名額讓給家庭困難的同學,我說好。

幾年前買了房,後來漲價,媽媽說舅舅家困難,讓我原價賣給他們,我說好。

表弟畢業了沒工作,找我借車跑滴滴,說我反正就上下班代個步,我說好。

男朋友的前女友希望我把男朋友讓出來,說他們在一起不容易,而我和他一起不過才幾個月,割捨起來更容易,我說好。

好心疼這個姑娘。

我很贊同北京師範大學錢志亮老師的觀點,他認爲:

分享的本質在於自願和愉快。

家長強迫孩子分享,他感受不到分享的快樂,而是被剝奪的不快,被強迫地犧牲自我需求,孩子會對“分享”這一行爲產生誤解。

就像答主霖默,她只懂得付出,卻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

這纔不是什麼分享,不過是委曲求全。

3、家長應該如何做?

不強迫孩子分享,並不是說不能分享。

分享是一個很好的品質,願意分享的孩子,在社會交往中也會更順利。

但我們在培養孩子分享的品質時,卻不能本末倒置,只關注“分享”這一結果,而忽視了過程。

對孩子來說,讓他們學會分享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尊重他們的前提下,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來引導他們體會分享帶來的快樂。

作爲父母,我們可以這樣做:

▎大人給孩子做好榜樣

從妍妍會走路開始,每次吃一些零食時,我都會領着她給爺爺奶奶送過去。

有時候,我買了他爸爸喜歡吃的東西,就會等着他爸爸回來再一起吃。

看得多了,漸漸地,她也會模仿着這樣去做。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範例,要想養出懂得分享的孩子,父母就要做好榜樣。

▎表揚孩子的分享行爲

每次,當妍妍主動帶別的小朋友玩她的玩具,或者把自己喜歡的食物分享給別的孩子或者家人時,我都會及時表揚她:

“你懂得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做的真棒!”

當孩子從分享的行爲中感到了快樂,又從你這裏得到了讚揚,就會更加強化他的分享行爲,他也就會做的越來越好。

▎先滿足孩子的佔有慾

妍妍很喜歡吃奶片,有一次,我們出門剛好遇到鄰居家小姐姐。

我就讓妍妍給小姐姐送一個奶片,平常她都是很快就送過去,那天就不願意。

我正納悶着,才發現她自己手上沒有,我趕緊給她一個,她於是歡歡喜喜地拿着另一個奶片給小姐姐送去了。

空杯是倒不出水的。

孩子自己得到了滿足,才能去關愛別人。

分享應該是一種權利,請交由孩子自己做主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