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西歐盟軍的最高指揮官。自D日(1944年6月6日)起,西歐盟軍發起的對被納粹佔領的歐洲的大規模入侵即出自他的手筆。1952年,共和黨的核心人物說服艾森豪威爾參加總統競選。時任歐洲北約部隊統帥的艾森豪威爾以絕對優勢戰勝民主黨候選人阿德萊·史蒂文森,並任職兩屆(1953-1961)。期間,他結束了朝鮮戰爭,繼續推行冷戰政策,並授權中央情報局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多次祕密行動。當時美國內部相對繁榮,他加強了社會保障、創建大規模州際公路系統。儘管他很受民衆歡迎,但由於他沒有完全執行最高法院頒佈的廢除學校種族隔離政策的法案,因此他在保護非裔美國人民權方面的信譽搖搖欲墜。

艾森豪威爾的早期生活和軍事生涯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於1890年10月14日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丹尼森,在堪薩斯州的阿比林長大。他出生貧困,家中七個兒子,他排行老三。艾可(身邊人對艾森豪威爾的稱呼)被紐約西點軍校錄用,雖然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和平主義者,內心十分反對艾可就讀軍事學校,但她沒有阻止艾可。

1915年,艾可畢業。艾森豪威爾在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擔任少尉時,遇到了馬米·日內瓦·杜德(Mamie Geneva Doud)。這對夫婦於1916年結婚,育有兩子,杜德·德懷特(Doud Dwight)(孩提時死於猩紅熱)和約翰。

有一點不爲人所知,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艾森豪威爾將軍反對使用原子彈對抗廣島和長崎等日本城市。他認爲日本已經處於投降的邊緣,而且美國第一個使用這種可怕的新武器,會嚴重損害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聲望,有損美國當時鼎盛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艾森豪威爾計劃前往歐洲之前結束,使得這位年輕軍官感到沮喪,但他很快就獲得了堪薩斯州萊文沃思堡指揮與總參謀部的邀約。剛從西點軍校畢業的艾森豪威爾曾先後擔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指揮官約翰·J·潘興將軍和美國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軍事助手。1935年,麥克阿瑟接受菲律賓聯邦政府之邀去組建一支軍隊,他執意要艾森豪威爾繼續留任他的助理。於是艾森豪威爾從1935年至1939年一直在菲律賓。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艾森豪威爾

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艾森豪威爾很快回歸。 1941年9月,他晉升爲少將。 1941年12也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5天后 ,馬歇爾命令艾森豪威爾火速到陸軍部報到,負責總參謀部作戰處遠東科的工作。從1942年11月開始,艾森豪威爾領導了同盟國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然後,他於1943年指揮英美聯軍進攻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大陸。

1943年初,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爲盟軍遠徵軍最高指揮官,並負責指揮盟軍攻打納粹佔領的歐洲。在D日(1944年6月6日),超過150,000名盟軍越過英吉利海峽衝進諾曼底海灘,最終8月25日巴黎解放,決定性地扭轉了歐洲戰爭的趨勢。 1945年,艾森豪威爾以美國陸軍參謀長的身份榮歸故里。

艾森豪威爾的白宮之路

1948年,艾森豪威爾從軍隊退役,雖然有很多大公司聘請他擔任總經理或董事長,並提供了極爲可觀的薪金。他思考再三接受了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聘請,擔任校長職務。然而1949年,總統哈里·杜魯門(Harry S. Truman)請他出山。1950年12月,杜魯門任命他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致力於加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力量,主張建立強大歐洲,聯合對抗蘇聯。

1952年,隨着杜魯門因朝鮮戰爭,人氣下滑,主要的共和黨人勸說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艾森豪威爾辭去他在陸軍委員會的職務並從北約歸來,1952年6月在巴黎建立競選團隊。在該黨7月份的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在第一次投票中贏得了共和黨的提名。艾森豪威爾的競選團隊提出了“我喜歡艾克”的口號,在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理查德·尼克松競選夥伴的助力下,艾森豪威爾擊敗阿德萊·史蒂文森,成爲美國第34任總統。(四年後,艾森豪威爾將再次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史蒂文森贏得連任,儘管1955年心臟病發作後,民衆對他的身體健康表示擔憂。)

艾森豪威爾的國內政策

作爲一名溫和派共和黨人,艾森豪威爾在八年任期中,儘管在國會中,民主黨獲得了多數票,但他還是能夠取得許多立法上的勝利。除了繼續他的前任(分別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杜魯門)的大部分新政和公平交易計劃外,他還加強了社會保障計劃,提高了最低工資,並創建了衛生、教育和福利部。1956年,艾森豪威爾創建了州際公路系統,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公共工程項目,將在全國範圍內修建41000英里的公路。

在艾森豪威爾的第一個任期內,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的反共產主義運動侵犯了許多公民的公民自由,最終在1954年春天舉行了一系列轟動人羣的電視聽證會。爲了維護黨內團結,艾森豪威爾避免公開批評麥卡錫。儘管他私下不喜歡這位參議員,並在幕後想盡辦法削弱麥卡錫的影響力,最終使他名譽掃地。

此外,艾森豪威爾在非裔美國人的民權領域表現的更是猶豫不決。1954年,在“布朗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學校實行種族隔離是違憲的。艾森豪威爾認爲,取消種族隔離應該緩慢進行,他不願意利用總統的權力支持法院判決的執行。雖然他也不是毫無作爲,1957年他派遣聯邦軍隊到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強制整合一所高中,在1957年和1960年他簽署了民權立法,爲黑人選民提供聯邦保護,這是自重建以來美國通過的第一項民權法案。

艾森豪威爾的外交政策

就任後不久,艾森豪威爾簽署了結束朝鮮戰爭的停戰協定。除了1958年向黎巴嫩派遣作戰部隊,他在總統任期內沒有派遣任何其他武裝部隊進入其它國家。儘管如此,他仍然毫不猶豫地批准國防開支,授權中央情報局(CIA)對世界各地的共產主義進行祕密行動。1954年,艾森豪威爾決定不批准空襲,以拯救法國軍隊的戰敗局勢,避免在印度支那爆發戰爭,儘管他對越南反共政府的支持播下美國未來參與越南戰爭的種子。

艾森豪威爾試圖改善冷戰時期與蘇聯的關係,特別是在1953年約瑟夫·斯大林去世後。1955年7月,當艾森豪威爾在瑞士日內瓦會見英國、法國和蘇聯領導人時,他提出了一項“開放天空”政策,即美國和蘇聯將對彼此的軍事計劃進行空中檢查;蘇聯拒絕了這項提議。

爲避免蘇聯核武器的威脅下,艾森豪威爾和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加強了北約聯盟,並創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以打擊該地區的共產主義擴張。

艾森豪威爾:遺產和後總統生活

儘管美蘇關係在其總統任期內一直相對友好,包括1959年與克魯什切夫總理舉行的首腦會議,但1960年5月蘇聯擊落一架美國U-2偵察機使艾森豪威爾在離任前達成協議的希望化爲泡影。在1961年1月的告別演說中,艾森豪威爾談到了“軍事工業綜合體”中固有的危險。他警告說,由於國防需求與技術進步的結合,軍事機構與大企業之間的夥伴關係可能會對美國政府造成影響。然而,在冷戰時期持續緊張的局勢下,他的警告無人問津。

艾森豪威爾經受住了來自左派和右派的批評,在整個政府中享有很高的支持率。1961年1月離任後,他到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的農場安享晚年,並出版了回憶錄。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爾在長期患病後與世長辭。

本文選題:晶晶

本文編輯:Danille

原文來源:history

在歷史中咀嚼文化的味道,歡迎關注“世界史海鉤沉”。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