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是古典時代人類文明的熔爐,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臘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這裏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犍陀羅文明。

4月27日,“佛陀的一生”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展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寒山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以犍陀羅造像藝術爲主題,圍繞佛傳故事,展出了犍陀羅文化收藏家、學者何平珍藏的30件展品及實地拍攝的近40件攝影圖片,以造像講述釋迦牟尼的人生歷程,並以攝影圖片呈現當地風貌。同期,還舉行了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圖說犍陀羅文明》全國首發式。

犍陀羅,被稱爲“佛像的故鄉”,是佛教的飛翔之地,公元2至3世紀,佛教在犍陀羅獲得了革命性的發展和再造,達到鼎盛。犍陀羅佛教藝術吸納了大量不同文明的符號、理念,造就了其世界主義的面貌和特徵。後來在東亞文明中呈現出來的佛像、菩薩像、佛教視覺藝術作品,都深深打上了它的烙印。

隨着古代陸地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產生於古印度的佛教和產生於犍陀羅地區的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在漫長的歷史融合和淬鍊中與中華文明相結合,煥發出東西方文化交融之美。

活動現場

塔希特巴希寺廟遺址,何平攝

在犍陀羅造藝術中,佛傳故事是其中的重要主題,常常以浮雕的形式出現。這些浮雕深具犍陀羅藝術風格,多是一圖多景,用最激動人心的情節來表現佛傳主題。由此組合起來,從而展現釋迦牟尼一生的神聖歷程。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瞭解到,此次展覽是蘇州地區首次以犍陀羅造像藝術爲主題開展的藝術展覽。展覽試圖將這些遠古的文明記憶,與當代的大衆審美認知拉近關係,構建起人們對造像藝術本身,以及對犍陀羅文明的認知,可以看到佛像的最初樣貌。何平告訴記者,“此次出版的圖書《圖說犍陀羅的文明》裏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描述佛陀的一生。正好配合新書,展覽系統性地把佛陀的一生略作梳理。”

在展品上選取佛傳故事爲主要題材,展出表現釋迦牟尼“出生”、“成道”、“傳法”、“涅槃”等階段場景的浮雕,以及一些相關的造像作品,講述釋迦牟尼的人生歷程。

《白象入胎》,公元 2-3 世紀,藍色片岩

釋迦菩薩下生時,佛教經典一般描述爲“化乘白象,來就母胎”。摩耶夫人也在夢中看到空中有乘白象“來詣我上,忽然不現”。夫人將此事告訴淨飯王,淨飯王召相師佔夢。相師雲:“此夢者,是王福慶,聖神降胎,故有是夢。生子處家,當爲轉輪飛行皇帝;出家學道,當得作佛,度脫十方。”(《修行本起經》)

《佛陀誕生》,公元2-3世紀,藍色片岩

犍陀羅藝術中關於佛陀出生的浮雕多表現右脅而生的場景。這類浮雕中,常常出現娑羅樹、摩耶夫人、帝釋天和梵天、 侍女、諸神等形象和元素,帝釋天用布接住太子,而梵天在一旁註視着。整個場麪人物衆多,各具靈性,圍繞摩耶夫人呈現出一幅靈動的場景。 

《告別白馬》,公元 2-3 世紀,藍色片岩

此作所展現的場景是釋迦太子騎馬離開迦毗羅衛之後,行到阿奴摩國,下馬將身上的寶衣、纓絡、寶冠解下,盡數給了 馬伕車匿。畫面中最令人動容的是釋迦太子的坐騎犍陟馬:“屈膝而舐足,長息淚流連”,而車匿“悲塞情昏迷,合掌而胡跪”。與白馬告別是佛陀走向修行之路感動人心的一幕,使得這一主題在犍陀羅浮雕中成爲熱門的描述對象。 

《彌勒上生與佛陀涅槃》,公元 2-3 世紀,藍色片岩

佛板上半部分,表現的是端坐於兜率天的彌勒,下半部分表現的是釋迦涅槃。彌勒菩薩與釋迦涅槃相結合的表現方式, 一度盛行於中亞地區,從阿富汗巴米揚到新疆克孜爾的石窟都可以見到其蹤影。 

而攝影圖片則是收藏家何平於2014年,2017年兩次實地考察期間所拍。圖片分爲三類,一爲古代健陀羅地區佛寺院遺址照片,讓觀衆瞭解這些重要遺址的現存樣貌,並通過其規模,想象古代犍陀羅地區繁盛的佛教文化情景;二爲展示如今犍陀羅地區人們的生活情態,通過與遺址類照片的對比,形成古今文化古今環境的對照;三爲犍陀羅佛造像的經典作品展示,使觀衆獲得視覺記憶,與展出的實物作品形成補充。

帕馬拉遺址的主佛塔,何平攝

展覽現場

在展覽現場,何平告訴記者當地的一手的遺蹟資料和照片和影像資料是從前犍陀羅展裏所沒有的,相信在未來,這會變成大家喜歡和認知的一個新模式。

《圖說犍陀羅文明》

2018年,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東亞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孫英剛與犍陀羅文化收藏家,學者何平合著了第一本有關犍陀羅歷史、藝術的綜合性中文圖書的《犍陀羅文明史》,2019年,他們帶來了第二本關於犍陀羅藝術的圖文書籍《圖說犍陀羅文明》。此次展覽除了展示犍陀羅藝術作品外,新書《圖說犍陀羅文明》也在寒山美術館進行了首發,作者何平先生就其十年的犍陀羅藝術收藏史和藏品爲例,爲公衆帶來了一場“犍陀羅藝術品收藏與鑑賞”的講座,分享他的犍陀羅收藏故事,以及如何欣賞犍陀羅藝術品。


對話:犍陀羅文化收藏家何平


澎湃新聞:您是怎麼走上佛像造像的一個收藏之路的?

何平近十年前,有次在香港的朋友那裏看到一尊鍵陀羅佛像,非常喜歡,當時就買了。那是我的第一件收藏,是一件觀音造像。隨着對犍陀羅背景知識瞭解地加深,也感覺它的整個市場價格水平和它的藝術價值其實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價格體系相對中國的藝術品收藏來說是一個窪地。一方面是出於喜愛,另一方面是價格可以接受,便成系列地買入收藏,到現在也差不多近十年了。

澎湃新聞:這十年來大約收藏了多少件?

何平差不多有300多件。

澎湃新聞:展覽的展品都是您的收藏?

何平對,展品大部分是我的收藏,還有收藏圈其他朋友的一些藏品。

澎湃新聞:據瞭解,您還去了實地考察。實地考察的感受如何?

何平第一次去是2014年。因爲安全問題,當時形勢還是比較危險的,國內走到那裏的人還是很少。當時去了一個月,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巴基斯坦主要是斯瓦特到白沙瓦這一帶,然後去了阿富汗

去了那裏才知道,我們對於犍陀羅藝術的各方面有一些誤區,有一些空白。此前,學術研究的人員很少踏足犍陀羅這塊地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儘管有學者做了一些拍攝工作,翻譯了當地犍陀羅書,但還沒有成系統地去梳理。因此,中國的學術界在對犍陀羅實地的瞭解方面是非常缺乏的。當然,這兩年政策的展開及當地局勢的平穩,慢慢地有不少學者前去探訪了。

以前我們看的書,資料已是三十多年前,甚至百年前的了,對實地缺乏瞭解。我覺得實地探訪的工作非常重要。你必須要了解當地遺址的情況。再者,從藝術品收藏的角度來說,去看當地一線博物館,在歐美看博物館裏的展品,或是看書中的造像,其實有很大的差別。在歐美、日本博物館看到的犍陀羅藝術品,基本上都是經過篩選的,藝術性更強,特徵更明顯。但是到了實地探查,會發現很多的原來沒有注意到的角度,觀察犍陀羅藝術品的角度。還是能夠獲得很多不一樣的信息。

《舍衛城大神變》,何平攝

澎湃新聞:當地對於造像的保護是怎麼的狀況?

何平:巴基斯坦也好,阿富汗也好,都是穆斯林國家,因此他們對佛教的文物並不顯得很重視。但由於國際的重視,反推了當地對犍陀羅藝術的保護。我在2014年去過當地後,又於2017年去了次,發現他們對很多遺址都重新翻新並加固了保護措施,這幾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澎湃新聞:作爲收藏家,您有沒有自己的鑑定體系?

何平:大家認爲圖像學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從圖像理解角度去鑑定犍陀羅的真僞,所起的作用並不大。談到最基本的着手點,我覺得必須要了解犍陀羅的材料的問題。我們常說的犍陀羅藝術品,最常見的是石雕造像和灰泥造像,你必須要瞭解到每個犍陀羅地區石材的特徵。石材的特徵是鑑定犍陀羅藝術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的認知。
之前一些考古學者的發現和論證,犍陀羅核心地區的很多石材現在已經沒有了,原來的礦已經找不到了。所以仿品的那些石材和原先的真品是有區別的。此外,還有刻工問題以及造像外在的氧化層的鑑別。

《龍王拜訪》,公元 2-3 世紀,藍色片岩

澎湃新聞:談到收藏,您的收藏渠道通常是從哪裏收購?

何平:國外的古董商,拍賣行都有。之前,這類東西國內並沒有人去成系列地收藏,也沒有古董商成系列地在買入,所以很難在國內買到。但在國際上,上個世紀初期就已經進入了歐美的藝術品流通體系和拍賣行,近百年來一直是世界的一個主流的收藏門類,也是主流的一個拍賣門類。現在實地的話很多仿品會出現,反而以前被挖到的已經流到海外去了。


【特別說明】


文章來源於澎湃新聞·古代藝術




相關文章