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媒婆和現代婚介所有什麼區別  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浙大教授三年前就用過  早報訊北京時間昨晚7時許,瑞典皇家學院宣布,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和戴爾·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國和塞普勒斯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分享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天發表聲明說,這3名經濟學家憑藉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的進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  昨晚,就看似很遠的諾貝爾獎,本報記者選取了幾個離我們較近的話題,做了採訪。  問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史晉川教授:  諾貝爾經濟學家的理論適合中國市場嗎?  昨晚接電話的時候,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史晉川教授正在會議中。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話題,他是熟悉的,開口就能點評--"獲獎者之一的彼得·戴蒙德是我所熟悉的,他最傑出的理論主要針對勞動力市場而言,他所闡述的主要是搜尋和匹配之間的關係。"  史晉川從產品角度,舉了個例子--市場上有各種不同型號的計算機,不是光靠價格調控就能改變供求平衡的。不同需求的購買者都想要買到自己想要的計算機,勢必會去搜尋,找到與之相匹配的計算機。實際上,買方很難找到適合的產品,賣方很難找到相應的消費者,戴蒙德研究的就是搜尋和匹配之間的關係,以便讓雙方貿易更加容易。  當然,這一理論更加適合勞動力市場。比如,有1000個失業者和1000個崗位,傳統的市場認為雙方不會出現尋找的衝突,但事實上,1000個失業者會有幾百個類型,1000個崗位也有幾百個類型,那麼,如何讓失業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這又是搜尋和匹配之間的關係。降低搜尋成本對僱傭者來說,同樣非常重要。  史晉川說,三年前他和學生做過一個調查:古代媒婆和現代婚介所之間的區別。不要覺得這個題目很怪,它最終用到的正是彼得·戴蒙德的搜尋和匹配之間的關係。古代媒婆幫人介紹對象,千金小姐和公子哥們的信息源是固定的,媒婆們作為實施者走街串巷,這個實施者一直在換,而那時候的搜尋和匹配主要靠實施者來完成;而現代婚介所面臨的情況不同,婚介公司作為實施者一直沒有變,而未婚男女的這個信息源卻一直在換,搜尋和匹配之間的關係靠信息源來調節。彼得·戴蒙德能最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正是因為他在這個理論上的研究。  問中信出版社總編輯潘岳:  諾貝爾獎得主著作會很快引進中國嗎?  如果在豆瓣網上搜"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關鍵詞,會搜出很多著作:《高小勇、汪丁丁專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師論衡中國經濟與經濟學》、《經濟學發展軌跡: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述要(第三輯)》(梁小民著)。所以,昨晚關注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中,還有一群圖書出版人。  大本營就在杭州的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編輯陸斌說,"追?哪裡追得到。每次一評出,老早就被搶空了。引進諾貝爾獎得主著作得有渠道,而且價格也不低。一旦作者得獎,版權馬上見漲。而這些獲獎者的書可能當下很好,卻不一定長期飄紅。作為藍獅子而言,還是立足國內,立足本地,做最好的財經圖書,不會去趕這趟諾貝爾列車。"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楊偉告訴記者,諾貝爾獎對圖書市場的影響中,文學獎最為明顯,出版社會跟得比較緊,獲獎者一旦塵埃落定,很快他(她)的書籍就會重新包裝上市。不光是諾貝爾獎,茅盾文學獎也是一樣,立竿見影。  一點陣圖書出版界人士說,相比之下,經濟學著作的引進過程比較慢,版稅也是個問題。國內吃得消"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是機械工業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這樣的單位。  外界傳言,引進諾貝爾獎得主著作,一要有特殊通道,二要有足夠的財力。因為背靠財團,有雄厚財力的中信出版社會不惜巨資去"吃"諾貝爾獎得主的書,打品牌。而其他小出版社再怎麼垂涎,礙於實力,也只好望梅止渴。  聞聽此言,中信出版社總編輯潘岳連說了三個"不"字。"我們引進這些經濟學家的著作,不是(他們)獲獎後才去追的。像克魯格曼,我們是先拿下他的作品,然後才得到他得諾貝爾獎的消息。這個是趕巧了。"  潘岳告訴記者,外界說的財團什麼的,完全是誤讀。中信集團只是中信出版社的上級指導單位,僅此而已。出版社選書,首先是要確定選題,遴選時會從經濟學家的書目里挑,看完評估才作抉擇。每個項目都和風險投資一樣要評估,相關編輯都會很慎重。  如果等諾貝爾獎頒獎結果出來後再去追,往往是追不到的。就拿去年的經濟學獎得主來說吧,中信出版社也沒有去追,因為覺得太小眾。經濟學的書籍很多過於學術,作者的權威性、作品的可讀性都需要考量。目前中信出版社引進的克魯格曼的書里,也只有一本《美國怎麼了》(中信出版社,2008年)賣得最好,發了10萬冊。  除此之外,中信出版社近年來做得比較多的是通俗經濟學書籍,像《魔鬼經濟學》,暢銷,雅俗共賞。  問藍獅子讀書會  創辦人吳曉波:  中國經濟學家  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昨晚,"圍脖達人"吳曉波用手機迅速瀏覽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戰況",5分鐘後就給記者回了電話。  多年職業記者的素質讓他很快就領會了我們的採訪意圖,"今年三位獲獎經濟學家的主題詞就是"失業"。最近歐美的失業率一直是焦點話題。美國勞工部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非農業就業人數減少9.5萬人,相較8月,經修正後為減少5.7萬人。彭博調查經濟家的預測中值為減少5000人。失業率意外維持在9.6%。今年評的也是全球金融危機下經濟學界關心的。"  近年來,每到諾貝爾獎公布的時候,網路上都會有議論"為什麼沒有中國人?"去年此時,經濟學家許小年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曾直言:"發這種議論叫作不知天高地厚。國際上的經濟學研究是大師們在做,中國經濟學研究連小學都沒畢業,還想拿諾貝爾經濟學獎?異想天開。無知到這種程度才能產生這種程度的狂妄。"  吳曉波對此的看法是,"中國人?很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