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致用是由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人提出的,指的是學問必須以治事、救世為急務,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具體而言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人提出的經世致用思想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重視當世之急務、勇於任事、致力創新、注重調查研究、強調實踐。至於陶澍為什麼稱為清朝「經世致用」第一人,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陶澍的生平事蹟。

陶澍字子霖、號雲訂,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779年元月17日)出生湖南安化縣小淹鎮的陶家灣。說起來陶澍在成名之前其實是很窮的——基本上就屬於:取暖基本靠抖,娛樂基本靠手,治安基本靠狗。陶澍的父親早年和一戶姓黃的大戶人家頗有交情並和黃家定下了娃娃親。等到陶澍和黃小姐都年紀漸長到了談婚論嫁的之時卻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鄰村有戶家境殷實的吳少爺在老婆死後打算續弦,偏就看上了黃小姐,結果黃家看吳家財大氣粗就有了悔婚之意。那時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實際上陶澍和黃小姐在此之前壓根就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識誰,於是黃家一合計讓家裡的丫鬟冒充小姐嫁給了陶澍,而真正的黃家大小姐就嫁給了財大氣粗的富商吳家。嘉慶七年(1802年)春陶澍考中了進士並被選為庶吉士,此後就一路高升。道光元年(1821年)衣錦還鄉的陶澍得知了當年黃家搞的小動作後主動找到了黃小姐,這時吳家已然敗落,陶澍見狀直接給了她五十兩黃金補貼家用。

從陶澍早年這一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個有心胸有氣度的人。那麼除了個人的心胸氣度之外陶澍為官有何政績呢?話說嘉慶二十年(1815)九月被升任巡漕大臣的陶澍奉命巡視江南漕務。當時京城及周邊地區官員、軍隊、百姓的口糧主要由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北運,朝廷為維持這一事關帝國安危的生命線而專設了漕運衙門,這在當時可是一大肥差。陶澍上任之前就聽聞漕運系統貪腐成風。十月三十日他到達江蘇省江浦巡漕衙門入住,各級漕運官員紛紛前來拜會這位朝廷欽命的巡漕大臣。陶澍以沿途勞累為由,一個也不接見。委託隨巡人員代收禮品禮物,一個個登記送禮人姓名、禮品種類、數量。然後他派人到各地明查暗訪,深入調查瞭解,掌握了貪官污吏的數額和貪污的手段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十天後陶澍才接見這些漕運官吏,只見巡漕衙門口站立20個兵丁,廳門上懸掛著陶澍寫的一副對聯: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無知者;辦一事須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等漕運官吏進入大廳後陶澍把驚堂木一拍厲聲質問道:「你們薪俸不高,要養家餬口,哪有上千銀兩和珠寶玉石、珍貴禮物送上司?顯然是來源不明。所送禮金禮品全部沒收歸公,交地方作為修建書院之用,解決失學兒童入學問題。各地所欠漕糧限在一個月內全部交還清楚,違者從嚴懲辦」。據《清史稿·陶澍傳》記載:「陶澍巡漕僅半年,辦500萬石之米運抵燕京,為前後十年所未有。」故江南一帶稱陶澍為「陶青天」。陶澍嚴懲貪官的故事,至今還在江蘇揚州、兩淮一帶流傳。

嘉慶、道光年間清王朝各省錢糧虧欠均在兩三百多萬銀兩,其中最嚴重的安徽達到了一千多萬銀兩。公元1821年道光帝登基後四川總督蔣攸鋯向道光帝奏報:陶澍在四川任川東兵備道期間治理有方,政績昭著,治行為四川第一,堪勝大任。於是道光帝在養心殿召見陶澍,提拔陶澍為安徽省布政使,主管全省糧錢和人事。在此之前安徽錢糧清查年年進行,終因官官相護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過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的虛應故事。陶澍到任後立即調集藩司衙門原有檔案,建立清查局,組織專門班子清理各州縣虧欠錢糧數額。並按地方官員、年份、數額落實清查欠款情況,累計有瀆職虧欠官員62人。陶澍分別根據情況予以處理並制訂《追捕章程》,限期追回欠款,上繳了國庫。《清史稿·陶澍傳》載:安徽庫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領。陶澍自為布政使時,鉤核檔案,分別應劾、應償、應豁,三十餘年虧欠積案,豁然一清。陶澍自此獲得了「理財專家」的美稱。歷代封建王朝鹽鐵之稅與田稅同為國賦之主要項目。道光十年(1830)陶澍出任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清代的地方督撫中有最為重視的就是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前者事關政治中心京畿重地的安危,後者事關朝廷財賦要地江南的興衰,而鹽政又是江南經濟的重中之重。陶澍到任後先是裁減總督衙門和鹽政衙門的機構編製,接著又廢除了明代以來的「綱鹽制」,實行票鹽法:任何人只要按章程納稅,發給票證,憑票運鹽、銷鹽,只認票不認人。由此避免以前大鹽商勾結官府壟斷行業的現象,杜絕鹽政衙門的貪腐現象。

不過仔細說起來陶澍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改革之舉當屬海運漕糧:清代的經濟中心位於江南地區,北方的京師及其周邊地區的糧食產量並不足以供給龐大的人口,為此必須將江南魚米之鄉的糧食通過大運河運往北方以解決當地百姓、官吏、士兵的喫飯問題。然而清代黃河屢屢泛濫,以致於大運河上的漕糧運輸往往為洪水阻斷。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就曾下旨讓大臣們商討改由海路運輸糧食是否可行的問題,然而滿朝文武多是因循守舊之輩,以致於海運的提議在提出百年之後仍未能加以嘗試實踐。道光四年(1824年)冬因黃河水倒灌洪澤湖,淮安清江浦高家堰大堤潰決,高郵至清江浦一帶運河水勢微弱,漕船無法通行,京城糧食供應告急,被糧食危機逼得著急上火的道光皇帝下旨再議海運一事。這時陶澍聯名江蘇布政使賀長齡、江蘇按察使林則徐積極倡導海運。道光五年六月二十陶澍抵達淮安清江浦視察河漕:時值盛夏,數萬運夫烈日下揮汗如雨,扛米翻壩,他見之不禁動容,也因此更堅定了海運的決心。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初一在道光皇帝下旨商議海運的整整一年後清代有史以來第一次官方海運正式啟動。十天之內每天超過90艘商船前來兌運,共裝米糧80萬石。以當時的裝卸技術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速度,可見陶澍等一眾官員籌劃之精,督辦之勤。大約一個月裏,有不下1000餘艘運糧海船,出長江口揚帆北上。隨船押運參將關天培抵達天津後,於三月十五報告稱:已查明到岸進口船424艘,後繼船隻390餘艘「不日可來」。漕糧海運的首航,顯然相當成功。海運漕糧不僅有效緩解了當時嚴峻的糧食危機,也為鴉片戰爭後中國海運海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陶澍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除了他本人的廉潔奉公和銳意改革之外,同時他也是一個慧眼識人的伯樂,大量人才因他而獲得提拔任用,在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林則徐、左宗棠、胡林翼三人:1814年冬陶澍發起組織詩社,林則徐經友人介紹加入。陶、林兩人成為詩友後由於志同道合、性格相投關係逐漸親密——兩人是朋友,也是上下級,事實上林則徐一生都視陶澍為前輩。兩人攜手興修水利、整頓財政、治理漕運、倡辦海運、革新鹽政、興辦教育、嚴禁鴉片。胡林翼是陶澍親自選定的女婿,此人早年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以致於連陶澍的母親都責備兒子不給找這樣一個女婿,可陶澍卻斷定胡林翼日後必成大器,後來胡林翼果然官至湖北巡撫,成為湘軍元老。陶澍不只有女兒,也有兒子,他給兒子也說了一門親事,不過女方可不是門當戶對的達官貴人之家,女方的父親不過是一個還沒出仕為官的舉人而已,可您要是知道這個舉人就是日後的軍機大臣、兩江總督左宗棠還會覺得陶澍沒眼光嗎?

陶澍的一生整肅吏治、整頓鹽務、開通海運......無一不是於國於民有大功勞大貢獻者,在他的一生中始終充滿著勇於任事的精神,在實際處理事務的過程中他勇於創新、重視實踐,而他所舉薦的林則徐、左宗棠等人也無不是以為國為民謀福祉作為自己為官的目的。


「經世致用」通俗地說就是「實用有用」之學,由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三大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該學問主要針對的就是「理學」的「無用之學」。

(1)陶澍是晚清漢人崛起的關鍵

之所以稱陶澍為「第一人」,主要是他提拔了大量的漢族官員。因為其地位較高、工作能力較強、培養的人才眾多,人們對其非常尊崇。

賀氏兄弟、林則徐、魏源等陶澍的下屬,左宗棠是陶澍的兒女親家、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等,但他們只是陶澍幫助過的眾多的各類人才中的典型而已,被他影響的人多得多。

可以說陶澍是晚清漢族精英崛起的最關鍵人物!他影響了道光到清亡整個歷史時期。

(2)「經世致用」之學的人才各個都是有用之才,都是實幹之才,都屬於「官場異類」「經世致用」之學農學、兵法、地理學、醫學等非常重視。由此,左宗棠等人對這些學問都懂一些。

「經世致用」都特別重視民生。陶澍、左宗棠在民生上貢獻卓越——種樹養蠶、興修水利、開科為民。

「經世致用」之學的人才,對內注重民生,對外也都主張學習西方,從這點上他們是一致的,都屬於「官場異類」。例如林則徐、魏源、左宗棠。

林則徐開創了「學習西方」的先河;魏源更是「洋務運動」的思想大師,直至清亡,清朝在軍事、國防、經濟改革諸多方面都沒有超過魏源的思想範疇;左宗棠則是魏源思想的實踐者。

再加上陶澍作為湖南人,其湖南的賀長齡、賀熙齡兄弟等奠定了湖南崛起的基礎。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其實是第二批人才奠基人。


如果你去南京總統府的話,裡面有一個祠堂叫「二公祠」,供奉陶澍和林則徐,是左宗棠建的。就是為了感謝兩位當年對他的提攜,當時兩人都已經是封疆大吏了,但是對年輕的左宗棠非常看好,多次提拔。後來左宗棠專門建二公祠表示感謝,只能說陶澍這人看人很準。

左宗棠見陶澍時,陶澍是兩江總督,而左宗棠還只是個普通秀才,連個舉人還都不是。

所以後來左宗棠當兩江總督時專門建二公祠表示感激之意,這個祠堂現在在南京總統府裏。(目前已經是復建的了,原來的毀於w戈)

陶澍這個人現在不是很出名,但是晚清時有一次張之洞和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討論道光以來的官員,認為陶澍排第一。陶澍跟林則徐私交很好,他當兩江總督時,林則徐當江蘇巡撫。


向敬之

出生於安化縣小淹鎮的陶澍(1779—1839),有清代「幹國良臣」、「晚清第一才子」之譽,官至兩江總督、兵部尚書。

他七八歲就隨父陶必銓在嶽麓書院讀書,多次到衡陽王船山故居。在他的思想裏,多為湖湘文化的影響,並積極吸收中原文化、江浙文化。在這三種文化思潮(湖湘文化為主)的薰陶下,他思想開放,見識深刻,在治政、理財、經濟改革諸等方面多有建樹。

他是嘉道年間經世思潮的倡導者與推行者,是中國近代地主階級改革派前期的領袖和核心。

陶澍

他睜眼看現實,第一個突破清代政治經濟體系,將商品經濟的運行機制引入改革中,並取得巨大成就;同時間接培養與扶植了湘軍三巨頭(即「湘軍三傑」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而曾國藩一脈湘軍的興起,對整個近代湖南人才羣產生了深遠影響。

陶澍作為湖湘經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治學從政,都講求經世致用。他為官期間,在整頓吏治、除惡安民、改善民生、抗災救災、興修水利、整頓財政、治理漕運、倡辦海運、革新鹽政、整治治安、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上作出了較大貢獻。其封疆地方,不論是做藩臺撫臺,還是總督兩江,任內力圖整頓淮鹽積弊,裁省浮費,嚴核庫款,緝禁私鹽,淮鹽得以行銷,於淮北試行票鹽,後推及淮南。

曾國藩等湘軍大佬能夠在清王朝經歷洪楊一役中書生報國、投筆從戎,中興清廷,無疑是深受陶澍、賀長齡與湖湘文化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孟森在《明清史講義》中說:「嘉道之時,留心時事之士大夫,以湖南為最盛,政治學說亦倡導於湖南。所謂首倡經世文編之賀長齡亦善化人,而澍以學問為實行,尤為湖南政治家之巨擘。」

所以說,陶澍為清朝經世致用第一人,並非言過其實。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嶽忠豪

陶澍(1779——1839年),字雲汀,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實心任事,頗有政聲,「剖決獄訟如流」。其任職四川期間,四川總督蔣攸銛舉薦其為「治行四川第一」。後陶歷任山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道光十年(1830年),累官至兩江總督,後又兼江蘇巡撫、兩淮鹽政。在任期間,陶澍立志振作,革除積弊,放手整頓河工、漕務、鹽務、吏治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實務,並拔擢了一批人才,頗見成效。晚清清流派領袖張佩綸稱讚其為「黃河之崑崙,大江之岷山」,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陶澍)

清朝中後期國勢衰微,有「嘉道中衰」之稱,士風不純,吏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局中人自有一種處於亂世變局之慨,龔自珍稱為「將萎之華, 慘於枯木」 , 「日之將夕, 悲風驟至」。 但同樣有一些關心國家和命運的知識分子,以振作天下為己任,關心國家大政,提倡「經世致用」,關心實務,陶澍身兼仕林學界,身體力行提倡改革,並在周圍聚集了一大羣有志士人、官員,互相切磋,互相砥礪,推動了「經世致用」風氣的發展。

(龔自珍)

(1)慧眼識英,舉薦人才。林則徐也是當時為數不多注重事務的官員,他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加強對外抵抗的力量。在禁煙問題上,陶澍堅決支持林則徐。陶澍病逝前,向道光皇帝舉薦林則徐繼任兩江總督,稱他「才長心細,識力十倍於臣」。陶澍並與賀長齡、魏源等人為莫逆之交,魏源幫助陶澍革故鼎新,策劃漕運、鹽業等實務大政。陶澍拔左宗棠於微末,識胡林翼於幼時,後來陶左二人結為兒女親家,胡林翼則成為陶的賢婿。左、胡二人後來名震天下,皆為晚清名臣。

(林則徐)

(2)立身為正,廉潔奉公。主政一方,天高皇帝遠,很難做到完全清白,所以纔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陶澍任職選人,首重廉潔,抵制物慾,曾作座右銘「「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無知者;辦一事須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此言既是自省也是自警。他注重刷新吏治,重劾地方失察舞弊,魚肉百姓、勞民傷財之舉,否則「百姓視之,亦幾虎狼也」。這些措施都得到了統治者的讚許,也使其獲得了「實心任事,不避嫌怨」的評價。《清史稿》稱陶澍為「見義勇為,胸無城府,用人能盡其長」,其改良社會的措施「垂百年之利」,可以說是恰如其分。

參考文獻:

1、《清史稿》列傳一百六十六《陶澍傳》

2、廖佳:《陶澍經世思想研究》,2006年湖南大學碩士論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