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北京的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它創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同仁堂的創辦者是樂氏家族,明朝時期,樂氏家族的樂良才作為鈴醫,積累了一定的行醫經驗。鈴醫是中國古代對民間行醫者的一種稱呼,因手搖串鈴召喚病家而得名。在大多數時候,他們就是人們口中的 「游醫」、「江湖郎中」等。鈴醫水平參差不齊,有專門坑蒙拐騙的,也有醫術精湛的,常有自製配方醫治一些疑難雜症,贏得了好口碑,樂良才便屬於後者。樂良才之後,樂氏幾代人都做了鈴醫。

到了清朝順治初年,沿襲明制設立了太醫院,這時的樂氏家族終於出了一位正兒八經的太醫,其名樂顯揚,他在清朝宮廷的太醫院任吏目,官職一般為九品或從九品。樂顯揚畢生致力方葯,有著豐富的從醫經驗,他共育有四子,其中第二子為樂鳳鳴,也是他最為疼愛的兒子。樂鳳鳴最初一心想考取功名,但先後兩次參加科舉考試,皆失意,此後他便拋開功名,不涉宦海,一心繼承樂顯揚的醫藥事業。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樂顯揚逝世,樂鳳鳴繼承父親遺願,認真研讀醫學書籍,接續祖業。康熙四十年(1701年),樂鳳鳴在大柵欄路南開設了同仁堂藥鋪,次年(1702年),同仁堂正式成立,「同仁堂」三字由著名的宮廷書法家孫岳頒題匾。康熙四十五年(1706)樂鳳鳴在樂顯揚留下的宮廷秘方、祖傳配方的基礎上撰寫了《同仁堂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藥配方》一書,該書詳細記載了每種葯的配方、規格、用量、粗細料的配比以及單味葯的炮製要求,被視為中醫藥學的一部經典之作。

同仁堂成立後,在很短時間內便贏得了大量的顧客和口碑,其他店鋪都是在進門處設立高高台階時,同仁堂的台階卻別出心裁,其大門入口處是下行的台階,對前來看病的顧客來說,這樣的設計無疑更為貼切。同仁堂的中藥製作工藝很有名氣,據說同仁堂製藥的要求近乎苛刻,比如製藥的方法就分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同仁堂傳的名品烏雞白鳳丸,作為原料的烏雞必須是江西泰和產的烏骨雞,據傳要用可裝數百斤葯料的大銅鍋加以其他佐料來熬制。

同仁堂有著自己的製藥作坊,用現今的話來說就是「前店後廠」的形式,同仁堂的製藥作坊不僅規模大,而且分工明確,內設有斗房、北刀房、南刀房、方子房等,其中斗房負責製作丸、散、膏、丹等各類成藥,北刀房和南刀房負責切片。不過,同仁堂對切片也是極為講究的,南刀房更善於切細片,因而專門切西洋參等細貨,這種切細片技術也成為同仁堂的一大特色。

因同仁堂售賣的藥品療效好,人們口耳相傳,也由此引起了朝廷的關注。雍正初年,同仁堂的正式開始供奉宮廷用藥,一直到宣統退位,同仁堂的獨辦官葯近兩百年未被更換。正是這段經歷,使得同仁堂迅速崛起,逐漸取得了中藥行業的壟斷地位。到了慈禧太后主政時期,同仁堂地位又有提升,宮中所用藥直接由同仁堂做好送達。此時的同仁堂由樂氏後人樂平泉掌管,他制定了「自東自掌」的原則,保證了同仁堂藥品的質量。光緒六年(1880年)樂平泉去世,其夫人許氏執掌同仁堂,她執掌期間,同仁堂因向宮內進葯有功,還曾獲得慈禧太后的接見,可以說風光無限。

參考文獻:

李仁:《樂氏家族與三百年老店同仁堂》,《炎黃春秋》1998 年第3期。

邊東子:《國寶同仁堂》,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張天琚:《老字號同仁堂的輝煌歷史》,《東方收藏》2012 年第3期。

林小靜,復旦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季我努學社軍官團編輯。曾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李頓調查團」檔案整理工作,負責淞滬會戰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系列之格蕾絲?鮑爾寫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