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品牌之評嘉陵600軍用摩托及技戰術應用。回顧解放軍摩托載具裝備史。

自上世紀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摩托車開始在中國民用市場普及,由此連帶著摩託運動的蓬勃發展。但是,法制的不健全以及安全意識的薄弱,導致最早一批「玩家」幾乎都死於非命。但是在軍用方面,摩托車(含3邊貨斗)一直是解放軍裝備序列中的重點。尤其是在1980年代之前,摩托車作為我軍輕型越野車的補充,充當著機要通訊、戰地指揮、火力偵察、武裝巡邏等技戰術載具角色。2000年後,隨著老一代的長(湘)江750系列邊3輪摩托車的退役,出現了研發與裝備摩托載具的真空斷檔期。2004年,已經改制20餘年具備研發、設計和生產大排量摩托車實力的嘉陵廠(原國營四五一軍工廠),開始為解放軍研發排量600毫升的軍用摩托車。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摩托車的發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哈雷摩托已經成為獨立的一種交通工具。其靈活的機動性、燃油消耗經濟性、適中的性價比,被包括日軍在內的多國軍方所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參戰國使用的全新戰術以及與之匹及的新裝備,使得日軍大本營在裝甲車輛(含坦克)、機械運輸載具、火炮、步槍、飛機以及軍艦等技術兵器的研發走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此時汽車發動機、傳動組件、和車橋技術遠沒有今天甚至二戰時期發展的迅速,為了滿足偵查、通信、快速部署等戰術要求,英、法、奧、德、俄甚至美軍都大量的裝備摩托車,來滿足騎兵作戰範圍與機動速度的不足。至1913年8月,日軍情報部門已經獲取不下數千份歐洲各國軍隊使用摩托車作為偵查、巡邏載具的情報。1914年,日軍大本營決定引進美、英等國不同型號的摩托車進行技術驗證、戰術整合等為期2個月的試驗。這期間,日軍大本營認為哈雷系列摩托具有動力儲備充足,運行平穩,使用環境要求低(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海道),成本預算可接受。

2、抗日戰爭中日軍裝備「97陸王」摩托:

1923年,日本光東貿易公司在日軍大本營的授意下,成為繼日本汽車公司第2家哈雷摩托的貿易商。而東光公司的最大買主則是日本陸軍軍部。在1923年之前,出口日本的哈雷摩托並不能滿足日軍購買需求。日本汽車公司雖然將銷售量的60%分配給陸軍,但是因為與美國哈雷公司簽署的貿易協定,導致日軍不能隨心所欲的通過民間貿易,裝備排量為1000ml高功率版邊三輪摩托。而此時日本關東軍已經躍躍欲試將控制區域,由哈爾濱擴大至整個中國東三省。因遂行全面佔領東北三省的關東軍,仍以馬匹為主要機動載具,日軍大本營急需運輸卡車、小型指揮車和成本低廉可快速部署的摩托車。即便是兩家貿易公司為日軍提供哈雷摩托,仍然難以滿足關東軍的需求。在此大環境下,日軍決定通過民間公司生產哈雷摩托為日軍批量供應。

從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97陸王」就成為日軍的「鐵蹄」。至此,「陸王」系列摩托成為日軍侵華戰爭的罪惡之源!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利用繳獲日軍的三菱97式坦克、豐田KB系列和日產達特桑80式卡車以及「97陸王」摩托,組建了裝甲兵部隊。首次擁有步坦協同、摩托機動的全新戰術。

3、二戰期間的寶馬R75摩托:

前、後、邊三獨立座椅,傳動軸,具備倒檔,備胎後掛等特徵,一直延續至1980年代的中國長江750邊三輪摩托車上。1940年到1944年, 寶馬共生產了1.8萬輛R75型摩托, 被用於德軍各個作戰部隊, 尤其在條件惡劣的北非和蘇德戰場。

在日本投降之前的歐洲戰場,德國防軍和黨衛軍大量裝備了寶馬R75邊三輪摩托。這種大排量(759ml)傳動軸驅動,較日軍「97陸王」更重一個級別的邊三輪摩托車,比「虎王」坦克更可靠耐用。

甚至在二戰爆發前,斯大林看中了德軍裝備的寶馬R71摩托,并力圖通過正規渠道引進並國產化(此前已經有引進德軍1、2號坦克技術改造T系列坦克的先例)。但是隨之而來的閃擊波蘭並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軍偷運了5台R72系列摩托,交由烏拉爾廠逆向仿製。最終烏拉爾版「伊萬斯基機」M-72邊三輪摩托進入蘇軍服役。如上圖所示,在二戰重演真人秀中,蘇軍步兵駕駛,M-72三輪摩托、架著MG32機槍並搭乘偵察兵的形象極為真實。

4、建國後長江750邊三輪摩托進入解放軍服役:

至1949年建國以後,在經歷了1950年爆發的偉大抗美援朝戰爭後,我軍裝備開始全面轉入正規化、制式化、機械化建設。通過蘇聯烏拉爾廠獲得了一條M-72生產線後,國產的長江CJ750系列摩托車誕生於1957年12月,這是中國第一台自產的摩托車。在隨後的30年中,長江750以及眾多不同版本的「750侉子」,已經成為與CA-30A大解放、BJ-212相持名的明星車型。

從1957年長江750開始生產至1980年代中期,這款純軍用裝備逐步轉入民用市場。幾乎沒有任何「民用化」的改進,更是被那個時代「有錢有閑」的小青年視為「拍婆子」的利器。

斗轉星移,在1990年代「長江750」或者說是「750」、「侉子」,都被看做是中國百姓第一輪買車之前的鋪墊。此時的中國已經改革開放10餘年,經濟快速發展同時,軍隊建設則不得不減緩。解放軍仍然使用著40年前的BJ-212等車型。雖然北汽與克萊斯勒合作生產的切諾基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但與之前擁有近40萬台BJ-212系列的保有量相比,只能裝備到團級。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用摩託運動也被社會關注。中國眾多兵工廠和民營企業,開始加入到製造摩托車的行業中。

5:嘉陵CJ50摩托:

其實,在1979年嘉陵廠就生產出第一輛嘉陵CJ50型摩托車。因為濃厚的軍工企業背景,在「改開」初期利用自身過硬的技術研發和加工能力,嘗試與眾多外國公司合作生產摩托。先與南斯拉夫的托馬斯公司洽談合作意向,但被要求只能通過進口這家公司的動力總成,且不能進入其固有的西歐、南美以及部分非洲市場。除了巨額技術轉讓費外,還要另外支付1.5%的技術提成費等(美元結算);晚些時候與日本本田接觸談判時,日方提出幫助建一條20萬輛車生產線需付5000萬美元,建成後20%的關鍵件(發動機、變速器、燃油泵)還要從日本進口。

隨後,嘉陵廠從1979年4月20日開始,率先組建了摩托車研究所,6月底完成對購買的本田樣車解體測繪工作,到9月2日解決試製樣機所需金屬材料。在一無技術資料圖紙,二無專用設備,三無原材料的情況下,僅用四個半月的時間完成逆向仿製工作。1979年9月,嘉陵第一輛「爭氣車」組裝成功,並在1980年2月上市並熱銷。

6、嘉陵600系列軍用摩托車:

2000年後,全軍的長江750系列邊三輪摩托車逐步退出現役。而我軍邊防部隊、以及某些承擔特殊任務的作戰單位對於機動靈活、輕便駕駛的摩托載具仍然有著較大需求。原本就是軍工單位的嘉陵廠,毫無旁貸的承擔起研發全新軍用摩托系列載具的重任。2004年,嘉陵廠通過引進與自主研發,獲得生產600ml排量發動機的實力。2006年,嘉陵JH600系列(AB型)摩托車完成了廠家測試。2007年10月,JH600BJ型邊三輪摩託交付解放軍使用。

以下為JH600BJ型邊三輪摩托具體參數:

發動機型式:水冷/四衝程/單缸/四氣門 /SOHC

排氣量:589.9mL

缸徑×行程:94×85(mm)

最大功率:30kW(6000r/min)

啟動方式:電啟動

傳動系統:濕式多片自動離合器/4前速變速/鏈條傳動

冷卻方式:強制水冷(組成:水泵、散熱器、風扇等)

供油方式:閉環電噴系統(組成:供油系統、控制系統、參量、操控系統、噴油系統等)

變速器型式:四檔常嚙合

排放指標 達到歐III標準

油箱容積:19L

長×寬×高:2210×860×1330(mm)

軸距:1520mm

自重:159kg

離地高:200(mm)

最小轉彎半徑:4(m)

制動系統:前制動卡鉗匹配300mm制動盤配對向雙活塞;後制動卡鉗匹配單240mm制動盤配對向

單活塞

最高車速:150km/h

起步加速 (0~200m):10(s)

經濟車速油耗 (L/100km) 3.0

上圖是JH600BJ邊三輪摩托正面特寫。整體線條大量採用流線型和弧度相結合,一改以往長江750系列傻、大、粗、厚、重的蘇式風格。因為車型在2006年完成開發,車輛的風格流露出簡單快捷的日系摩托的特徵。

上圖是JH600BJ邊三輪摩托右側(貨斗)特寫。貨斗的流線型設定、前導流板的傾角以及右側車輪輪眉與車身焊接一體成型的特徵,使得JH600BJ成為國產摩托車中國少有的精品。

上圖是JH600BJ型邊三輪摩托後組合燈以及置物架特寫。位於後排置物架下端的碟形組合燈,具備轉向、制動指示功能;組合燈下加裝了一具霧燈;後擋泥板鑲嵌了一隻反光板。

上圖是JH600BJ的前部特寫。左、右前照燈為一體設定,前風擋玻璃通過6條螺栓(表面噴塗車身同色的防腐面漆)固定。

上圖JH600BJ的左前燈特寫,內置反光板、鹵素(H7)燈泡照明,與汽車車用燈泡通用。

上圖是JH600BJ左前轉向燈具(含支架)特寫。因為轉向燈突出與前車架外護板,行駛中容易被異物剮蹭。為此JH600JB的轉向燈,採用「軟」性橡膠材質固定,具備一定形變能力。

上圖是JH600BJ的組合儀錶特寫。經過防水、防塵、密封處理的儀錶由三組區域構成。左側指針式時速表較大,便於駕駛員高速行駛中快速讀取;右側為較小的指針式發動機轉速表;中央的單色顯示屏可顯示時間、總里程、單次行駛里程等參數。圍繞單色顯示屏上下排列著各4組功能指示燈,分別是(上左至上右):左轉向燈、遠近光燈、擋位指示燈和右轉向燈;(下左至右)燃油警告燈、電源指示燈和水溫警告燈。

上圖是JH600BJ的轉向車架、左側握把以及控制組合開關特寫。握把的橡膠貼層有表面突出防滑設定;左右轉向燈開關、電喇叭和遠近光開關用顏色來區分。筆者嘗試著在操縱這些開關,能夠明顯感受到轉向燈開關左右擺動時沒有絲毫的虛位。操縱力矩適中,開關表面防滑塗層手感細膩。

上圖是JH600BJ轉向車架右側握把以及各開關特寫。從上依次向下布置的開關為:紅色電源啟動開關(ACC)、黑色遠近光開關、灰色車輛啟動開關。旋轉右側握把即可加油(替代了汽車的油門踏板)。

右側制動手柄控制前制動系統、左側制動手柄控制驅動輪和貨斗隨動輪制動系統。

上圖是JH600BJ由6條「內六方」螺栓固定的油箱蓋安全鎖特寫。雖然JH600BJ整車由鋼材質構成,但是燃油箱進行了加固處理,具備防火防爆能力。鋁合金的油箱蓋與油箱固定截面也採用全密封處理。

由上圖可見,JH600BJ的發動機底部被管架保護、前端下部加裝了護板。

JH600BJ的發動機由嘉陵自行設計自行生產,排量600ml、直列4缸、16氣門(每缸4氣門)、單頂置凸輪軸設定、全鋁合金材質。因為採用水冷散熱系統,也配備了散熱器、水泵和相關管路。目前多數家用摩托以風冷散熱為主,雖然結構簡單,但是在排量和功率上有所限定,如果功率提升,很容易造成散熱效率降低,導致整車水溫偏高影響壽命和動力輸出。如果加裝水冷散熱系統,將會對加工工藝、動力總成的體積和結構優化上要求較高。

嘉陵廠在設計JH600JB時,為了保證足夠的動力儲備、簡化結構和可靠性,特別在活塞和缸體的加工中引入西門子配套技術。使得活塞更輕便、缸壁更輕薄利於散熱。

上圖是隱藏在油箱前部,兩側護板中央的散熱器。

JH600BJ的排氣管本著降噪通暢為原則設定,在研發之初根據軍方下達的任務書就嚴格設定了,JH600BJ在不同時速以及急加速的整車噪音標準。為的是滿足特種作戰需要對噪音抑制的需求。

前打孔通風(鏤空)制動盤,在保證抗熱衰減、變形前提下,進行減重處理,確保輪上質量處於合理的範圍。有意思的是,為了保證駕駛安全,嘉陵廠為JH600BJ,配置了博士提供的ABS系統(含3輪感測器和液壓閥體)動作頻率為7次/秒(2006年,一汽生產的紅旗轎車(搭載尼桑2.0發動機版,ABS動作頻率為4次/秒)。

JH600BJ使用的3條輪胎規格全部統一為410.18.75P,深花紋越野(兼顧鋪裝路面)用輪胎。「前、後、邊」3條輪胎均可互換。

與上一代長江750系列邊三輪摩托採用傳動軸推進不同的是,JH600BJ的傳動方式為效率更、高更輕便的鏈條傳動。為了保證複雜路況下鏈條的正常使用,特別在後輪飛輪處上下兩端加裝塑料保護外殼。保護殼材質為ABS輕量化的塑料,在滿足防護性能和輕量化上做到了較為滿意的平衡(如果用全鋼材質保護效果更好,但是輪上質量提升,導致傳動效率降低)。

上圖是JH600BJ後驅動輪制動盤、制動卡鉗以及ABS感測器特寫。後輪制動盤雖然小於前輪,但與貨斗的隨動輪一起制動,仍然可以滿足整車設計要求。

備註:通過調節後輪距,使得後驅動輪鏈條漲緊度處於合理範圍內。

JH600BJ的貨斗前置物架與管型車架融為一體,基本上貨斗是通過來自側面1點與底下3點「懸」在管型車架上。前部置物架可以綁定戰鬥人員的背囊,需要的時候可以再前部貨架安裝機槍支架。

貨斗內部地板為具有衝壓出的防滑凸起和「腳蹬」,左側的扶手處理的圓滑,可避免高速駕駛中傷及乘員。

上圖是筆者左手抓住貨斗扶手,雙腳踩在貨斗底部的防滑凸起上的特寫。以筆者身高不足1.73m來比對,JH600BJ的貨斗空間還是很有優勢。在必要時候可以應急搭載第4名乘員或承載更多的輜重。

貨斗的隨動輪與前轉向輪和後驅動輪標準完全一致,通過一條反向自鎖螺母固定,輪轂為鋁合金材質,輕量化與剛性兼顧。

上圖是JH600BJ的後部置物架特寫,後部置物架通過管架提升剛性、向後延伸部分為備胎支架並與貨斗焊接固定。為了提升承載背囊、彈藥甚至簡易擔架的便利性,後置物架左右兩次均有突出的扶手,或用左手扶或用來固定。

備胎固定在貨斗後部,快拆螺栓可用單手拆卸,便於完成單邊駕駛擔任更換隨動輪的我軍駕駛變三路摩托傳統戰術動作。

至此,對於嘉陵JH600BJ邊三輪摩托的介紹完結。因為這是一款2007年服役的摩托載具,在完成軍購合同時,嘉陵廠也在積極開拓民品市場。這款摩托的民用型在市面售價近5萬元,與一台入門A0級別汽車售價相當,可以想像JH600BJ製造成本如何。

從1957年長江750邊三輪摩托車進入我軍服役,發展處出多種配套戰術,並成為邊防部隊以及偵察部隊的重要戰鬥載具。

在1960年代,隨著我軍摩托化建設進入尾聲,在進口GAZ-69系列蘇式輕型越野車同時、自造的北汽BJ-212系列並不能滿足我軍裝備的需求。因此長江750邊三輪摩托車承載了部分武裝偵查、機要通訊等任務載具。上圖是穿著坦克兵制服(帽)的摩托步兵戰鬥小組特寫(貨斗內的「副駕駛」手持53式轉盤機槍)。

1979年開始的對越戰爭初期,長江750邊三輪摩托車與BJ-212輕型越野指揮車成為我軍前線部隊重要交通工具。

1980年代中期,我軍舉行的多次戰術演習,長江750邊三輪摩托仍然是出鏡率較高的載具。

解放軍大量裝備長江750系列(包含其他廠配套的750系列)邊三輪摩托,武裝警察部隊同樣將這個系列載具作為制式裝備使用。尤其是在1980年代初期開展的「嚴打」犯罪分子活動中,用大解放(CA-10)遊街、BJ-212和長江750開道,成為讓犯罪分子膽戰心寒的標誌性產物。

幾乎是在長江750邊三輪摩托車如役後,這種「單邊駕駛,單人更換隨動輪」的戰術動作,一直延續至今。而這種戰術動作始於「一戰」時期,在特定的戰爭環境下(半自動武器佔主流,面對低射速的敵方,快更換車輪有利於保護自己,達到快速撤離目的)。

從2008年晚些時候至今,來自公開的報道中,已經有大量解放軍使用JH600BJ邊三輪摩托車訓練和作戰的鏡頭。

左上:搭載4人戰鬥編組的JH600BJ的特寫,第3、4名載員搭乘在貨斗內

右上:搭載4人戰鬥編組的JH600BJ單邊行駛的特寫。並非只有在更換隨動輪時才會用到這種戰術動作。在諸如狹小空間通過橋樑和破損路面時,這種戰術動作因為只佔用小幅面道路(不超過45mm)而具有較強的戰術實用性。

左下:2人戰鬥小組駕駛JH600BJ,進行戰術突襲的特寫。其中「副駕駛員」將95式班用輕機槍架設在貨斗前部(使用貨斗前部貨架上的專用支架)進行警戒。

右下:3人戰鬥小組佩帶槍械狀態,幾乎同一時間完成上車戰術動作特寫。其中手持95式步槍的後排載員採取的是不影響駕駛員的後向蹬車動作。貨斗前部貨架上的槍架,通過開啟上半部圓形框架(可以與下半部閉鎖)調整內部橡膠緩衝襯墊的厚度,可以兼容多款制式單兵武器。

進入2010年後,我軍裝備伴隨國民經濟增速而飛速發展,尤其是在輕型載具多元化的研發方面有著長足進步。其中BJ-2020VAJ(BJ-212)系列被2代軍車(1代勇士)全面取代,3代軍車(2代勇士)即將服役。即便如此,嘉陵JH600BJ系列邊三輪摩托車仍然不可被取代,因為靈活、機動以及具備一定承載能力的優勢,在日益惡化的新疆、西藏反恐戰場中,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在隨行具有爆發邊界摩擦的中越、中緬邊界巡邏任務中,因地制宜的使用JH600BJ多編組較使用輕型指揮車更具戰術突襲能力。

借鑒了ATV式樣和技術的實時4輪驅動摩托也按部就班的進入我軍戰鬥序列。

6輪驅動、油電混動的無人戰術載具的裝備,意味著我軍在新能源軍用化實際應用中邁出了重要的第二步。

這款全時8*8驅動載具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即可完成人員輸送人物、又可搭載105mm口徑突擊炮在青藏高原遂行對印軍作戰的任務。而裝備這個系列載具的作戰單位遍布新疆、西藏和內蒙等戰區。

現在,各國陸軍的地面打擊力量,很大比重被分散至被遠距離空襲和近距離火力支援系統,但是小股部隊的快插穿插、武裝突襲等戰術動作仍然要依靠更加輕便和靈活的載具所支持。美軍、英軍以及我們的老對手日軍在研發更先進的地面輪式戰術裝備同時,堅持對2輪、3輪摩托載具更新換代。而我軍在摩托化的論述裝備的研發也緊隨國際潮流。

日軍地面部隊裝備大量川崎250R系列軍用2輪摩托車。

由上圖可見,川崎250系列軍用摩托,在懸架、材質和驅動系統都是進過輕量化處理。漆面經過防紅外線偵測處理,排氣系統經過優化,其噪音在行駛半徑30米外幾乎可以與背景噪音相當。

上圖是日本陸軍在富士演習中,與UN-1系列直升機隨行「空地一體」式戰術偵查。

上圖是駕駛川崎250R系列摩托的日軍單兵,利用「側卧」戰術動作在空曠區域進行隱蔽。遠處為日軍裝備87式6輪裝甲偵察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