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上海披上一件綠色外衣,或點綴一條綠色項鍊,這種做法會被上海人用方言形象地概括爲——螺螄殼裏做道場。因爲上海跟其他省份相比,面積太小。

  上海“十三五”期間計劃建設1000公里綠道,這一數字不包括已有的公園內綠道。記者瞭解到,上海並不是全國最早開展綠道建設的城市,但上海綠道建設的難度極大。它要在基本已成型的城市建設中“擠”出綠道的位置,就像在“螺螄殼裏做道場”一樣,對“精細”的要求達到極致。

  “還景於民,還生態於民。”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方巖介紹,目前上海已建成671公里綠道,很多過去不向市民開放的環城綠帶如今可以讓市民跑步、騎行、散步,居民社區也成爲綠道建設的重點地帶。

  最美江景還給廣大民衆

  上海黃浦江,擁有“最美江景”。浦江西岸,是有百年曆史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羣;浦江東岸,是上海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東方明珠等摩天大樓雲集的陸家嘴金融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湖光倩影。但在過去,人們雖然可以從浦江西岸的外灘景觀帶觀賞浦東美景,卻沒法站在浦東江邊觀賞外灘景色。

  如今,上海把浦西、浦東所有的共計45公里沿江地帶,全部改造成濱水綠道。這片45公里的濱水區,成爲世界頂級的城市“公共客廳”。

  夜幕下,陸家嘴濱江呈現出一番生活氣息濃郁的“上海味道”。每公里一座的“望江驛”裏,家長帶着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濱江岸線上,錯落有致地佈置了3條“車道”,一條散步道、一條跑步道、一條騎行道,這是上海綠道的“標配”。

  “公共客廳”來之不易。上海東岸集團建設管理部總經理陳立告訴記者,濱江貫通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堵點和斷點,僅浦東地區濱江就排摸出29個堵點,包括工業廠房、部隊產業、企業倉庫等。這些堵點分屬不同的企事業單位,要一個個溝通、協調拆除。僅浦東地區濱江,就拆除8萬餘平方米的老舊建築,把27萬餘平方米的江畔步道還給市民。

  社區綠道“發達” 居民出門就能散步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園綠地處副處長楊嘉蓉告訴記者,上海的綠道共分爲市級、區級和社區級3個層級。濱江綠道屬於市級綠道,由市級層面統一規劃、各區根據各自特色自由發揮;區級綠道和社區綠道則由上海16個區和成千上萬個社區自行排摸、規劃、建設,後者佔多數。

  數據顯示,在上海已經建成的671公里綠道中,市級綠道約100公里,區級綠道約200公里,社區級綠道約300公里。也就是說,更多的綠道在社區居民的“家門口”。

  走在小區剛剛建設了一半的健身步道上,上海普陀區曹楊街道桂楊園小區居民葉國勇不停地稱讚居民區新來的黨總支書記陳健“會辦事”。就在一年多前,葉國勇還“很討厭”自己居住的這個小區,“又髒又亂,汽車亂停,旁邊的河浜長年發臭”。

  如今,在居民區共治委員會4次反覆論證後,桂楊園有了整齊的劃線停車位,葉國勇家門前的違章搭建被拆除了,變成一米寬的步道。雖然這條綠道不算長,但“一棵樹都沒有砍,步道都繞着彎走”,它的出現,直接改變了小區的環境,“綠道不長,但每一米改造,都是小區居民自己舉手表決論證的,很科學。”

  在曹楊街道,杏楊園小區拆違“拆”出一座“空中花園”——一樓爲乾淨整潔的非機動車停車場,二樓天台成了各種綠植的天下,停車場後側,則是長約數百米的綠道。

  這裏是上世紀50年代上海第一批勞模入住的公房,但後來小區違章建築多且亂,就連車棚都是違章搭建。

  “沿着河邊的路,都要清出來做綠道。勢必要把臨河建設的車棚拆了。”居委會主任陳東安說“還道於民”、提升居民幸福感是拆違的初衷,但如果把車棚拆了,居民們又會不滿意。社區共治委員會多次召開協調會後,有居民代表建議,不如把車棚改建小一些,河邊騰出3米寬的健身步道。經全體居民簽字認可後,新方案得以順利進行。

  精細化管理確保綠道“建完有人管”

  45公里的黃浦江綠道,被稱爲上海“市級1號綠道”。記者瞭解到,“綠道”本身的建設頗爲複雜,它遠不止是一條散步道那麼簡單。除了3條標配的跑步、散步、騎行道外,綠道還包括綠廊系統、慢行系統、標識系統和配套服務設施。

  花了大價錢、大精力把綠道建設好了,後期管理如何跟進?

  “管理、配套服務,甚至公共廁所的運營,全都有標準,管理要求都要細化。”方巖說。

  上海各區還探索出一套社會參與綠道管理的新方法。比如浦東濱江綠道上的“望江驛”休憩站,每一個驛站都由其所屬街道的負責運行維護,而運行維護的重點工作人員則是志願者。

  22公里的浦東濱江步道上,有22個“望江驛”。這些“望江驛”幾乎長期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者,公衆可以通過“浦東黨建”或各個街道的微信公衆號報名成爲濱江志願者。

  “望江驛”11號站點隸屬於周家渡街道,這裏的志願者分爲早班、中班和晚班,早中班兩小時,晚班4小時,每次兩人。志願者積分可以計入街道黨建工作中的“美好銀行”,兌換各種街道福利。

  這正是最濃、最新鮮的“上海味道”,城市“還景於民”,民衆與政府一起“共治”創造更美好的城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