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我的心 來自昌列寺 00:00 06:33

導語:「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精神」。做為佛教徒,應該「將佛法當成一面鏡子」,反觀自己的時間越多,「實修」也就越多,也就越能剖析自己的煩惱,了知如何將煩惱導向善願行的方法。時常祛散內心的黑暗,增長智慧,不失正念,為了利益眾生,就能走在精進聞思修佛法的道路上。

現代西方國家,工商業和高科技都非常發達,但是人們的心靈普遍都很空虛,於是把藏傳佛教當作滋補心靈的「妙方」;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則是把密教修法當成可以快速解決現實世俗問題,或達到自己私慾的「密方」,這兩種看待藏傳佛教的心態都是不正確的。

如果密法能這樣滿足人們的世間私慾,就不符合佛法中因果輪迴的定律了。不論顯教或密教,都是佛陀傳下來的教法,都需要我們學習善惡取捨的道理,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改變我執的觀念,慢慢地累積福報,這樣才會時時感到心靈的平安與快樂。

世上比較快樂的人,心靈層面都是向善、超越自我、能為他人著想的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的心只會慢慢墮落,常常以傷害別人來達到自利的目標,結果往往會眾叛親離。

一個人應該要有自信,但是過度的執著自我就是一種傷害,因此,要將心靈往上提升,轉變貪心、瞋恨、嫉妒所造成的煩惱,就必須從「對自心的理解」及「為他人的付出」來改善,觀察自己,奉獻他人。

比如很多人將現在的某些社會亂象怪罪於學校、社會、教育的失敗,事實上一般父母所謂「都是為了子女好」的愛心中,夾雜了太多的自私自利,總是教導子女「凡事要衝第一、要念好學校,你不努力不會有好職業、不會成功等等」,從小的教育就是教他們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這些孩子長大後整個社會的風氣是什麼樣的,可想而知。

事實上,父母的愛應該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要以「多為別人想」去教育子女,懂得取捨善惡,懂得為他人付出,而不是去責怪他人、社會和國家。

有智慧的愛心纔是真正的愛心,善良的心有如肥沃的田地,若不去播種、灌溉,一段時間後也會生出雜草,因此,智慧和愛心不能只停留在內心,必須付諸行動,要讓善良的動機化為自利又利他的行動。因此要常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

現今社會,如果重視彼此競爭,很容易造成不負責任的心態,遇到挫折障礙、不如意之事就會將責任怪罪到他人身上:上司怪下屬,員工怪老闆,學生怪父母、老師,活人怪不了,就怪死去的祖先,怪風水……這種推卸責任的身教,是非常不好的教育,在佛法上來說,也是一種非常惡劣的造業方式。

做為一個佛教徒,應該「將佛法當成一面鏡子」,不斷地反觀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向外投射,將佛法當成用來檢視、批評別人的工具。

佛陀講最多的是「反觀內心」,長時間不斷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很重要,反觀自己的時間越多,就越有時間「實修」,也越能剖析自己的煩惱,了知煩惱如何導向善願行的方法。

「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精神」,佛為眾生服務而靠眾生成就自己;眾生是為自己服務而墮入輪迴受苦。我們要學習佛陀的精神,不要傷害眾生,自己才能快樂,要多去想想佛菩薩的心態,要有願力去利益眾生。

然而,光有願力還不夠,還要能「行」,在行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長時間地觀察,看看自己是以傷害他人而得到自我利益的方式生存,還是超越自我而利益他人?有些人願發得很多,行也不少,卻仍然會有退轉的時候,這是因為內在觀察自我的時間太少了。要保持心的良好品質,就要長時間的修行。

「修」,首先要觀察「我」的內心,使其維持在善良的、智慧的當下,然後延續它,為利益六道眾生而付出。

然而,這些只算是慈悲心,還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讓眾生得到短暫的人天快樂以及究竟的佛陀果位。佛法是教人行善的,一個團體中多一些能夠不分親疏、為他人奉獻、付出的善良之人,整個團體的品質就會提高。

心凈則國土凈,我們應該從自己的心靈凈化做起,否則,做再多的功德、讀再多的佛經,心不凈也沒有用。

我們要常常除去內心的黑暗,不斷增長智慧的光明,發自內心為國家、社會及每位眾生虔誠祈禱,為了一切眾生,善護念自己的身口意,不忘失正知正念,精進走在聞思修佛法的路上。

點擊閱讀|放生,是保護原本善良的心,不去傷害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