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什么时候想杀年羹尧?

这个问题看似很好回答,从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后,八爷党借机鼓动朝中某些大臣向雍正帝施压,雍正帝最终无奈的情况下杀年羹尧。

这一点,从表面上看没错,可事情真没有那么简单。

雍正帝对年羹尧,既用又防,早在潜邸的时候,邬先生便建议雍正帝派人盯着年羹尧,于是才有了李卫与翠儿夜里在花园私会一事,李卫作为眼线,被四爷安插到年羹尧那里去了。

虽说后来李卫被调到别处任职,但雍正帝对年羹尧的防备之心一直没有断过。

年羹尧的下场,其实要跟替雍正帝做过秘密之事的那些人一样,并且年羹尧还要死的更快,火烧江夏镇一事,年羹尧已经注定了自己最后的死局。

奈何,康熙帝重用了年羹尧,这其中有加强雍亲王实力的原因,更有对年羹尧的赏识。

结果,年羹尧官越做越大,雍正帝即位之后也不好下杀手,怕被冠上不仁不义之名,并且年羹尧还有大用,需要他到西北打仗。

通过火烧江夏镇一事不难看出,年羹尧有了权力就会胡作非为,他有其他更加巧妙的办法从任伯安那里得到《百官行述》,可他非要大杀特杀。

的确,江夏镇的刘八女、任伯安等人该死,但其他人不该死。

通过这件事,胤禛已经看透了年羹尧,杀年羹尧只是时间问题。

雍正帝做事,滴水不漏,并且任何见不得人的事情都会让见不得人的人去做。

所以,杀年羹尧一事,他不能做,要假借其他人之手,朝中大臣虽然是被八爷鼓动,但雍正帝真不想杀,年羹尧也死不了。

所以说,八爷成了雍正帝在年羹尧这件事上的一把刀。

在这之前,雍正帝就用另外一位王爷杀或者打击年羹尧,并且是一箭双雕,借年羹尧杀那位王爷,再借这件事加罪于年羹尧。

只是,年羹尧没有杀,他没想那么远,他只是不敢。

西北战事吃紧,年羹尧一直找不到叛军主力,将军福宁安认为年羹尧有意拖拉,因此主动出击,倒是与叛军短兵相接了,可一时大意,孤军奋进中了埋伏,八万兵马全军覆没,年羹尧将其处死。

雍正帝震怒,把满八旗骂了一通,并且提出让上三旗的十个侍卫去历练,另外雍正帝提出有人说他心里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因此他这一次把九王爷允禟派去了西北。

书生算不上阴谋论者,只是以谋略解读文史,但雍正帝的这个决定,书生一定要说他是有意杀九王爷。

九王爷历来与雍正帝作对,此次派他去,绝对不是给他机会去历练立功,而是想借年羹尧之手杀了他,以此来逐步瓦解八爷党。

年羹尧心狠手辣,他虽然不敢杀王爷,但他有千百种所谓的合情合理的理由杀九王爷。

至于杀了之后能否自保,雍正帝就不管了,因为雍正帝也想借此事“拔”了年羹尧,即便不处死,也会降职等。

年羹尧呢?他虽说也是个读书人,但他毕竟是个武将,没能看透这一点,他只想着自保,没想着为主子效力,因此没有杀九王爷,只是给他穿穿小鞋而已。

这一次,年羹尧是两难,但杀王爷这一难处不是最大的难处,因为杀了九王爷,雍正帝高兴了,一高兴就不会杀,会让他多活几年,不杀九王爷才是最大的难处,得罪了雍正帝。

一切不替主子办事的奴才,都不是好奴才,这就是雍正帝内心对奴才的想法。

别小看这多活几年,只要年羹尧在多活的几年里悟出自己的险境,便会收敛,说不定雍正帝来不及杀他,自己就因劳累过度死了。

这一点不是不可能,《雍正王朝》里,年羹尧死后没几年,雍正帝就累死了。

九王爷让年羹尧陷入两难的境地,年羹尧杀与不杀都没好下场,但不好的下场里也有好的一个,那就是杀九王爷,然后找出合理的理由,只被降职。

毕竟,八爷党再厉害,也厉害不过雍正帝,雍正帝不想杀的人,八爷党鼓动再多的官员也没用。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