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對競爭規律的思考和探討,優秀的企業家往往具備較高的哲學修養。稻盛和夫是日本經營之神,是了不起的企業家,也是了不起的哲學家。

季羨林這樣評價稻盛和夫:「根據我七八十年來的觀察,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簡直如鳳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郎鹹平評價稻盛和夫說:「稻盛和夫不僅創辦並帶領兩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還將他的經營和人生哲學傳授給眾多的中小企業和千千萬萬的個人。他是我很敬佩的全球企業家。」

馬雲評價稻盛和夫說:「我對稻盛先生一直很敬仰……很多事情是我最近一兩年纔想清楚的,但是稻盛先生多年前就已經想清楚了。」

把經營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稻盛和夫經過自身的實踐和感悟,形成了自身的經營哲學。稻盛和夫從一個經營者的角度,把經營企業的哲學回溯至人生乃至宇宙萬物的原點去思考。

他從人類存在、生存價值、宇宙、造物主這些宏大而又略顯抽象的內容談起,一步步逼近對人的本性的反思,進而推論出人應當懷著利他之心磨鍊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贏得經營的成功。

稻盛和夫認為:企業經營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是相通的,經營的成功源自正確的人生哲學。


感謝頭條君邀答! 我是黃翰德,國家高級營銷師,餐飲經營實踐15年。歡迎關注我(知行創黃翰德)!

問題所問:『』日本稻盛和夫為什麼能成功?『』、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對『』稻盛和夫『』先生做一個簡單介紹!

『』稻盛和夫『』簡介:

⑴『』稻盛和夫『』先生並非商業世家出身,只是日本陶瓷工業技術人員(大學畢業後擔任日本『』松嵐工業陶瓷事業部『』陶瓷電子管研發工作)。

⑵『』松嵐工業『』倒閉後,自創『』日本京瓷商業株式會社『』。

⑶將追求個人技術的『』精進哲學『』與處世的『』利他哲學『』,通過『』阿米巴經營思維『』完美結合。

⑷憑藉經營三家跨國企業(日本京瓷株式會社/日本第二商電/日航)的成功獲得『』日本經營四聖『』榮譽稱號。


『』稻盛和夫『』的成就:

⑴總結『』王陽明心學『』,獨創『』阿米巴經營哲學『』。

⑵拓展『』日本京瓷株式會社『』經營範圍,使之從一個『』陶瓷晶體管『』生產企業衍生為『』跨國企業『』。

⑶用三個月時間讓虧損企業『』日航『』止損,並在半年內『』盈利『』。


『』稻盛和夫『』成功的原因:

我從經營角度闡明問題觀點。

如下:

⑴擁有『』普世『』的『』人生價值觀『』。

①『』敬天愛人『』是『』稻盛和夫『』處世為人的根基。

『』敬天『』即『』與外部環境保持和諧,遵循自然規律『』。

個人核心思想即『』常懷利他之心『』。

②堅持『』個人/企業/社會『』三者和諧共存。

⑵在個人業務技能上『』精進不懈,永無止境『』。

①『』單位時間內的極限價值創造『』即『』個人業務追求的目標『』。

②創立『』阿米巴經營哲學『』。

③全員推行『』阿米巴覈算制度『』(時間/空間/價值三維考覈制度)。

⑶『』存大善,除小愛『』回饋社會。

①在三個月內淘汰『』日航『』不合格員工(佔比40%)。

(稻盛和夫原話:『』允許不儘力員工的存在就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是對儘力員工的不負責『』)

②在半年內讓『』日航『』盈利,保障了14000名『』日航員工『』的生活保障及家庭和諧。


綜上所述:稻盛和夫能夠從『』個人『』、『』企業『』、『』社會『』三個層面做到和諧並存發展,並非單純追求『』商業盈利(個人/企業)『』,不愧為一代『』商業宗師『』!也是中國企業以及創業者學習的榜樣!

您的每次點贊和轉發都是利他之舉!請幫助更多的人!

餐飲經營問題可以發私信給我,願意為您答疑解惑!


要回答「稻盛和夫為什麼能成功」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一次演講中的談話:

以「利他之心」經營企業,是超越行業、超越國界的"真理"。

為何企業重建會失敗?一般認為,決定企業盛衰的是眼睛看得見的、有形的要素,比如資金能力、技術能力以及經營者制定的企業戰略等等。但是我認為,這些因素固然重要,然而比這些更重要的是眼睛看不見的、無形的因素,是員工的意識,以及作為這種意識的集合體的組織風氣,或者說企業文化。

就是說,在企業裏,每一位員工對自己的公司抱有自豪感,從內心祈願公司成長發展,並為此竭盡努力;還是企業裏充滿了不平不滿,到處怨聲載道,員工們都像批評家一樣評判自己的企業。這兩種不同的情況,會導致企業業績迥然不同。

在日本已經破產的企業,儘管利用了「破產重建法」,但真正重建成功的概率極低,為什麼呢?雖然按照「重建法」,大幅度的免除債務、消弱成本等等眼睛看得見的改善可以實現,但是,眼睛看不見的人心渙散了、消沉了。也就是說,員工們喪失了積極向前的意識,不能由衷配合公司重建,不能把自己持有的力量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這就是重建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日航在開始重建時也是一樣。但是,我就任日航會長以後,我全身心投入日航重建的姿態,點燃了精神萎靡的員工們的心。員工們的心中都萌生了使命感:「既然是我們自己的公司,無論如何必須由我們自己的雙手來重建。」同時全體員工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種「一體感」形成了。就這樣,每位員工的心變了,意識變了,作為這種意識或者說心的集合體,使得組織風氣也發生了變化,日航的業績因此戲劇性的向上攀升。

是什麼成就了日航的復興、日航重建的成功?夜晚,在上牀入睡之前,我常常回顧日航重建過程的日日夜夜,「究竟為什麼日航重建能夠獲得如此奇蹟般的成功?」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前面已經講到,為了重建日本經濟,為了保住留任日航員工的就業崗位,為了日本國民,我鞭策我這把老骨頭,不拿一分錢報酬,全力以赴,投入了日航的重建。同時,員工們也抱著同我一樣的想法,為了重建日航而拚命工作。

看到我們抱著純粹的「利他之心」,奮不顧身、持續拚命努力的樣子,「上天」因可憐我們而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我不得不這樣想,因為我覺得,如果沒有這種遠遠超越我們自身力量的宇宙、自然在背後推動,日航如此奇蹟般的回升是不可能的。這層意思,或許還可以用「自力」和「他力」的概念來表達。

「利他之心」能夠喚來超越自力的所謂「他力之風」來幫助自己。不妨把我們的人生比喻為在大海中航行。為了度過一個理想的人生,我們必須用盡自己的力量,拚命划船。但是,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到達遙遠的彼岸。必須做好準備,在航船前進的方向上,接受他力之風的推助。所謂準備,就是揚起接受他力之風的結實而美妙的風帆。

在這個宇宙間,常吹著一股「他力之風」,它推動森羅萬象、一切事物不斷向好的方向、更好的方向前進。然而,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我呀我的」,在用「利己之心」揚起風帆的話,因為布滿了孔洞,任憑「他力之風」如何吹刮,那風都從孔洞中穿過,無論風帆升得多高,航船也不會前行。而與此相反,如果用「利他之心」揚起風帆,就能飽受他力之風的恩惠,一帆風順,在茫茫大海中破浪疾馳。

我認為,日航重建的奇蹟般的成功就證明瞭這個道理。

然。還是經常有人會這麼問:「靠利他之心真的能夠經營好企業嗎?企業經營的基本出發點不就是利己的慾望嗎?」確實,「想要賺更多的錢」、「要想過更富裕的生活」,這一類利己的慾望在開展事業的時候,可以起到發動機那種巨大的作用,特別是新興的風險型企業,要實現利己慾望的熱情和願望往往能成為開展事業的起點。而且在這種熱情和願望的驅使下構築的高超的戰略戰術,實際上也可以把企業引向成功,這也是事實。

然而,我想說的是,僅僅依靠利己慾望經營企業的人,他們的成功絕不可能長期持續。因為如果一切策略的目的全都集中在滿足自己慾望這一點上,那麼競爭對手也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以牙還牙,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結果必將是兩敗俱傷。

還有,在將利己的慾望作為發動機使事業獲得成功的時候,這種成功越大,經營者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傲慢不遜。他們會忽視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忘我奉獻的員工,不把員工的努力和奉獻放在眼裡。經營者如果忘記了謙虛,企業內部就會產生不和諧的聲音,最後甚至會將企業引向破滅。而如果在做生意的時候能加入體諒他人的利他思想,讓對方、讓周圍的人都覺得「這個買賣做得好!」對方也會好意相報,結果雙方得利,皆大歡喜。這樣的事我想大家也都經歷過吧。由於我畢生努力貫徹這種精神,結果不止一次獲得了遠遠超出想像的卓越成果。

當然,我所說的「利他」,並不是損己利他,並不是要通過損害自己的利益來讓對方獲利,決不是這個意思。恰恰相反,正因為自己「想要富裕」,就應該體會到對方和周圍的人同自己一樣,「也想富裕」。人同此心,因此要考慮如何讓對方同自己一樣,也能高興歡喜。在佛教裏,用「自利利他」來表達這層意思。所謂「自利"就是自己的利益,所謂」利他「就是他人的利益。所謂「自利利他」,就是為了自己獲利而採取的行動,必須同時讓他人、讓對方也獲利。我認為,這纔是真正的經商,纔是健康的商業社會的基本原理。所謂經營,所謂商業,必須基於「自利利他」這種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先生的這段演講,對於我們做企業、做經營的人,能夠正確的去理解何為真正的自利利他、如何做好自利利他,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的一期《如是我說》中也有過這樣的對話:

印安說:

做任何事情,如果抱著功利之心去做,就會患得患失,難成大業;倘若以修行之心去做,就會自利利他,終成正果。

印竹說:

王鳳儀曾說過:「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為我好了,走到哪兒就好到哪兒。一個人便是一個世界,我好了就是好了一個世界。」所以自利利他從來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

「自利利他」便是我好了,天下就好了,因為我好了,走到哪兒就好到哪兒;

「自利利他」也是他好了,我自然也不會差,世界對了,我也一定是對的。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也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哦~


在中國企業家羣體中,有幾個日本的人很受尊重,早年有松下幸之助,近期有大前研一,稻盛和夫,後來又來一個孫正義。今天說說稻盛和他提倡的阿米巴,因為這個在中國推廣已經很多年了,也被很多企業家所喜歡,但如何用好這個,很多企業都不得要領。介紹一些我對阿米巴的認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任何一個管理方法,只要成功過,一定有他的優點;

第二,再好的管理方法,一定有他的適用場景,或者叫條件,如果條件不對,也會失效。

我們在談阿米巴之前,以上兩點是同識。

阿米巴是怎麼來的呢?

稻盛在經營KDDI時,為了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探索出一種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本質就是最小經營單元,就是把公司內化分成最小經營單元,每一個單元都面對市場,面對客戶,自負盈虧。這樣每一個單元就像一個公司,大家對自己工作結果負責。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每一個員工不再是隻看到局部,不是隻對自己工作內容負責,而是對經營結果負責,哪個單元不賺錢,就可以去掉,公司再大,但每一個單元都很有活力,整個公司也就充滿活力。

配合阿米巴組織形式的就是稻盛提倡的努力工作文化。以他的代表作《活法》、《幹法》、《六項精進》為基礎,提出人們只要努力工作,足夠努力,足夠認真,就會做出偉大的事業來。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等。

最小經營單元,再加上每個人都瘋狂工作,企業再不成功,就不太合理了,這就是稻盛管理的基本邏輯。

知道這些後,我們再來看,為什麼多企業家喜歡。

第一,員工對結果負責,根據結果分配;

第二,強調精神激勵,付出等,而不強調回報。

第三、稻盛自己成功經營兩家世界500強公司。

但為什麼在中國很多企業都沒有學成呢?

阿米巴在日本成功,與日本經濟水平,國民文化適應。

日本已是發達國家,經過幾次大調薪,人員工資很高,而且日本是終身僱傭制,另外日本的失業率很高。這些都讓阿米巴這種形式有生存的基礎。你在一個公司,工資已很高,換工作工資也差不多,而且換工作會被別人認為不合理,丟了工作,再找也沒那麼容易 。那你只能在一家公司工作,要想成功,很大程度依賴這家公司。

而中國企業為什麼很難成功。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製造業人員工資普遍很低,經濟發展快,人員流動率很大,失業率很低。目前中國人在一個企業加工資很困難,大部分是通過換工作實現不斷漲工資的。這種情況下,你不給加工資,以精神激勵為主,要求人家對結果負責,平時拿著低工資,等企業賺了錢,人家分小頭,賠了錢,一起承擔。那大部分為什麼不換個工作,又輕鬆,賺錢又多呢?

不難發現,在中國要想實現這個,前提就是人員工資,如果你的工資水平在行業相對較高,人員流動不大,你就有了一個實行阿米巴的基礎, 相反,你的人員不停的流動,你要求他們對經營結果負責,結果是到了年底,人都找不到了。

也因為此,在中國,目前只有華為組織形式有點阿米巴的樣子,而且華為也不是因為學習阿米巴才這麼搞的,是因為他的業務模式本來就是以項目制,小組制的。

在中國接觸過不少想導入阿米巴的老闆,有一些人,就是看重精神激勵讓人員努力工作,等經營好了,分員工錢,纔想學的,結果是精神激勵沒有效果,經營情況更加不理想了。

中國目前製造業人員工資整體較低,如果一些企業能給出相對行業較高的工資,吸引優秀人才效果很明顯,而且人員流動率會很低,這都會讓企業生產效率提高大大超過多發的工資,進而快速獲得競爭力,企業最後也能快速發展起來。中國目前最優秀的製造企業人員工資在行業內都是高的,你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因為有錢了,才發的高工資,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一直實現相對較高的工資,纔有了現在發展。


稻盛和夫,被稱為日本經營之聖。其自身創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京瓷與KDDI,同時拯救了一家世界500強~日本航空。日本航空在其治理之下,將破產的企業帶到經營利潤為航空業世界第一的水平。

為什麼會取得這樣的經營成就?

按照稻盛和先生本人的說法,取得這些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擁有利他的經營哲學。

其具體的內容在《京瓷哲學手冊》中有詳細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購買此書閱讀。

稻盛先生認為:

事業~人生的結果=思維方式×能力×熱情。

經營者個人的修鍊應遵循《六項精進》。

經營企業應具備《經營十二條》。

管理會計應遵循《會計七原則》。

……

稻盛先生還創立了盛和塾,向廣大中小企業徑營者傳授經營哲學和經營之道。

盛和塾是一家非盈利性的公益性組織。中國的總部設在北京,目前擁有千餘名會員。

作為中小企業經營者,如你在企業經營活動中遇到的那些困難、苦惱,在嘗試過很多措施,都沒有將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的情況下,建議你嘗試瞭解稻盛經營哲學。

如果你能做到用心實踐這些哲學,企業的問題定會有所改觀。


從人性的角度出發 已心為本的經營 敬天愛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