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記者 蔡譯萱 江偉歡

  2018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長了2.3%,是近十年來最快的增速,幾乎是2010年以來平均增長率的兩倍。這主要得益於全球經濟強勁增長與更高的供暖和製冷需求的推動。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中國的能源需求在2018年超過了全球需求增長。整體能源需求增加受全球經濟驅動,2018年全球平均GDP增長3.7%,高於2010年以來3.5%的年均增長率。

  報告指出,中國各類燃料的需求都在擴大,其中天然氣處於領先地位,以氣代煤滿足供暖需求佔能源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長了近18%,即42億立方米,這是自“十三五”規劃推出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天然氣現在佔中國主要需求的8%,是2010年初的兩倍,2018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

  世界範圍內天然氣也是首選燃料,佔能源消費增幅的45%。美國和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長尤爲強勁。化石燃料連續第二年達到近70%的增長。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僅太陽能發電量就增長了31%。不過,這還不足以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的增長,全球電力需求的增長也推高了煤炭的使用量。

  因此,2018年全球能源消耗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7%,達到33千兆噸(Gt)。僅發電用煤就超過了10億噸,佔總增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來自亞洲發展中國家投運時間較短的燃煤電廠。目前,燃煤發電的方式在亞洲佔絕大多數,而且投運的機組都很年輕,平均只有12年的使用時間,比機組平均50年的壽命短幾十年。

  電力繼續將自己定位爲未來的“燃料”,2018年全球電力需求增長4%,達到23000太瓦時。這種快速增長正推動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佔20%的份額。中國能源需求增長主要是電力投資的增長,各類燃料(尤其是煤炭)的發電量都在擴大,以滿足電力需求增長8.5%的需求。IEA的報告顯示,中國的一次能源需求增幅最大,增長3.5%至3155(百萬噸油當量Mtoe),爲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佔全球增長的三分之一。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發電量增長的主要原因,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佔電力需求增長的近一半。2018年,中國也是世界上光伏和風電發電量增幅最大的國家,歐洲和美國緊隨其後。

  去年的能源密度提高了1.3%,僅爲2014—2016年間增幅的一半。由於能效政策實施力度減弱,能源密集型經濟體需求增長強勁的結果,能源密度連續第三年放緩。

  國際能源署執行幹事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博士表示:“我們看到,2018年全球能源需求出現了大幅增長,增速爲近十年來最快。去年也被視爲天然氣的又一個黃金年,天然氣佔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近一半。但是,儘管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取得了顯著增長,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上升,這再次表明,在所有方面都需要採取更迫切的行動——制定所有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控制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並刺激投資和創新,包括在碳捕捉、利用和儲存方面。”

  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近五分之一來自供暖和製冷需求的推動,因爲一些地區的冬季和夏季平均氣溫接近或超過歷史記錄。寒潮推動了供暖需求,更重要的是,夏季的高溫也推高了製冷需求。

  中國、美國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增長加起來佔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70%。美國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氣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的天然氣消費量較上年增長了10%,這是自1971年IEA有記錄以來的最快增速。去年美國天然氣需求的年增長量相當於英國目前的天然氣消費量。

  受需求增長和煤炭替代的推動,全球天然氣需求以2010年以來最快的速度增長,同比增長4.6%,連續第二年實現強勁增長。需求增長由美國引領。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長了18%。

  2018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了1.3%。這主要得益於美國石油需求的強勁增長。大型石化項目的啓動推動了產品需求,抵消了汽油需求增長放緩的影響。美國和中國的總體增長率最高。日本和韓國的需求下降,而歐洲則沒有大幅變動。

  與2017年相比,中國的石油需求在2018年增長了3.5%。隨着中國採用低油耗的發展模式並抑制車輛使用以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其增速開始放緩。其中,中國多數省區開始致力於開發更清潔的運輸燃料或電動公交車,類似的環境政策降低了這些省份對柴油需求的增長。

  2018年中國的乘用車總銷量比去年銷量下降了4.1%。與此同時,電動汽車銷量增長了一倍以上,從2017年的約60萬輛增加到2018年的120多萬輛。

  全球煤炭消費量增長0.7%,只有亞洲出現了增長,尤其是中國、印度以及南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

  核電發電量在2018年也增長了3.3%,全球發電量達到了福島事故前的水平,這主要是由於中國新增核電裝機容量和日本重啓四座核反應堆。全球範圍內,核電站滿足了9%的電力需求增長。

  想讀到更多高質量獨家內容,請訂閱支持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