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二戰題材影片,北歐人特有的冷靜,使電影的基調異常客觀真實。通過芬蘭軍隊一個排普通士兵的視角,完整再現了芬蘭的二戰史。 180分鐘的片長,激烈的戰鬥場面此起彼伏,卻沒有一絲熱血和激情,留給觀眾的只有戰爭的殘酷。蘇芬冬季戰爭之後,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維堡(芬蘭第三大城市,重要工業中心和塞馬運河出海口)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島嶼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港租給蘇30年。對於蘇聯人的侵略,芬蘭人始終耿耿於懷,在森林中新兵營地,士兵刻苦訓練等待時機奪回失去的領土。


  1941年6月德國閃擊蘇聯,芬蘭隨即宣佈全國進入戰爭狀態。一臉稚氣的芬蘭青年,從新兵訓練營直接開赴前線。毫無作戰經驗的芬蘭新兵,在激烈的戰鬥中顯得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可此時的蘇聯士兵在德國的強大攻勢之下,更是士氣全無。芬蘭軍隊以極快的速度向著冬季戰爭之前的蘇芬邊境推進。經過近半年的激烈戰鬥,冬季芬蘭得以收復所有冬季戰爭的失地。新兵排也成長為了老練的戰士,並且攻克重鎮卡累利阿。蘇軍此時節節敗退,芬蘭人卻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收復失地之後,雖然芬蘭軍隊佔有絕對的優勢,卻沒有趁勝追擊衝入蘇聯境內,只是在蘇芬邊境和蘇軍保持著對峙狀態。隨著二戰整個戰局的扭轉,蘇聯軍隊從新部署在蘇芬邊境,戰事進入到了殘酷的塹壕戰階段。而1944年夏季德軍潰不成軍之後,蘇聯人的鋼鐵洪流開始向芬蘭挺近。已經成為老兵的戰士們,面臨著保家衛國的生死決戰。

  如果從兩次蘇芬戰爭的歷史角度出發,芬蘭人有充足的理由,把這部電影拍攝成展現武勇的熱血戰爭片。導演沒有這樣做,把電影的基調定為了殘酷和悲壯,使電影更加凝重和震撼。電影的這種定位,對芬蘭的歷史和國民性來說非常準確。在蘇芬戰爭中,芬蘭當之無愧的可以被稱作以一當十,可是在消滅了十個蘇軍之後,第十一個進攻的蘇聯士兵取得了整個戰爭的勝利。
只是因為存在感的問題,顯得他們那麼不那麼被人所知,但他們的付出卻是有目共睹。無名小卒他們永遠盡忠職守他們從來不曾畏懼無論敵我,這些人很大程度上真正地做到了“要以無數的無名華盛頓,來造就一個有名的華盛頓,要以無數的無名嶽武穆,造就個中華民族的嶽武穆”這樣一個要求。每一個個體都有它的作用,每一個單元都在發揮著能量,我們能說他們無足輕重嗎?他們在艱苦卓絕的生死較量中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總有人不曾屈服 總有人無所畏懼 “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功績與世長存”

電影劇照圖片出處-yahoo奇摩電影


★ 三度改編1954年芬蘭暢銷小說《無名戰士》顛覆戰爭印象,寫實描述人性恐懼

★ 大破芬蘭本土電影影史首週票房紀錄,慶祝芬蘭建國百年史詩紀念之作

★ 2018「芬蘭奧斯卡」國家電影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攝影、最佳特效化妝、最佳配樂 等十項大獎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