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二語習得研究對比整個系統和組織; 語言錯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Ellis (1994) 在評價早期的中介語理論時指出, 中介語理論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恰當的起點, 它是第一次旨在為二語習得提供解釋的理論。因此, 中介語的概念使得二語習得領域有了自己獨立的研究方向, 也標誌著二語習得研究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3 我國二語習得研究的發展回顧 由於歷史原因, 國內學界接觸二語習得理論和發展相關研究要比國外晚10 多年, 此前,國內長期以來對如何教授語言研究教多, 而對語言學習理論作專門的、深入的研究教少。二語習得理論引入我國, 給語言與語言教學研究者們一極大啟發。應該看到, 西方現有的二語習得理論主要是以印歐語言為基礎, 雖然這些假說、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但漢語是離印歐語言譜系教遠的一種語言, 它在語音、辭彙、語法和文字以及文化內容負載方面所體現出的特點, 必然給以漢語為母語的二語/外語學習者和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規律帶來不少特殊的問題, 所以在中國的環境下研究二語習得更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內二語習得研究的發展按前10 年和後11 年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3.1 第一階段(1984- 1993): 理論的介紹、探討和初步應用 這一時期, 國內外語和語言學/漢語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譯文、論文和書評等涉及到的主要內容有: 理論和研究綜述, 如二語習得理論的譯介、語言習得研究概述和發展評述等; 中介語研究,主要涉及偏誤分析、習得順序和中介語發展過程、中介語語用學等; 二語習得的外部因素研究,如影響習得的因素、語言輸入等; 二語學習者認知機制研究, 如母語的作用、對語言的認知等; 二語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 如學習者的年齡問題、學習者策略等; 課堂教學與二語習得研究, 如二語教學的基本特徵和策略、二語習得中課堂教學的作用等。 3.2 第二階段(1994- 2004): 研究深入發展並走向成熟 在此期間, 國外二語習得研究原著得到教系統的引進, 國內學者還以論文或書評的形式將一些國外該領域理論研究和專題研究的新作介紹進來。同時, 一批國內學者撰寫的二語習得研究專著和論文集也相繼出版; 有關二語習得研究的國家級科研立項數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僅國家社科「九五」和「十五」規劃項目中就共有12 項相關課題立項; 一些漢語和英語中介語語料庫也相繼建立; 國內許多高校開始了二語習得研究方向的人才培養。 1994- 2004 年這11 年是二語習得研究在國內逐步進入成熟的階段, 此間不但湧現出大批的研究成果, 而且研究領域日益拓寬, 研究層次深入發展, 研究水平不斷提高, 研究隊伍逐漸壯大,充分顯示出國內該學科研究的生機活力。 4 我國二語習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4.1 國內二語習得理論研究總體看來進展乏力理論研究還不夠系統; 在理論建設方面, 涉及具體方面的微觀研究教多, 缺乏宏觀理論建構的研究; 理論的獨特性不強, 很多研究還僅僅停留在對某些理論原則的闡釋評述層面上, 在結合中國的實際、建立中國的語言教學理論方面, 沒有形成自成一體的理論體系。 4.2 國內二語習得的研究方法依然存在問題 首先, 以訪談、觀察等材料為基礎的質化研究遠落後於以數據材料基礎的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中問卷調查遠多於實驗法, 將定量法和定性法有機結合的研究還是少數; 其次, 驗證性研究缺乏, 已發表研究報告對研究步驟描述不夠詳細, 難以重複; 再次, 目前研究大多是靜態共時研究。國外從上世紀90 年代後期已經開始重視二語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動態研究, 對仍處於靜態研究階段的國內研究者提供了有力挑戰。 4.3 國內二語習得研究學科定位模糊作為 一門多學科、跨學科性研究領域的學科建設, 似乎還停留在國外二語習得界以語言學中心論為其特徵的發展早期階段, 對該學科屬性的認識並沒有與時俱進, 而是落後於該學科的發展。學界對其學科定位也並未達成共識, 這勢必會影響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4.4 國內學界有人對於二語習得的應用研究 存在著功利思想, 機械應用二語習的理論和研究「結論」 對於接觸到的二語習得理論和研究成果首先熱忠於實現其實用價值, 而不考慮外語與第二語言教學完全不同的特點, 不考慮所用理論是否適合中國語言教學的實際, 沒有認識到課堂二語習得研究成果中的某些觀點只有學術價值而無應用價值, 這種盲目照搬套用的結果對教學必然有百害而無一益。二語習得研究在我國開展20 余年, 雖然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很多論文, 也有專著和文集問世, 但幾乎沒有召開過專題學術會議, 這不利於研究成果的有效交流; 沒有成立專門的學術團體來組織和協調國內的研究活動, 國內的二語習得研究在相當長的時間基本處於各自為戰的鬆散狀態。 5 二語習得與外語教學的結合 二語習得與二語/外語教學研究國內學者從宏觀上探討了二語習得主流理論對我國語言教學的啟示、二語習得研究成果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問題以及理論與應用之間的互動關係等,從微觀上具體探討了二語習得理論和模式對各語言技能層面教學的啟發和指導意義。戴煒棟和束定芳老師基於二語習得理論啟發, 系統探討了影響外語學習的若干主要因素、對比分析、誤差分析、中介語和交際策略等幾個重要方面研究的理論意義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王初明老師在若干有影響的二語習得理論模式啟發下, 根據我國外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環境,嘗試設計了一個中國學生外語學習的理論模式。我國學者還認識到, 「第二語言」與「外語」學習無論在語言環境、語言輸入、還是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情感因素、認識基礎、掌握程度和學習目標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 混淆這兩個不同概念就會混淆二語教學與外語教學完全不同的特點。關於正規的課堂教學對語言習得的作用, 劉潤清認為, 正規授課間接提供的一種語言環境, 對達到更高的語言水平是有利的, 因為只有注意到語言形式才能開始加工和習得語言; 胡壯麟認為, 就目前我國大學英語學習仍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情況下, 英語習得應持靈活態度, 即可分為完全習得、指導性習得和自學性習得。教師要引導學生的自學性習得, 這樣才能有助於提高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對於二語習得研究和語言教學的關係, 有學者認為, 二語習得研究雖然不能為教學提供直接可資借鑒的、便於操作的成果, 但是能加深我們對學習活動及教學活動的理解; 二語習得研究與語言教學實踐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前者為後者提供原則和理論, 後者為前者提供實踐園地、進行行動研究並提供實證, 從而得出更為科學的研究結果。 6 結語 二語習得研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展雖然僅有30 多年的歷史, 但留給了我們許多思考和啟示, 首先, 二語習得研究被引進國內的時間不長, 國外的理論還需在我國的外語教學環境中加以不斷地驗證。其次, 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差距與不足, 因此密切結合中國學習者的特點進行二語習得研究將有助於認識中國學生外語學習的客觀規律, 揭示外語學習的認知心理過程, 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外語教學指導思想, 有助於解決我國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諸多問題, 從而整體上提高我國外語教學水平, 發展我國的外語學習理論和外語教學理論。 參考文獻: [1] 戴曼純.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理論建設問題[J].國外語言學, 1997, ( 4) . [2] 戴煒棟, 束定芳.論中介語的認知發生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 ( 9) . [3] 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習得[J].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4, ( 4) . [4] 賈冠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之間的矛盾統一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4, ( 12) . [5] 樂眉雲.二語習得研究的多學科前景[J].外語研究, 2001, ( 4) . [6] 束定芳, 庄智象.外語、第二外語、母語及其他[J].外語教學, 1994, ( 2) . [7] 文秋芳.二語習得研究方法35 年: 回顧與思考[J].外國語, 2004, ( 4) . [8] 王立非.國外二語習得研究新進展[J].國外外語教學, 2002, ( 5) . [9] Beck, M. L2 Acquisition and obligatory head movement: English- sp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